在历史上,胡椒是中国人长期大宗购买的商品之一。 从名称上看,胡椒姓“胡”,这意味着它是从西方沿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
关于胡椒的最早记载出自《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国……有诸香、石蜜、胡椒、姜、黑盐。”到了唐代,人们对胡椒的记述多了起来。《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阿吒厘国……出胡椒树,树叶若蜀椒也。”唐代学者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则更详细地记述了胡椒的出产地、性状和食用情况:“胡椒,出摩伽陀国、呼为昧履支。其苗蔓生,茎极柔弱。叶长半寸,有细条,与叶齐,条上结子,两两相对。其叶晨开暮合,合则裹其子于叶中。子形似汉椒,至辛辣,六月采。今人作胡盘肉食,皆用之。”从段成式的记述来看,唐代汉地的胡椒也是从印度而来。
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唐元载破家,藉财物,得胡椒九百石。” 元载曾担任唐代宗时期的宰相,后因贪腐被杀并被抄家,朝廷在清点他的家产时,竟发现其家中囤积大量的胡椒,由此可以推测当时流入唐朝的印度胡椒数量极大。宋元之际,陆上丝绸之路逐渐废弛,胡椒经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旅行到中国。
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见证了这一时期中国购买胡椒的情况:“欧洲人未至以前,其交易全由中国船舶为之。中国人贩此种香料于印度,重载印度香料而归,尤以胡椒之额为巨。”在杭州,马可·波罗还观察到:“行在城每日所食胡椒四十四担,而每担合二百二十三磅也。”通过对比东西方的胡椒贸易,马可·波罗发现到泉州的胡椒船数量远多于到埃及亚历山大港的胡椒船数量:“我敢言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所以大汗在此港征收税课,为额极巨。凡输入之商货,包括宝石、珍珠及细货在内,大汗课额十分取一,胡椒值百取四十四。”
明朝前期,朝廷实行相对开明的对外政策,政府和私人经海路进行胡椒贸易的记录也有不少,如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记载:“商贩于西洋互易。去货丁香、豆蔻、青缎……以胡椒载而返。椒之所以贵者,皆因此船运去尤多,较商舶之取,十不及其一焉。”
除了购买,明代黄省曾所撰地理志《西洋朝贡典录》中也有暹罗(今泰国)、锡兰国(今斯里兰卡)、榜葛刺国(今孟加拉国)、小葛兰国(今印度南部奎隆一带)向中国进贡胡椒的记录。胡椒大量且持续地到来,提升了中国食物的味道,让不少中国人为之着迷。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述了自己因嗜食胡椒而引发眼疾的事情:“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时珍自少嗜之,岁岁病目,而不疑及也。后渐知其弊,遂痛绝之,目病亦止。”
可能因长期受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献中较少完整记录胡椒贸易的数量、花费等数据。不过随着地理大发现的完成,越来越多的西方人进入中国并见证了东方的胡椒贸易。据玛乔丽·谢弗的研究,16世纪时,一名葡萄牙商人提到中国人想要胡椒超过一切,可以装得下多少船就买多少船;他还说在16世纪初,一英担胡椒在马六甲值4金币,在中国却可卖到15金币。1515年,意大利观察家安德烈亚·科尔萨利说道:“把香料卖到中国跟卖到葡萄牙一样赚钱。”根据姚贤镐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的相关记录可知,直到19世纪,从印度和东南亚贩运而来的胡椒,仍是中国很需要的商品。
对味道的追求是人与动物进食的本质区别。对于古代西方人而言,味道既具体、又抽象,如产生咸、苦、酸、甜等味道的盐、碱、柠檬、蜂蜜是可见的,而能烹饪出“香”味的胡椒、肉桂、生姜等调料则是遥远的。为了能“吃香喝辣”,为了能获取产生辛辣香味的胡椒,整个欧洲几乎全被动员起来。正是这种对“香”味的追求,推动了西方历史前进的车轮。对于讲求“民以食为天”的古代中国而言,就凭能提升饭菜的口味这一点,胡椒就足以得到人们的重视,持续性地购买胡椒也在情理之中。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4.6A
将好文“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