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晚7时,山西沁县某居民小区发生了一起命案。

死者身份显赫,是现任沁县政协主席,属于正县级干部。犯罪嫌疑人与死者是一个镇的同乡,只是一介布衣。

由于死者身份的不寻常,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也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不过,新闻下方的评论区却令人大跌眼镜。

排名靠前的评论,鲜少见到对死者的同情。反而因为死者的官员身份,很多人拍手称快,言语间流露出兴奋之意。

有人评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希望尽快公布事件原因”,暗指凶案背后的原因没那么简单,嫌疑人如果不是被逼急了不会铤而走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直呼干得漂亮,毫不掩饰地将凶手赞为英雄,称其这么做是为民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敏锐地捕捉到报道中的细节,并提出质疑,又不是上班时间,且不在工作岗位,凭什么成了因公殉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有甚者,建议查一查这位官员是否干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关键的是,这些评论点赞数都不低,显然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认同。

虽然也有一些声音表示,杀人总归是不对的,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走到这一步。但这样的声音毕竟是少数,也很快就被淹没在评论区里。

显然,在真相不明的情况下,众多网友一反常态地没有同情死者,反而纷纷表示对犯罪嫌疑人的理解,甚至有人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与快意,这属实太不寻常了。

这让人想起多年前发生的一起类似案件。

2022年,在黑龙江肇东市,一位老农隋广义,持刀捅死了当地原副市长孙德志,并最终自杀。

这起事件发生后,肇东市民反而称赞随广义为“英雄”,并为其送上花圈致哀。

但在此案中,隋广义是因为自己的12亩合法土地被官员孙德志通过不法手段霸占,多年维权无果后,忍无可忍才行凶杀人。

而山西沁县一案,根据目前的报道,死去的官员并没有什么出格举动,为什么公众却对他报以如此之深的恶意?

有消息透露,这起杀人案与多年前的一次拆迁有关。在担任乡镇领导期间,死者与嫌疑人产生积怨。这虽然是一种合理解释,但此事尚未得到证实,只是坊间传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公众对这位官员之死的态度,可以算是一种立场先行的偏见,也有可能冤枉了一位清白的官员。但这样近乎一边倒的评论,你不能说它不代表一种广泛的民意。

纵观多年来不少类似的消息,一旦见诸报道,总有相当多的人因为死者的官员身份而叫好,丝毫不见同情心,反而觉得他们罪有应得。

为什么公众对官员有一种普遍的不信任,和因之而来的“有罪推定”?我觉得有如下原因:

首先,虽然落马官员是少数,但落马官员的影响却很大。很多官员在任时说得比什么都好听,骗取了群众的信任,一旦落马往往与他们在任时的言行形成巨大反差,给公众心理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腐败官员倒下一批,又出现一批,久而久之,就会让人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一旦想起官员便和不正之风联系在一起。

还有一个最主要原因,如今经济下行,贫富悬殊日益扩大、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越来越多人被抛向弱势阶层,而公务员尤其是官员的收入相对而言却依然稳定,这难免让一些人心生怨怼。

再加上客观上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公众有许多猜测和误解。很多信息没能及时公布,而一些传言猜测却不胫而走,一些正常的程序也被臆断为非正常的手段,比如前文提到的因拆迁导致的积怨,虽未得到证实,但却一传十,十传百,好像就是那么回事。

不管怎样,公众对官员的不满,是客观存在的。但改变一种固有印象,真的需要做出长久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