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接上回,在“女子跑步”文章热闹的留言区里,高频出现“赛事服务”“主办方”“赞助商”等让诸多跑友非常有倾吐欲望的字眼。

不过,促发我们今天主题讨论的是另一个马拉松圈的敏感词汇——报名费。

在被浩浩荡荡的“消费降级”笼罩的当下,国内自驾游取代了欧洲行,共享单车平替了打车,南城香小火锅比海底捞更受打工仔的欢迎,连最舍得鸡娃的爸妈都在犹豫中缩减了自家孩子海外研学的机会。

那马拉松的报名费,你支持“降级”还是逆行上涨呢?当然,我们在此仅表达彼此观点。

01.

行情好的赛事

报名费限定200元不合理

中国的马拉松赛事是政府主导,有一定的公共性。公共性具体指的是赛事涉及大量的公共资源调配和广泛的社会动员,比如政府、企业、媒体和社会力量的方方面面等。

马拉松赛事的三大块收入分别为政府拨款、冠名赞助费和报名费。

疫情过后的大环境下,马拉松生态遭到破坏。赛事不再是政府必要的“门面工程”,拨款有所减少已是众所周知。冠名赞助的费用也随经济形势而有所缩减,有些比赛甚至拉不到冠名赞助。在两大收入板块都缩减或处于不稳定状态时,报名费就成为赛事公司保持稳定收入的源头之一。

近些年来,中国马拉松赛事的报名费多数为象征性收取,多为100-200元区间浮动。作为国内“唯二”的白金标赛事之一,上海马拉松是在十年不变之后的2023年才从100元调整为15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上海马拉松

不是赛事公司不想涨,而是涨不得。

因为马拉松赛事的公共性,政府这样的主导单位是不支持或不允许赛事公司提涨报名费的。因为对当下的各级主管政府而言,“舆情”成为他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著名的体育专家易剑东教授认为,中国的马拉松赛事也应该允许各类赛事自我定价,比如一些行情好的赛事,限定在200元其实不太合理,他们可以适当根据自身情况提升报名费。另外,各大赛事要为跑者提供多元化服务,比如报名费提升的同时,为跑者提供如公益名额、赞助名额等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02.

中小赛事

跟大型赛事对标不切实际

对比如北马、上马等规模在3万人参与的大型赛事而言,他们的生存主要靠招商,而不是报名费。因此在北上广深等大型马拉松赛事中报名费占据赛事收入的“小部分”。

对比如十八线城市的马拉松赛事的招商状况,势必不如一线大城市那般顺利,但有这些大型赛事做“榜样”,这些中小赛事就更不敢提涨价这个茬了。

小型赛事在赛事服务等很多方面都达不到如北马、上马那般标准,又何谈涨价?一旦涨价,可能连报名能否报满都两说了。

这其实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对比,毕竟中小型赛事想靠招商搂底甚至盈利难度比北上广深大得多。

一位赛事公司的工作人员讲,这两年一些中小型赛事消失不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府没钱”。没补贴,招商不佳,长此下去,中小赛事的存活率会走下行路线。

再加上中国田径协会在今年更新的《中国田径协会路跑赛事认证管理办法》中对办赛公司新要求的提出,可以预见,未来中小型赛事公司运营成本会越来越大,生存会越艰难。

03.

花钱参赛天经地义

供求交给市场

看看国外马拉松赛事,就知道中国跑者有多幸福了。

国外市场化运作的马拉松,选手报名费收入占到运营费用的一半以上,这和中国赛事运营商模式完全不同。

纽约马拉松针对海外选手而言,报名费从过去的281美元涨到358美元。伦敦马拉松报名费用位列六大之尾。不过,他们提供的“最简易的抽绳参赛包”也让诸多国内跑者颇瞧不上眼,可想去伦敦跑马的人大有人在,人家也不会因为物资简易而担心报名未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纽约马拉松,共有接近52000位跑者参加,51453位跑者完赛。

如央视体育评论员张斌所言,花钱参赛天经地义,选择权始终攥在跑者手中,他们会把钱留给参赛感受最好的赛事,只有这样的赛事才能好好活下去。竞争之下,平衡自然找到,不必焦虑,多与少都是需求决定的。

前几日,跑者谢頔在她的公众号上分享了 。在她眼里,这项赛事堪称最无序,但也最快乐的马拉松。开枪时间不准、警戒带形同虚设、赛道不封闭、赛道无补给。设想如果这样的赛事放到中国,那恐怕要形成滔天的舆情。

04.

黄金时期已过

赛事维持要形成良性循环

曾投身于马拉松浪潮中的体育评论员张路平此前曾表示,“如果让一个运营公司独立的,没有政府任何资助的情况下办一场比赛,每一个跑者大概承担的费用在300—400元。但如果国内也采取谁参赛谁买单,羊毛出在羊身上,一定会让跑者对比赛的价值判定、行为的选择产生巨大影响。”

从2015年到2019年,中国马拉松的黄金五年早已过去,疫情后的当下虽然马拉松赛事再度回归,颇有“二次繁荣”的表象,但人们其实应该明白,如今的繁荣跟过去是今非昔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锡马第十年,3423名跑者跑进3小时大关。

支持马拉松赛事涨价的还有前《领跑者》杂志总编谭杰,他认为,国内马拉松赛事从跑者角度讲,更像一种公益。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马拉松运动在中国很难发展,因为组委会很难从中赚到钱,之后也不会继续搞了。

“对赛事组委会来讲,很大一块收入来源于赞助商,这导致赛事组委会第一点想到的是如何服务好赞助商,当赛事出现某些缺口时,最有可能的就是牺牲跑者的利益。如果组委会的利润绝大多数来自跑者,他们第一想到的是如何服务好跑者。”谭杰分析说。

曾担任盈方中国时尚体育总监的吴洪涛也曾表示,低报名费让赛事组织难以形成良性循环,服务与价格始终存在瓶颈,组织跑步活动的动机无法从跑步本身出发,也限制了为跑者服务的质量。长期来看,如果跑步活动总无法从跑步中获得收益平衡,会制约跑步运动的发展。

05.

报名费降低和完美的赛事服务

你更想要哪个

作为跑者,大家当然是希望报名费越来越少。

2018年10月的一项名为“中国跑者大调查”中有一组数据显示,跑者年均消费占比最高的是报名参赛费用,高达42%;装备消费次于报名参赛费用,比例为41%。此外,日常训练、知识付费的比例分别为16%和1%。

过了快六年,不知这个比例是否有太大变化。但也能看得出,报名费是很多跑者跑步支出的“大部头”。

但如果报名费的降低和跑者的参赛体验和享受到的赛事服务成正比,那恐怕大家宁愿享受到完美的赛事服务,而不是低廉的报名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兰州马拉松,收获很多跑友好评。

毕竟,参加马拉松赛事不仅是为了获得整整一参赛包的福利,更是为了能充分享受这项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收获,你花钱购买的是一项赛事的参赛服务。

从国内马拉松的发展现状看,报名费有涨价之势,但这需要顶级赛事“带头”,一些中小比赛是想涨不敢涨、不能涨。

至于说报名费在现有基础上下降,从市场角度而言,也不大可能。或许,不涨,维持现状,也属于一种变相的“降”。

互动话题:

你觉得国内哪些赛事

够得上“涨价”的马拉松?

欢迎跑友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本条内容创作团队

主笔:默默

特约编辑:Shtchbnshbsh

设计:viuviu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