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全国很多中小学生之间流传着一项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游戏”,那就是养臭水。在一个塑料瓶子里放上各种杂七杂八的液体、固体,然后静等它发酵膨胀,最后爆炸开来。

从成人的角度来看,这种“游戏”不但养的过程很恶心,而且爆炸后还有很大的“杀伤力”,光从气味上就让人接受不了,更别提还能对人体造成直接的伤害,那么为什么中小学生会这么热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养臭水”的配料表让人眼花缭乱

中小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可获取的材料来进行尝试,因此放入塑料瓶“养臭水”的“配料”着实让人眼花缭乱,常用的东西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唾液:孩子们可能会将自己的唾液加入其中,因为唾液是容易获取的,并且他们可能认为这会加速某些化学反应。

牛奶或其他饮料:牛奶或其他含糖饮料可能作为液体基础,为其他材料提供一个反应的环境。

昆虫和小动物:如蟑螂、苍蝇、蚊子、老鼠尾巴、死鱼等,这些可能是孩子们出于好奇或恶作剧心理而加入的。

食物残渣:如生猪肉、剩菜剩饭等,这些食物残渣可能会腐烂并产生难闻的气味。

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如护手霜、洗发水、沐浴露等,这些产品可能含有化学成分,与其他材料混合后可能产生未知的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泥土、沙子或其他自然物质:孩子们可能会加入这些自然物质,以观察它们与其他材料的反应。

颜料或墨水:为了增加“养臭水”的视觉效果,孩子们可能会加入颜料或墨水来改变其颜色。

孩子们为何会热衷“养臭水”?

“养臭水”这种行为在中小学生之间的流传,笔者认为可能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比如:

好奇心驱使。中小学生正处于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的年龄阶段,他们可能对这种将不同物质混合在一起,观察其变化的过程感到新奇和有趣。这种好奇心驱使他们尝试各种实验,包括“养臭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社交影响。在中小学生中,社交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孩子可能受到朋友或同学的影响,为了融入群体或获得认同,而参与这种行为。他们可能觉得这是一种“酷炫”或“有趣”的社交活动。

寻求刺激和冒险。有些孩子可能寻求刺激和冒险,通过进行这种看似危险或不合常规的行为来满足他们的冒险心理。他们可能觉得“养臭水”是一种刺激和有趣的挑战。

模仿和学习。中小学生往往喜欢模仿他们崇拜或尊重的人的行为。如果他们在网络上或现实生活中看到有人进行这种实验,并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赞扬,他们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缺乏对危险的认识。中小学生可能缺乏对某些危险行为的认识。他们可能不知道“养臭水”可能带来的健康和安全风险,因此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严重性。

“养臭水”会有哪些隐患?

“养臭水”虽然在中小学生中快速和广泛地流行,但这一行为不可避免存在多个严重的隐患,必须予以重视。

首先是爆炸隐患。由于各种物质在密闭的瓶子里发酵,大概率会产生大量气体,导致瓶子“炸开”。这种爆炸不仅可能伤害到制作者,还可能伤及周围的同学和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是健康隐患。发酵过程中可能释放出硫化氢、甲醛等有毒气体,这些气体如果被吸入,可能导致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头晕、呼吸困难等。同时,臭水中可能含有大量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如果接触后不及时清洗双手或误食,或者爆炸后其飞沫被吸入人体,可能导致消化道感染、皮肤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等,严重的还会得肺炎甚至更严重的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还有心理健康隐患。养臭水行为多数是中小学生好奇心和模仿心理的表现,但也有一些是出于恶作剧或者报复的心理,终归是孩子们没有形成对危险的认知意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可能导致他们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养臭水”这种行为都是不安全的,都会对参与者和周围人群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家长、老师和社会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加强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险性,并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培养他们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