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到了这样的两种对话,忍不住想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其中一种是:

“你今天的搭配真好看,这条裙子的颜色很适合你。”

“没有没有,我就是随便搭的,我觉得挺一般的。”

另外一种是:

“你今天的口红色号真好看,显得你气色好好。”

“是吗,我前几天挑了很久才入手的,我也很喜欢。”

“什么牌子的,给我看看。”

“是××牌的,我把链接发给你,最近正好还能打折呢”

同样是面对夸赞,欣然接受的那一方,显得落落大方,且迅速拉近了和同伴的距离;

而谦虚的那一方,却让人有些接不住话,倒显得不真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许多:

有的人孩子明明很优秀,读的是名校、在大公司工作,可一提起却说:“哎,他比你家孩子可差远了,就是碰运气”;

有些人明明很有钱,却常常说:“没几个钱,我这点钱算什么啊”;

有些人明明婚姻很幸福,却总说:“比起谁家的老公,还差远了……”

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我们会觉得谦虚是一种美德,就应该低调做人。

但当我们站在另一方,面对这样的谦虚,会不会不知如何应对,有些不舒服,甚至很想离开呢?

这不禁让人疑惑,明明对方是在表达谦虚,我怎么就会有种受伤的感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度谦虚,会伤害到别人?

我大姑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大姑是我们家最早富裕起来的人,大概2000年左右,在其他叔伯还在维持温饱的时候;

大姑已经搬到了省城里,住上了电梯房,开上了小车。

偶尔回来探望奶奶的时候,亲戚们聊起天,也常羡慕大姑的城里的生活:

觉得大姑已经走出了农村,今非昔比,吃的穿的都不一样了,日子越来越好了。

面对这样的夸赞,大姑常常很谦虚:

“城里的生活哪有咱们村里热闹,邻里街坊谁也不认识谁,一点人情味儿都没有,我其实可不愿意住楼房了。”

“他(指我姑父)出去一干活,我就得跟着打下手,哪像咱们这儿的女人,日子舒坦,不用出去挣钱,天天打打麻将,唠唠磕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姑每次听到这样的语言,都会背过人去翻一个白眼。

但看在大姑并不常回来,姐妹之间叙叙旧也很难得的份上,小姑每次都很尴尬地陪坐着,但内心里,总是十分不得劲的。

后来,每次大姑回来,小姑都很少去奶奶家。

小姑说:“咱们又不是要和她借钱,也不是要请她帮忙,每次说这些话,酸溜溜的,以为谁听不出来呢。”

那个时候,叔伯姑父们,大多在厂子里上班,起早贪黑两班倒,住的还只是平房。

姑姑们基本上都是家庭主妇,经济来源也只能依靠老公。

农村的经济本就不是很发达,留给女性就业的途径也很少,而且要照顾老公、孩子,还要照看公婆;

女性唯一的消遣,也就是抽空去打几圈麻将,去谁家串串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大姑言语中所谓的不愿意住楼房,羡慕农村女人日子舒坦,其实是把大家生活的局促,架在了一个“优越”的位置上。

不仅炫耀了自己可以住楼房,还表达了自己可以出去见世面,有工作能力。

这样的谦虚,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炫耀,也恰好戳到了小姑的隐痛。

谦虚并没有错,但凡事都要有一个度,过度谦虚,不仅会让人感受到虚伪,还会冒犯到别人。

朋友换车买了你理想中的奔驰,你表达了赞美,她却说:

“老公不开的,我拿来开开,平时还是喜欢骑电瓶车。”

部门同事业绩出色升了职,当上了主管,你真心送去祝福,她却说:

“我水平也挺一般的,连你一半努力都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亲戚孩子当了小官,她嘴上说:“就是个小科长。”但转过头,就开始问:“你孩子要不要安排当个司机?”

朋友房子好几套,收入几十万,去高档餐厅吃饭,她却说:

“我平时自己都舍不得来,这也就是沾你的光,叫上你一起来。”

过度谦虚,直接否定了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在抗拒了别人好意的同时,也会间接地贬低和伤害到其他人的付出。

这看起来没那么厚道的做法,引发我们的思考,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真的具有现实意义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我们不敢“骄傲”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谦虚”是一项美好的品德,有助于我们和其他人建立联系。

但是,过度谦虚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会造成对自我的伤害。

在我大姑这里,或许她没有意识到,她的过度谦虚,是出于内心的不安和自我怀疑。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感到他们不配拥有某种成就和地位,因此会表现出过度的谦虚和自我贬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我大姑。

奶奶有好几个孩子,大姑是老大,为了照顾下面的弟弟妹妹,也为了帮助家里减轻负担,大姑没有读过一天学,是兄弟姐妹里唯一的文盲。

小时候,大家都觉得不识字的孩子以后也没什么出息。这让大姑在内心里产生了浓浓的自卑。

文明的城市,便捷的交通,无处不在的规则,其实给大姑带来的更多是内心惶恐的。

她只有在回乡之后,看到自己与其它人的差异,才能感受到自己外在的富足,可在她心里,她是比不上弟弟妹妹的。

所以,那些看似“谦虚”的话,其实是大姑自我价值感低的体现。

这样的“谦虚”,不仅拉远了兄弟姐妹的情谊,还让大姑自己,永远无法正视自己的匮乏和富足,在不断地内心冲突中消耗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还有一些人过度谦虚,是因为从小接受了贬低式教育:

功课做错时:“你脑子是怎么长的?怎么能这么笨?”

拿回奖状时:“嘚瑟什么?下次还能考这么好吗?”

同学强过自己时:“你看看人家的学习态度,你再看看你吊儿郎当的。”

当孩子被夸时:“她脑子这么笨,哪能和你家孩子比。”

穿了好看的衣服时:“穿成这样,花里胡哨的,这么臭美有什么用。”

贬低式教育遵循的养育逻辑是:“孩子不能惯,越惯越混蛋”,打击他,是为了让他“知耻而后勇”。

父母的发心是:“我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你好。”

但当我们习惯性用贬低式教育孩子,就会让孩子在内心无法接纳自己。

成年后的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优秀,更别提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明有足够的能力,但就是不敢参与竞争,领导提拔时,也表现得怯怯懦懦的,一味退缩,结果错失升职机会;”

“明明足够优秀,想找个有钱有颜的男人,但既不相信自己,又不敢主动出击,只能将就一个水平一般的男人,过着贫乏的日子;”

甚至,父母的贬低会让他们对自己的“坏”和“糟糕”深信不疑,继而转化为“内在批判的声音”。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似乎自己再怎么努力,耳边总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不够好”“我不行”;

不管是谁犯的错,她都会战战兢兢,自我归因“这是我的错”;

每当被人夸奖,她都不知所措,觉得“我不配”

可见,“过度谦虚”使人无法活出自己,而如何正确看待自己,正确应对别人的夸赞,才是我们要学习的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给予爱和鼓励,骄傲使人成长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在一所小学做了个实验。

他们随机抽取了18名普通学生,并告诉老师“他们是最有发展空间的学生”。

随后老师们不断进行鼓励、表扬、正面引导,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

这些孩子成绩有了显著提高,且综合能力都变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森塔尔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期望和赞美是人的内在需求,也是激励的一种有效手段。

曾奇峰老师也在书里说过:“曾问过许多人:别人赞美你,你会变得骄傲吗?几乎没人有点头说是。

其实,自己对自己的接纳和赞美,也不会真正导致自满和退步。”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少一点儿负面的攻击、贬低和挖苦,多一些正面的引导、赞美和鼓励。

发自内心的尊重,给予无条件的接纳,给自己和孩子一个自由、安心的成长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想对大家说:

最好的谦虚就是始终如一的不卑不亢。

愿大家永远童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嘚瑟就嘚瑟,想低调就低调,不吝赞美别人,也勇于接受赞美。

接纳自己第一步,就是打开自己的身体,面对夸赞,不再紧缩着身体,不再下意识摇头否认,也不再下意识摆手说“不行”,真诚的像你推荐《3天身心绽放体验营》,找到自我,链接自信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由张德芬空间主笔团成员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李小豆

编辑丨李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