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一定得给这本书写篇编辑手记。”

这是我拿到选题后的第一个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圆》是我做的第一本大部头文学书,也是我做的第一本不愁腰封宣传语的重点书。这本入围英语文学界两大重要奖项(布克奖&英国女性小说奖)决赛圈的作品,同时也是众多媒体(《时代周刊》《泰晤士报》《电讯报》《时尚先生》《经济学人》xN)评选的年度图书,在国际版豆瓣GoodReads上也入围了年度最佳的评选——可以说是获得了文学性+可读性的双重认可。

初印象

最初领导在群里提到Great Circle这个选题时,可能因为太大部头,也可能因为其他成熟编辑都很忙,只有我像魔法课上的赫敏那样手举得高高地要了审读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师,我想审下这个选题!”

拿到原文后,我速速略读了前一百页,第一感受:这是一部女作家的野心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圆》作者玛吉·希普斯特德,

文字功底强大的哈佛学霸

野心在哪?首先六百多页的体量难免让人 “心生敬畏”(作者的初稿更是高达千页,后来在负责编辑的精简下变成了现在的体量)。在这六百多页中,作者采用了双线叙事,一条线是经历了禁酒令时代、二战时期的女飞行员玛丽安从幼年到成年的路径;另一条线是好莱坞女明星的故事。后者在事业高峰期出现丑闻继而被打入低谷后,接到了饰演传奇女飞行员玛丽安的剧本,两个相隔半世纪的女人却颇有些相似之处——同样失去父母由放荡不羁的舅舅带大,同样对被赋予的命运表示不满,以及令人惋惜的一点,即半个世纪过去后,女性的处境似乎也没有大的改变。

其次是感受到作者在每个登场人物身上都倾注了心血。作者强大的文字功底更是仅需只言片语便能让角色立体起来。描写女主角的父亲艾迪森被任命为船长时,“对于这一消息,艾迪森只是点了点头,掩饰住了自己的满腔喜悦。从今往后,他就是格雷夫斯船长了!多年前那个悲惨的伊利诺伊农场男孩将一去不复返,他用锃亮的鞋跟把不堪的过去踩得稀烂,抛向大海。”而女主的母亲安娜贝尔更是让我印象深刻,她在产下双胞胎后并未如助产士所说,“熬过阵痛后,被喜悦淹没”,而是将“分娩的可怕与战争的恐怖交织在了一起,她领教了嘶吼和流血有多痛苦。”并猜测自己大概不是当母亲的料。

另外根据维基百科的统计,整本书有明确姓名的登场人物多达51人,可以说是一部绝佳的群像小说。

之后的流程都很顺利,几个月后领导通知我签到选题了,交给我来做。

找译者

在拿到这个选题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译者,找好译者。毕竟在我数年的编辑生涯里,这双眼审过太多烂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过度直译让人满头问号的,也有过度意译添油加醋的……审稿的时候一句一句地改,甚至让我产生了忒修斯之船的哲学思考——如果一篇稿子要编辑逐句修改,那真正的译者是谁??

《大圆》这本书原文用词相当考究,还有很多关于飞行的专业术语(作者写作前详细了解了各种飞行细节和相关用语,作者的哥哥本身也曾是飞行员和空军退伍军人),翻译难度很大。

面对这部40+万字,长句、难句多,翻译难度大的大部头,我愿意多花几倍的时间在选择译者上,这样才能大大缩短后期的审读时间。这本书的试译段落,我特意挑了有景物描写、有复杂句子且情节紧凑的章节。感谢好作品的魅力,我收到了足足10篇来自有经验译者的试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种海选评委的感觉,

第一个文件夹里放的是通过“海选”的译文

收到试译稿后,我对照原文,仔细阅读了每一篇译文。我的筛选流程是先从准确度出发,对于错译、漏译多的译文直接放弃;接着是文学性,对过于平淡或直译的译文表示遗憾。下面我挑两句原文比较一下译文的差异。(没有拉踩的意思,只是觉得分享不同的译文是挺有意思的事情,点评也只代表我个人观点。)

The night Addison Graves came to dinner and found Annabel seated beside him was the second out of New York.

试译1:艾迪森·格拉夫斯第一次见到安娜贝尔时,是在船离开纽约后的第二天晚上。他去吃晚餐的时候,发现她坐在自己座位的一边。(“第一次见到”是原文没有的内容;“坐在自己座位的一边”有点不够简洁。)

试译2:艾迪生·格雷夫在晚宴上认识邻座的安娜贝尔的这一夜,船驶离了纽约。(漏掉了“第二天”这个信息。)

试译3:艾狄森·格雷夫斯在餐厅发现安娜贝尔坐在他身边的那晚,是船离开纽约的第二天。(保留了原文的语序)

试译4:那是离开纽约的第二晚,艾迪生·格雷夫斯过来吃晚餐时注意到了坐在一旁的安娜贝尔。(更改了原文的语序,采用了更符合中文习惯的将时间描述前置的用法。)

试译5:在船驶出纽约的第二晚,艾迪森·格雷福斯在晚餐时遇到了邻座的安娜贝尔。(以上两句都没有漏译,采用的语序也一样,但后者行文更简练。)

He made his way out of the dining room and up two flights of stairs,clanged outthrough a door—CREW ONLY—onto a patch of open deck behind the bridge. (这句有个非常细节的短语:clanged out,【clang:(使)叮当作响,铿锵作响】如果不是看到有译者翻译出来这个词,我自己都忽略了。试译稿中大概有一半的译文漏掉了这个将门“哐当一声”打开的细节。不可否认的是,长文的翻译中必然会有细微的错译、漏译,翻译是一定会有所损失的过程,我们只能尽量去减少这些损失。)

试译1:他走出餐厅,上了两层楼梯,从一扇门里出来——上面写着“旅客止步”——走上舰桥后空旷的甲板。(双波折号的用法在英文写作中出现的频率要明显高于中文写作,我想可以能是英文不介意长句子,中文写作则更偏好短句。我觉得这种用法并不需要百分百保留,毕竟多少会破坏语意流畅性。)

试译2:他离开餐厅,往上走了两层,推开一扇写有“旅客止步”的门,来到舰桥后方的一片露天甲板。(没有采用双波折号的用法,是不是读着更流畅些?)

试译3:他从餐厅里抽身出来,上了两步台阶,咚咚咚地从“员工通道”走了出去,来到舰桥背后一块空旷的甲板上。

试译4:他从餐厅出来,上了两层楼梯,吱呀一声打开一道门——仅限机组人员通行——来到驾驶室后面的一块露天甲板上。

试译5:他一路走出餐厅,登上两段楼梯,咣当一声从一道写着“船员通道”的地方夺门而出,来到了一片位于舰桥后方的开阔甲板上。(流畅,也没有漏掉clanged out的小细节,不过有个语病,“一道”和“地方”不搭。)

最后进入决选的是两篇译文。一篇文字优美,但略有错译漏译;另一篇准确度高,文学性佳,几乎无可指摘。然而,前者来自有过合作且译著颇多的成熟译者,后者则是翻译公司推荐的新人译者。在与资深文学编辑同事讨论后,最终下定决心选择了后者。之后的事实证明,我发掘到了宝藏译者!蔡丹青老师的译文不仅流畅,而且简洁。“简洁”是对翻译的高阶要求。优秀的译文首先要准确(信),继而是流畅(达),最后则是在保证前两者的前提下做到简洁(雅)。

审读这本书的译文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面对这本40万字稿子,审读时的每一分钟我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我的工作恰好是我的兴趣”的快乐。诸位都有觉得《甄嬛传》76集还是太短到后来看一集少一集舍不得结束的时刻吧?在拿到这本书最后一部分译文时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在审读。

关于书名与封面呈现

这本书的译名,我也想了很久。一开始最先否定的就是直译名,本文科生觉得这个名字也太奇怪了。最初选题策划时起的名字是类似《大巡航》《最长的航线》这类的标题,后来也想过一些女性向的标题,但或者太普通,或者太像科普书,或者太煽情,都不怎么满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筛了又筛想出来的几个备选书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跟编辑同事讨论

那段时间刚好ChatGPT横空出世,我就也跑去问了问AI,看是否能收获一些灵感,下面是我俩的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mmm,怎么说呢,跟ChatGPT聊完感觉还不如不聊,看着它起得书名我满脑子都是这款儿童玩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还是越想越觉得直译书名就很好,而为了解决读者对书名的困惑,专门在封面书名上加了个注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给设计师的封面文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设计师最终呈现的方案

最终的封面我很满意!希望读者也会喜欢。

另外,如果拆下腰封,会看到闪亮的海浪波纹从封面延伸到封底(不喜欢腰封的朋友有福啦 (手动狗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签也特意做了长版+双面印刷,可以夹在书页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And…

做这本书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蛮有趣的小事。

这本书作者的致辞是:“For My Brother”。

但我搜遍全网也不知道这个brother是作者的哥哥还是弟弟,如果翻译成“献给我的兄弟”又太奇怪了。

于是我专门写了邮件➡️发给我司的版权老师➡️版权老师询问版权代理机构➡️版代机构再去询问作者or出版社➡️回复给我司版权老师➡️版权老师再转达给我。

最后获得了准确的答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小小的问题绕了地球一圈才获得了答案,感觉很有趣!

结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圆》开篇

《大圆》的开篇章节来自一本“书中书”,即摘自女主角玛丽安环游世界时写下的飞行日志。该章节是《大圆》这本书的首章,却也是玛丽安飞行日志的终章,因为她在留下这段文字后便不知所踪。而玛丽安是如何在大多数女性只被期待成为家庭主妇的时代成长为了环绕地球飞行的飞行员?作者并不急着告诉我们答案,而是随着那个年代的人物一一登场逐渐将舞台大幕拉开,继而吸引读者一页页阅读下去。虽然是本近700页的作品,却让人读得舍不得它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