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授权转载自“南风窗”,点击上方关注

ID:SouthReviews丨作者:郑乔尹

2017年,87版《红楼梦》电视剧开播30周年之际,歌手陈力在人民大会堂演唱了《枉凝眉》,这也是她时隔30年再一次唱响这首经典的主题曲。

杨薇很喜欢这首歌,她甚至特意为这支歌做了一支混剪,发布在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

在网上,杨薇介绍自己为红楼爱好者和写作学习者。网友们很少会知道她在现实生活中是一名劳务派遣的清洁工,这份工作她已经干了超过20年。

与此同时,北京SKP的眼镜店柜哥胡长远第一次通过《红楼梦》赚到了钱。再之前,他是沈阳一个化工厂的锅炉工,也当过饭店的服务生。

此时的二位还没想到,未来的几年后,他们会以一个同样的身份出现在大众面前。

这些迥然不同的人生,很快都收束在同一个节点:一段老生常谈,一本文学著作。

在今天,《红楼梦》仍然在以另一种方式书写着中国人的人生百态,但是主角已然成为了另一批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书,然后接着睡去

杨薇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家乡铁岭。

从职中毕业后,她很快就找到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此后的20年间,就一直过着两点一线的日子。每天八点上班,五点下班。

胡长远和杨薇一样来自东北。1981年,他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的一个山村。

家里条件拮据,父亲早逝,母亲身体抱恙,兄弟姐妹多。

高一辍学后,他便和朋友一起在沈阳的化工厂找了一个推煤的锅炉工的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一个月工资才500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吉林省通化市农村 /图虫创意

就在这样平平无奇的生活中,胡长远和杨薇却与《红楼梦》偶然结缘,并开始走上红学创作者的道路。

杨薇第一次读到《红楼梦》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父亲买回家了一套四大名著。当时挑《红楼梦》看,只是因为看过87版的电视剧,而书里家长里短的故事比较通俗易读;

而胡长远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初一,是前桌的女同学借给他的。当时为了赶着还书,他一周就读完了一百二十回。

后来,他又在旧书摊上遇见了《红楼梦》,那是2002年在沈阳的一个铁路桥下。花了十块钱,他买下了这本残本,而这本《红楼梦》在未来的日子里被翻了无数遍。

早些时候,《红楼梦》对于他们来说还只是一本普通的书,但当生活经历越来越丰富后,他们似乎渐渐读懂了其中的人和事——红学就是一门生活的学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长远的《红楼梦》

开放性结局注定为不同注脚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在红学家长达数百年的不断反哺中,红学几乎成为了比文本本身更精彩的一个学科。

而红学的包容与经久不衰,似乎都在不断告诉我们:你是什么,红楼就是什么。杨薇也说,她能读懂并且写出来的,也不过是自己经历的生活。

就像是胡长远,他个人的读书史,也便是自己的生活史。即使在沈阳的工作辛苦,但胡长远却认为那会是他真正能够安下心来读书的时候。

他在沈阳书报亭办了一张会员卡,每个月15块。用这张卡,他读到了很多类型的书。

也正是在那段时间,他开始接触俞平伯、周汝昌等红学家对《红楼梦》的解读。

“阅读让我接触到了书中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生活,哪怕是一些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想象,对我这样的农村孩子也是一种吸引和启发。”

胡长远第一次知道了人可以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决定到城市里闯一闯。再后来,他便到了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长远

那些在乡野县城的、湿漉的年少读书记忆,构成了他们对《红楼梦》最初的印象。

对于胡长远和杨薇们来说,从《红楼梦》开启的阅读之路,补全了他们单调生活的天空,成为他们走向大千世界的起点,看到了更远的远方。

但远方太远了,他们都暂时被困在了自己的生活里。

即使是胡长远这样来到大城市里打拼的人,比起那些所谓更高的追求,他更关心的是远在家乡的家人。胡长远想让他们过上好的生活。

杨薇也并没有对当下的生活状态有过怀疑,她知道自己没有出去闯荡的胆量和运气。

在她平静的生活里,她能掌控住的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也许就是每天在床上翻一下《红楼梦》,然后再沉沉睡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面镜子

边缘者用阅读以抵抗,而世俗意义上主流叙事里的人们,进入红楼的世界,有着不一样的入口。

刘晓蕾是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毕业于南京大学的文学博士。

读硕士和博士的时候,她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张炜、韩少功、余华、莫言.....这些与她来自同一时代的作家,也曾经给予过她很大的精神滋养。

但当她的人生即将迈入三十岁关口的时候,她开始觉得“这些滋养不够了”。

“中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前怎么生活,为什么这样看世界,现在又为什么这样看自己?”除了历史,她想,文学也可以提供部分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诸多疑惑在不断阅读中得以解开 /图虫创意

对于刘晓蕾来说,大观园里的世界是很“美”的。对比起四大名著的其余三个故事文本,《红楼梦》那个只属于少男少女情感的世界,是如此的隐晦而又纯粹。

在开始研究红学后,她读俞平伯、王国维、蒋勋,也出版过《醉里挑灯看红楼》《刘晓蕾〈红楼梦〉十二讲》,但她依然不想只在同温层里寻找慰藉。

刘晓蕾很少参加同行之间的学术会议,她觉得文学更应该破除小圈子自嗨,是需要面向大众的。

她很喜欢跟更多不同的读者一起交流。 一次在书店的分享会上,有位读者提出的问题就可爱得让她印象深刻:贾宝玉在现代社会能做什么职业?

刘晓蕾想了想,贾宝玉有各种各样的化妆品,在现在应该能做一个美妆博主; 他还认识特别多奇花异果,在今天,说不定宝玉就会是像无穷小亮一样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楼梦》剧照

如果说刘晓蕾对于《红楼梦》的研究还是出于文科生对文学的一种天然直觉与兴趣,那么朱桦则与她恰恰相反。

大学毕业后,朱桦在新疆的一家民营企业用了十年从基层员工一路做到高管。

身为厦门大学管理系的学生,她是那种典型的商科学子,一切对于世界的理解都基于理性的运行逻辑。

她坦诚地宣称自己并不热爱文学,平时看的更多是经济、哲学、历史类的书籍,但《红楼梦》是例外。

2011年,朱桦开始创业。在创业的那几年,她翻开《红楼梦》的频率更加频繁了。

那会,她几乎每个礼拜都会开车行驶在新疆的那些沙漠公路上。新疆太大了,有时候一开就要开上大半天,在这个过程中,《红楼梦》似乎成为了她的朋友,总是能给予她平静的力量。

“我经常像个神经病把车停到路边。我就在旁边烧水、喝茶、看书,我可以看两小时再接着走。”

“这本书,它妙就妙在它没底、没皮,一翻开就是故事,那么我就看下去了。”朱桦回忆起第一次翻开《红楼梦》的情景,那是她第一次感受到感性的文字力量,没有人能够抵挡大观园里的魅力。

而很多时候,她觉得那不仅是在读故事,更是一个宏大的兴衰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长远书架上堆放着很多红楼梦相关书籍 /图虫创意

“只有红楼梦能给我精神上的丰富感。”朱桦觉得《红楼梦》填充了她很多空白的部分。

“读书并不能让人成为一个好人,但可以带来自由和审美。”同样的,刘晓蕾很认可哈罗德·布鲁姆的这句话。

在她看来,读书未必能让你拥有一些具体的技能,但是它可以提升你的情感和审美的能力,让你逐渐对这个世界有更多不同包容的观点。

“比如说像晴雯,你在现实中碰到一个这样的人,如果在没有读《红楼梦》的时候,你会觉得这种人好讨厌啊,但是你会发现曹雪芹是非常理解这种人的。”

曹雪芹用《红楼梦》在提醒我们,各种各样的人,都有着存在的合理性,并提供了一个尝试理解的途径。

现实世界能带给我们的,除了生活经验,还伴随着部分傲慢与偏见。

但文学不一样,它带领我们积极拓展对于生命理解的B面,无论是我们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部分。

《红楼梦》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中的一面镜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搭建那场红楼梦

后来,来自不同背景的他们,都纷纷开始为这部自己喜欢的作品提笔写作。这个契机的到来,是偶然且水到渠成的。

2017年,杨薇创立了今日头条账号。她参加了今日头条上一个回答问题赚奖金的活动,一共赚了一百多块。

从此,她的账号 @薇薇polly爱红楼 逐渐开始更新《红楼梦》相关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授们解读诗词、礼仪,我只有拜读的份儿,但他们没有底层的生活经验,未必知道《红楼梦》里的草根是怎么想的。”

杨薇知道自己没有相关的学术背景,因此文章不从政治、历史等专业的角度切入,而是通过分析人物关系,提供对于草根阶层的心理洞察。

胡长远 @君笺雅侃红楼 的头条账号也是这样子做起来的。

同一年,他在头条问答回答了一个《红楼梦》相关的问题,得到了人生第一笔知识付费的报酬,金额是一毛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是个聪明人。在积累一定阅读量和写作经验后,19年起,他开始系统地在头条号上更新文章。

“那会一天我要发五篇,我每天至少要写五到六篇。我每天早上8点起床,上午写两篇,下午会写三到四篇。”

2015年,朱桦成为了一名母亲。她开始感到力不从心,于是停下了在新疆的创业工作,搬到昆明,开始专注家庭。

起初,她开始在网络上发《红楼梦》的内容,只是因为对网上一个离谱的回答看不过眼,于是亲自下场回答了一次。

她也不懂什么是自媒体,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抒发着自己的想法,但当她的 @屏山品红楼 的头条账号收益达到一万块的时候,朱桦终于“开始把它当成一个很认真的事儿”。

后台粉丝的私信,再加上平台给予的流量扶持,都让她开始感受到身为作者的责任。

头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分享想法的平台,而是一份真真正正可以创造经济收益的工作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拿起笔,就有了武器

新世界的大门从此敞开。

胡长远回忆起20年到21年间的账号流量高峰期,通过头条号,他每个月能赚两三万块钱。

而当胡长远得知今日头条面向首发创作者的一项激励计划,成为头条首发创作者后,每月的收益是普通创作者的三倍。

胡长远、杨薇和朱桦,都是头条平台的首发创作者。

通过1500万字、万余篇《红楼梦》的相关文章,胡长远的收入达到了一个过去想也不敢想的数字——200万元。

积攒下来这一大笔积蓄后,胡长远在沈阳老家买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公寓,带着妈妈搬了进去,过上了“享福”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长远在新公寓里继续阅读与写作

杨薇的账号从零粉丝到100个粉丝,用了一年的时间;从100个粉丝到1000个粉丝,用了一年半。

她自嘲涨粉速度很慢,但目前拥有三万粉丝的账号,每月能为她带来三千块左右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她上班的工资,也改善了她的生活水平。

于是我们发现,在今天,知识改变命运仍然不是一句空话。

当然,对于像杨薇和胡长远这样的素人创作者来说,头条账号做起来之后,更让他们惊讶的事实是,原来有人愿意倾听他们的声音。

像他们这样的普通人也能够成为意见领袖吗?或者说,他们的想法有值得被关注的价值吗?

自媒体给了他们一个肯定的答案。

对于未来还不具象的生活,他们一下子有了底气——只要拿起笔,他们也就有了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长远在居家写作

杨薇发现,自媒体与现实世界的运行逻辑截然不同,平台并不会因为她的身份、学历、社交能力剥削她的流量,只要内容足够精彩,她就可以得到对等的关注和回报。

这种关注,除了经济价值之外,对于这些素人创作者来说,更能提供一种情绪上的慰藉。

作为前投资人,朱桦从来不做低回报的买卖,但这一次她变了。她说,只要时间、精力、身体允许,她就一直会写下去。

“我每天也挺忙碌的,但是你要是让我不写了,我就觉得好像空了一块,好像生活不完整了。”尽管收益这个东西重要,但是朱桦感觉它好像不是第一重要了。

而素人创作者们对于《红楼梦》的解读,纵观到整个《红楼梦》的文学史,也都有着文本上的价值。刘晓蕾把这些后人的解读看成经典的一部分。

“因为红楼梦本来写的就是一个大千世界,那既然人都是这世界的一个部分,那自然有他那一块拼图的意义。”

他们的世界观和生活经历,是对《红楼梦》的重要补给,也是《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经典一直焕发着当代意义的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店里文学专区书架上的《红楼梦》 /图虫创意

《红楼梦》像一片海。海纳百川,吸收着不同的解读和续写。

而在今天,社交媒体带来的话语权的转移,让红学创作者们第一次平等地站在一起,向所有人阐释自己对于红楼、人生的理解,甚至改变他们的生活轨迹。

但这种改变也并非飘在高空的文学想象,生活没有那么多的起承转合,平淡的日子总归要过。

即使是成为了自媒体博主,杨薇也没有辞去清洁工的工作,她拎得很清:在平凡但不平庸的人生里寻找到了慰藉,已经是《红楼梦》于她最大的意义。

她愿意接受自己的一部分“无能”。在生活的大观园里,探索未知固然难能可贵,但直面寻常而又粗砺的真实,也未必不是一种勇气。

今年立夏的前一天,东北还很冷,只有零上二度,但还好没结冰。

杨薇知道东北的春天即将开启,并且能够快速弯道超车,赶上南方的暑热。 那是值得期盼的日子。

没有一个温暖的夏日不会到来。

杨薇在头条号发布了一条动态,“夏天来了,我喜欢夏天。我将继续书写夏天的故事。”

本文作者:郑乔尹

本文授权转载自南风窗

关注它,能让你听到更多真话,

多一分对世界的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物篇

░ 观点

░ 杂志

《读者》丨 丨

░ 征稿

其他征稿合集

转载、商务、作者招募合作丨请后台联系,凡本平台显示“原创”标识的文章均可联系编辑转载,未经授权转载视为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