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迷雾里寻不见人,

就把自己化为灯塔。

作者:每晚CC

来源:每晚一卷书原创(JYXZ89896)

最近,《庆余年2》火得一塌糊涂。

除了不落俗套的剧情,强大的演员阵容,和令人拍手叫绝的演技外,它的台词,亦是频频出圈,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精彩。

这些精湛的台词,塑造了整部剧的灵魂,也让所有听过的人,念念不忘。

都说,有些话没听懂是幸运,听懂了是人生。

这其中,是否有这么一句触动了你,让你恍然大悟、深有共鸣?

1

关于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代刘向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庆余年2》里,就出现过很多段催人泪下的父子亲情。

宰相林若甫就是一个舐犊情深的慈父。

他有一个心智残缺的儿子大宝,喜食山楂。

林若甫怕大宝吃起来嘴急,被里面的核硌着,于是他就亲自为大宝挑选,还专门把核去掉。

后来他遭到庆帝忌惮,为了保全一双儿女,他主动向庆帝请辞,告老还乡。

临别之际,他深情嘱咐大宝要好好活着,还告诉他:“这世上没人会天生对你好,爹例外。”

范闲的父亲范建也是如此。

即便范闲只是他的养子,但他还是对范闲倾注了全部的爱。

范闲出使北齐被人追杀,无奈假死逃生。

范建不知,以为范闲真死了,在庆帝面前就崩溃大哭,还大声控诉庆帝所作所为。

事关孩子生死,一贯举止得体的他,哪怕在严肃的场合里,也绷不住自己的情绪。

这世间父母的爱子之心,何其相似。

除了父母之外,世上再没有第三个人,会无条件地对我们好。

只有父母,会全力回应我们的需求;只有父母,会默默担忧我们的未来之路。

然而残酷的是,父母会老,也会走。

在一切还来得及之前,请好好珍惜与父母相聚的光阴,力所能及的对他们好,别等一切失去才后悔莫及。

2

关于世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庆余年2》中,除了主角团外,还有两个戏份不重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

一个是寒门出身的邓子越,一个是刚直御史赖名成。

先说邓子越,出身为定州寒门,曾经在边军养马。

当年边军有都尉造假账册,借买马料为名骗取官银,很多人都清楚此事,却无一人敢说。

是邓子越在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将罪证送到鉴查院。

后来他被特许加入鉴查院,但进入鉴查院后的邓子越依旧嫉恶如仇。

院里边有谁欺上瞒下都被他指着鼻子骂过,甚至包括他的直属上司。

结果,他被一降再降,被贬为了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小主簿。

但即便如此,他也依旧坚守着心中的底线,不肯同流合污;

即便他身边的很多人都在堂而皇之地收受贿赂,他也始终分毫未取。

再说左都御史赖名成,在那个人人都只知道逢迎站队的官场里,他孑然一身,宛如一把利剑,誓要消灭所有黑暗。

他曾说:“身为御史,就该有连陛下也敢参的气魄。”

所以在知道皇子犯法后,他毫不退缩,本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孤勇,他一本折子就参了上去,结果庆帝却护着儿子不肯发落。

赖名成没有屈服,当众就指出了庆帝的错误,却因此激怒了庆帝,被下令杖杀。

尽管他死于政治之下,但他的死,却唤醒了更多的人,也让青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名字。

世间多不公,以血引雷霆。

邓子越如此,赖名成亦是如此。

这个世界,多的是不为人知的黑暗面。

有人弄权,有人钻营,有人行贿,有人获利……

但在这诸多黑暗面前,只要还有人肯相信光明,还有人愿意去斗争,那这邪就永远压不了正。

就像鲁迅所说的:此后若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若一盏烛火照不亮无尽的黑夜,若一人之力改变不了世道的腐朽。

我坚信,还有千千万万人继往开来,如邓子越,如赖名成一般,只为荡平这暗黑污浊之气,还世界一片云散天青。

3

关于迷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这一生如同在迷雾中行走,举目四望,难辨方向和吉凶。

再加之人心难测,世事纷繁,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很迷茫,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这种时候,我们都该学学范闲的处世之道。

范闲自来到京都被庆帝赐婚后,就成了各方势力的眼中钉,很多人想要除掉他。

其中长公主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便买通文坛大家庄墨韩对付范闲,当众指责他抄袭别人的诗。

范闲看穿一切,当场反击,当着众人的面背出了数百首好诗,一夜成名。

从此成为世人敬仰的小范诗仙,再也没人敢质疑他的才华。

后来长公主还是不甘心,又联合二皇子处处针对范闲,逼迫他出使北齐。

途中,还安排人刺杀他,范闲又将计就计,上演了一出假死。

消息传回庆国后,整个文坛为之震动,无数学子为其哀悼,他的人气也跟着一路飙升。

之后,范闲又借势“复活”,由于之前人气暴涨,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文坛领袖。

也许你会觉得,范闲每一次遇险,都能为自己博出一番更好的局面,是因为他背后有人撑腰。

其实不然,真正让他一生受益的,是他的灯塔思维。

他从不惹事,也不怕事,每次遇到危机,他都像一座灯塔那样,屹立在那里,迎接着所有风浪拍打,对抗着黑暗侵袭。

最终,风浪拍不倒他,黑暗浸不透他,他还是站在那里,愈发高大,给无数人带去了希望和光明。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历事的过程,凡是经历,皆为成长。

当你在世事磋磨中,将自己活成一座灯塔,你也能以一己之身,与生命中的迷雾对抗。

当你修炼出了一颗强大的内心,世间的明枪暗箭,机关算计,也就再也伤不到你。

4

关于知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整部《庆余年》中,能让范闲称之为朋友的人不多,滕梓荆算一个,王启年算一个。

范闲和滕梓荆的相识,始于一场刺杀。

本来滕梓荆的任务是杀死范闲,结果两人不打不相识,反倒在慢慢相处中成为挚友。

为了范闲,滕梓荆第一次违背上级的命令,还陪着他一起去了危险重重的京都。

他说范闲要是遇上危险,他会第一个就跑,绝不回头。

可当危险真正来临时,他却挺身而出,舍命救下了范闲。

而范闲之后也是不顾一切为滕梓荆报仇,还全力找寻他的妻女,只为完成对挚友的承诺。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这句话,我觉得就是对滕梓荆和范闲友情的最好诠释。

滕梓荆死后,范闲的身边出现了新的左膀右臂,这个人就是王启年。

王启年这个人,视财如命,又世故圆滑,遇到危险,跑得比谁都快。

但遇到范闲以后,他是真的被范闲的善良和智慧所折服。

所以哪怕范闲身边危机四伏,他也心甘情愿跟着范闲冒险。

在范闲被世道的黑暗打击得心灰意冷之时,还是王启年,一直从旁开导,给了范闲极大的安慰和鼓舞。

可以说,没有王启年,范闲的人生会失色很多。

曾听过一句话:人生一知己,足以慰风尘。

在孤独的生命旅程里,未曾有过知己的人,不足以圆满生命。

只有遇到那个可以让我们为之赴汤蹈火的人,我们才能够在这个凉薄的人世间,感受到更多暖意。

这样的人,哪怕只遇到一个,便也足够了。

5

关于聚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中有这样一段经典对白。

少年范闲学成出师,师父费介准备离开。

送费介出城时,范闲送了一程又一程,始终不忍告别。

费介牵着马说:席总会散,人总要分,别送了!

这是他们师徒第一次别离时所说的话。

这句话,却道尽了所有关系的结局,哪怕亲如父子、兄弟,也总有分别的一天。

剧中讲到,林若甫被迫告老还乡后,深知庆帝会对他下杀手,便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托孤给了范闲。

安排好一切后,他又悄悄乘马车离开,不想让子女见到分别的场景。

但最终,范闲还是安排了婉儿带着大宝来送别。

看着一儿一女遥拜,林若甫感动得泣不成声。

《唐多令·惜别》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自古以来,总是离别,最催人眼泪。

更令人悲叹的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离别才是人生常态。

就像金庸先生所说的: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在这风流云散的人间,我们遇见谁,离开谁,都由不得我们决定。

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在这来来往往的人间,珍惜相聚,看淡离别。

那才是对一段感情最大的尊重,也是这场人生旅途最大的意义。

6

关于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常说,成长两个字很孤单,连个偏旁部首都没有。

是苦是甜,都要一个人去面对,哪里都没有避风港。

要想不坠入万丈深渊,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谨慎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范闲初入京都时,个性张扬,快意恩仇,誓要荡尽世间不平事。

可换来的,却是数不尽的鲜血和教训。

滕梓荆因他而死,和二皇子斗争查抱月楼时,卖菜的老金头、御史赖名成也因他而亡。

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范闲终于意识到,横冲直撞,斗不垮那些站在权力顶端,睥睨众生的人。

只有自己也拥有无上的权利,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保护更多想保护的人。

于是,他开始收敛锋芒,一心一意地在庆帝面前打造自己的“孤臣”形象。

比如让他主持春闱时,很多人想通过他走后门,但范闲却是一概拒绝,只依庆帝心意行事;

后来庆帝让他查往年科举弊案,他也是大刀阔斧,不惜得罪所有朝臣。

他所做的这一切,也让庆帝很满意,不仅让他执掌内库,还让他接手了鉴查院。

也因此,范闲成了庆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权臣,几乎没有人可以和他抗衡。

而他后期也凭着手上的权力,斗垮了所有视人命如草芥的皇族权贵,还这个世道一个公平。

人生,看似是在与他人博弈,实则是我们在与自己战斗。

当一个人缺乏深谋远虑,做事全凭意气时,那他一定会在人生的战场中一败涂地。

正所谓:心浮气躁者,一事无成;沉着冷静者,百福自集。

学会沉下心来,韬光养晦,即使暂被阻抑,我们也能等到抬头之日。

7

关于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庆余年2》中有这样一幕,我觉得非常讽刺。

范闲刚去鉴查院一处时,有很多官员,吃着八百里加急送来的云梦鱼,玩着琥珀做的麻将,拿着各处的孝敬,还在范闲面前大言不惭的抱怨自己活得很难。

他们的理由是,如果他们不收贿赂,各处的官员就不会跟他们一条心,他们此后办事就会四处碰壁,所以不得不如此。

可他们却不知道,在他们抱怨艰难时,有些人光是活着,就已拼尽全力。

剧里有个卖菜的小贩,叫老金头,跟女儿相依为命。

因为宫廷掌权者戴公公的盘剥,导致菜钱没挣到,还倒欠对方500两银子。

为了还债,老金头的女儿只能以500两的价格把自己卖进了青楼。

老金头想去救她,结果人没救着,自己也被青楼的人殴打致死。

临死前,老金头还说“活着就好”,可是那些恶人却连卑微活着的机会都没留给他。

这,才是普通人的劫难。

就像有人说的:麻绳偏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这个世界的风雨,其实偏心得很,只会朝着一处倾斜。

如果有一天,这风雨不慎打到了你身上,我还是想请你:

务必一而再再而三地救自己,务必拼尽全力活成自己的屋檐。

要相信,黑暗尽头,总有光明。

坚持下去,苦难总会过去;人活着,好事就会发生。

《庆余年2》最后一幕里,出现了这样一句台词:

愿所有忍耐蛰伏都遇惊雷,愿一切磨难困苦不扰心湖。 范闲选了不委屈自己的路,希望故事外的你也是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总是伴随着苦难,但峭壁上开出的花,生命力最顽强;

人生总是伴随着伤痛,但长成伤疤的地方,才会最坚硬。

所以前进路上,不要惧怕前路茫茫,不要害怕荆棘沿途怒放,我们也该像范闲一样,选择一条路,就坚定地走下去。

在这途中,你遭遇的暗箭,听过的嘲笑,经受的折磨,都将化为养分,滋养出一个无比强大的你。

▽ 更多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