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866行军靴(Marschstiefel),也被称为步兵靴(Infanteriestiefel),不过前线士兵喜欢叫“摇骰杯”(Knobelbecher)。在1910年之前,行军靴被染成黑色,但1910 年发布了新款野战服之后,行军靴和其他皮革用具保留天然的棕色皮革色。1915年又重新规定行军靴和其他皮革用具都要染成黑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行军靴总体高度为14-16 英寸(35-40厘米)之间。整个鞋身由两部分组成,鞋筒内两侧有两根4.7英寸(12厘米)长的提拉带,用于穿靴时方便穿进鞋子。提拉带一般为布料织物或皮革制成。鞋底共有30到45个铁钉,1.2英寸(3厘米)厚的鞋跟带有马蹄铁形的铁板固定。战争后期,因为皮革短缺,鞋跟开始用木制。这些更经济的行军靴开始用在驻扎在德国内的部队,后来推广到前线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鞋跟的马蹄铁形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个形状鞋跟的马蹄铁形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的行军靴上附有一份松紧调整带(Marschriemen),这根松紧带分为两段,一段环绕脚踝,一段环绕鞋底,还带有调节的带扣。战争初期带松紧带的行军靴比较常见,随着战争中后期,带松紧带的行军靴就很少见,一般认为松紧带不是行军靴统一配件,是个人购买安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战后的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尝试过几款新的行军靴,不过最后还是保留了一战时候行军靴的样式,二战期间为了节约皮革,推出过短筒靴来代替高筒靴,但高筒靴并没有完全被取代。

1933年魏玛防卫军发型的高筒靴,到1935年停产,整体样式和一战期间差别很大,上面还有三个高筒调节皮带还有系带,看着过于复杂,并不利于战时生产使用。不过秉承不浪费的传统,德军装备虽然停产了,但还会一直发放之前生产的库存,所以战争初期会看到这种高筒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的高筒行军靴和之前样式一样,依然为鞋筒和鞋身组成,鞋底为一个皮革制全鞋底,前掌鞋底和鞋跟。前掌鞋底带有鞋钉,一些脚趾位有半月形的铁板,鞋跟有马蹄形的铁板,这些都是为了鞋底更耐磨来延长皮革鞋底的使用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筒靴整体高度为30-40厘米,二战前更高。

高筒靴一般用棕色或其他颜色皮革制成,然后经过涂黑和抛光变成我们熟知的黑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鞋子尺码一般为公码(27、28、29 等),但也会使用巴黎码,一个巴黎码等于 2/3 厘米。鞋子宽度分为1-9个数字。1-3 是窄,4-6 正常和 7-9 宽。尺码一般用钢印标注在鞋胫上或鞋筒内,同时还会有制造商名称代码批号等信息。

鞋子尺码登记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尺码28,宽度为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尺码28.5,宽度5,下面是生产商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装党卫军拥有自己的装备供应,并没有明确资料说明武装党卫军完全是自给自足还是使用部分国防军的装备供应,不过两者高筒靴在外观上并没有明显差异。

武装党卫军供应商BATA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大多数(并不是全部)的高筒靴上,鞋筒的皮革是正面光滑面朝外,而鞋身是反面毛绒面朝外,这样做的是为了让鞋身更防水。

高筒靴比较常见的足尖造型被收藏者称为“鲨鱼头”,不过二战期间比鲨鱼头更圆,更钝,更方造型也有。

鞋筒部分为一片皮革制成,鞋筒后部有重叠缝线。有些鞋筒会缝一根加固条。整个鞋筒最宽部分为顶部,但骑兵的高筒靴不一样,顶部逐渐变细来贴合小腿。一般鞋筒周长为16-18 英寸(40-45厘米),不过由于士兵小腿粗细不一,所以会制造不同尺寸。

鞋筒内部左右缝制了两根提拉条,一般40 毫米宽棉织物或皮革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鞋底部分为一个皮革全鞋底,前掌鞋底和鞋跟。

前掌鞋底上有鞋钉,大多数人第一次看到这样鞋底可能以为是防滑用的,实际上是为了延长鞋底使用寿命。一般军队一天需要行军二三十公里路程,鞋底很容易磨损,使用鞋钉之后就可以延长寿命,一般只需要更换磨损的鞋钉就可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鞋钉一般成排固定在前掌鞋底上,通常是一排五个。鞋钉的总数量取决于生厂商,鞋子大小和工人。大多数为35到40个鞋钉。

鞋钉的有几种形状,不过最常见的是直径一厘米的六面体。早期鞋钉是双尾固定,敲打鞋钉到鞋底后,双尾就会展开固定住,但需要预先打孔。后来使用单尾钉,这样不用预先开孔,直接可以把鞋钉像钉子一样固定到鞋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鞋跟铁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直接钉在鞋跟上,但钉子会很容易磨损。另一种是马蹄铁形,钉子不容易磨损。鞋跟鉄会印有尺寸标志,15,16,17等,该数字表示所适合的鞋跟边缘外径的厘米数。

部分鞋底前段部分会月牙形脚趾铁,带有三到五个钉子固定。

高筒靴用的皮革一般为2到3毫米厚的牛皮或者马皮,颜色各式各样,一般为白色或棕色。

士兵的高筒靴一般用预先皮革裁片,制鞋工厂里将动物皮革分为三个品质,动物背部和臀部区域的皮质量最高,最厚,最硬,褶皱最少,一般称这部分为Crupon,一些军官定制皮革产品会印上Crupon字样。动物颈部和肩部区域的皮次一级,也很硬,但有大的褶皱。最次的是动物侧面和腹部区域的皮,这部分很软很皱。

一双武装党卫军的高筒靴,中间褶皱部分用的是动物腹部皮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二战中德军对这种制式装备有严格标准,但因为数量太大,而且生产商众多,无法使每只行军靴都达到标准,而且战争中从其他国家缴获的军靴,德军也会混发给士兵使用。

M1937低筒行军靴(Schnurschuh)源于一战时期,是一种系带行军靴。1937到1945年之间发行。一开始和高筒靴一起配发,但低筒靴只用作平时的训练服(Drillichanzug)穿戴。不过战争早期的苏联战场上已经有低筒行军靴身影了。1941年发行了热带版的低筒行军靴给非洲军团。低筒行军靴需要和绑腿一起使用。

低筒靴鞋身下部一面为五个鞋带孔,上部是四个快拆鞋带钩,后期将四个快拆鞋带钩改为四个鞋带孔。鞋底和高筒靴一样。出厂的低筒靴保留原来皮革颜色,后经过涂黑抛光为黑色,M1937低筒行军靴一直生产到194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帮助穿鞋的提拉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面四个快速钩,下面五个鞋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尺码31,宽度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鞋钉特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面四个快速钩改为了四个鞋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尺码26.5,宽度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鞋跟为木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1944低筒行军靴发行于1944年,大体上和M1937相同。工厂出厂的低筒靴不再染成黑色,鞋带大多为皮制的,少数为布制。

鞋底只有两部分,全鞋底和鞋跟,之前的前掌鞋底取消了。鞋钉直接钉在全鞋底上,鞋跟保留马蹄形铁,但鞋跟皮革变成了合成橡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面两双是山地猎兵使用的低筒靴,鞋底有不一样的登山防滑鞋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