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福州、江苏无锡、安徽合肥等地公安相继发布提醒——家长和考生应警惕“聪明药”,“聪明药”为管制药品,吃药就是吸毒。

其实,稍有一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聪明药”。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到中考季或高考季,一些所谓的“聪明药”就开始充斥市场,商家不仅宣称“让孩子变聪明”,还号称“秒变学霸”,致使不少家长和考生纷纷掏腰包争相购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中国警察网

世界上真的有“聪明药”?据医院专业药剂师提醒,这些所谓的“聪明药”,主要由哌甲酯、右苯丙胺和莫达非尼构成,均属于国家严格管控的第一类精神药物,主要应用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嗜睡症的治疗。这类药物,学生吃了不但不能提升成绩,盲目服用还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例如原本治疗嗜睡症的药物,会导致失眠。一些学生对药物不耐受,长期使用会出现头晕、头痛、心动过速等,甚至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可见,所谓的“聪明药”不仅不能使人聪明,反而有害健康。

因此,中高考临近,考生千万别乱服“聪明药”。一方面,家长要学会理性,切莫相信无良商家的虚假、夸大宣传而购买所谓的“聪明药”让孩子服用。另一方面,学校老师也应加强宣传和教育,要告知学生必须通过脚踏实地、刻苦求学,才能获得好成绩,而切莫把好成绩押在所谓的“聪明药”上。否则,“聪明药”就是一剂“后悔药”。

当然,铲除“聪明药”的生存土壤还需相关部门“双管齐下”。一方面,监管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对市面上打着“让孩子变聪明”“秒变学霸”幌子的“聪明药”坚决予以制止和叫停,不妨通过开罚单、下架、没收等处罚方式,倒逼无良商家不再拿“聪明药”忽悠、欺骗家长和考生。另一方面,权威部门应加大科普力度,不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向家长和考生科普一些必要的科学知识,让家长和考生知晓服用“聪明药”不仅不能“变聪明”而且极易“伤身体”,从而让家长和考生自觉远离“聪明药”,不再被收割“智商税”。

相信,只要家长学会理性,学校加强教育,再辅以监管部门严督查、权威部门多科普,就一定能戳穿“聪明药”骗局,让家长不再被收割“智商税”,让考生不再被“伤身体”,更让考生的成绩不再“被影响”。(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井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