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修建的大坝,在人类的基建领域看来,是丰功伟绩是历史丰碑,但是对于自然水体的生物角度来说,是难以逾越的天堑,三峡大坝的坝体总高度达到了185米,如果按照普通居民楼房的三米一层的高度计算,相当于60多层楼的高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这是人为堆叠起来的高度,使用150年都不会垮塌的坚固混凝土钢筋打造,直接把奔流不息的长江拦截了,在这种人类看到了都要震撼的巨大工程面前,原本要游经这个区域的鱼类,该怎么翻越过这么高的水坝呢?

关于三峡工程,一直都有赞叹和争议交织,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尤其很多网友也有质疑,自古大禹治水都是疏导而非堵塞,人为建造这么巨大的坝体拦截江流,会否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呢,尤其是长江流域的丰富的鱼类,因为这个大坝,很多鱼类是否会面临生态环境的威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之所以能下决心建造这座宏伟的大坝,自然会考虑和论证权衡它的利弊,最终会选择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最为有利的方案来实施,因为三峡这样的水利工程,都是惠民工程,国家之所以花费大力气去修建,就是为了造福人民,否则没必有费这么大的力气,还要平添争议。

先不赘述三峡大坝给长江流域和下游带来的防洪减灾,以及通航和灌溉,再有补充电力资源等方面提供的便利和助力,简单探讨一下,高达185米的大坝高度,让鱼类是否因为高山阻隔,无法翻越,导致鱼类无法畅游和巡游繁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切专业的水文专家和渔业专家以及技术工作者,都在密切观测和进行保护,长江的珍稀鱼类,也经过相关的部门的人工干预饲养等,保留一定的种类繁殖,当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鱼类已经消失和灭绝了。

但是一些需要每年洄游产卵的鱼类,天性使然必须逆流而上,即便面前阻拦着一座高高耸立的大坝,这些鱼儿并不考虑那么多,只是会一次再一次尝试飞跃,试图在每一次的尝试中,逐渐找到水流和巨大漩涡的借力点,成功飞跃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专家们用水下摄像机看到这些场景,也不禁深深震撼和感动。因为人工修建的大坝,鱼类对于原本熟悉的长江,变得非常陌生,这里横亘的巨大坝体,让很多鱼类都难以寻找到原来熟悉的路线,甚至有很多鱼类最终是无力翻越,只能选择在陌生的环境下继续勉强适应。

科学家们和渔业专家也在寻找,能帮助水生动物和鱼类适应这个新环境的办法,通过观察鱼类的本能和生存习惯等,引导和干预,并且创造适合鱼类生存的新的环境,让长江流域的鱼类能够找到新的栖息地,适应现在的环境变化,从而不至于影响鱼类的繁衍生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峡大坝建造完成转眼就过了几十年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长江里有很多珍稀的鱼在骤减甚至消失,这也让环境保护和鱼类专家都非常痛心,属于我国长江流域的珍稀鱼类,一旦消失将会是渔业资源的重大损失,也是生态链的变化,虽然暂时看不出来影响,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还是有着蝴蝶效应。

因此国家也非常重视长江的渔业保护,已经早就发布了长江流域干流和支流的禁渔十年的政策,还有相关的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经过几年时间,现在长江里的鱼群又开始恢复了生机,很多大鱼跃出水面,鱼群在江面追逐的场景,在很多位置都再现了,这也让有幸目睹的群众感到欣喜和振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长江中因为这座人工的大坝,导致自然的水体和江流受到一定的改变,但是从大坝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益处来衡量,还是非常了不起的巨型水利工程。

当然长江中的鱼类因为翻越不过去这座高耸的水坝,而让很多专家也万分焦急,但是解决问题的时间和办法,都是在不断努力中逐渐凸显出来,相信经过几代鱼类的习惯和努力,对于长江的新环境,以及江流的新的规律,会让长江里的鱼儿形成新的记忆和生存习惯,也能在国家的干预和保护之下,形成更好的生态发展环境,带来更多的好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关于三峡大坝的争议,依然存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座大坝给当地的经济发展,旅游业,以及周边省份的电力补充,都带来了很可观的助力,也让世界看到中国大型水利工程的承建能力和先进水平,同时也是中国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新型能源的成功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