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随着日本在朝鲜战场的步步逼近,清朝廷终于打起精神,全面应对:

一方面应对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一方面派人去找西方列强调停,另一方面则是积极备战,以应对日本的贸然进攻。

由于李鸿章把希望都压在了西方列强调停上面,所以,积极备战这方面就弱了一点。在《走向共和》中,导演把这个锅甩给了庆亲王奕劻,他成了主要负责调停的人,而李鸿章反而成了积极备战的将领。

我们还是结合历史来讲,西方列强也进行了调停,为什么日本人还是发动了甲午战争?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34期:西方列强信誓旦旦讲会保大清,为什么甲午开战后,各个都退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清廷内争议也比较大,除了主战且速战的光绪帝和主和的李鸿章两派外,其实还有一派,那就是以张之洞为首的死战派。

在剧中,各地大臣给慈禧太后上贺礼,南洋大臣张之洞比较另类,找了块大石头,自己用给人写墓志铭的写法,写了一百个“寿”字,再让人刻上去。

大家要记住一点哦,跟领导不熟,千万别用这一招,容易被领导穿小鞋。显然张之洞跟慈禧太后的关系实在是好,慈禧太后拿到这么块石头,还很满足:

随后就让李莲英念张之洞的奏折,结果这小子一点都不懂事,只字不提贺寿的事,却写了一篇洋洋洒洒劝战书。严重怀疑,我们的伟人也曾看过这份奏折,其主体思想就是,论持久战!

这份奏折显然让慈禧太后产生了怀疑,不止一次打断李莲英的话,又不止一次问李莲英这到底是不是张之洞写的?

其实整个甲午战争期间,张之洞是给钱、给人、给枪弹,一心想让清军打胜。甚至得知李鸿章赴日本签约时:

在得知李鸿章还是跟日本人签约之后,气得连发电给朝廷:

至于废约理由,张之洞都想好了,则是讲李鸿章:

至于李鸿章怎么处置,他也想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现在想来,张之洞的建议还是相当靠谱的,只是当时的朝廷一门心思快速求和,也就没把张之洞的建议当回事。

张之洞更是气愤的不行,甚至警告了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你们要留下后世骂名吗?

幸亏张之洞是慈禧太后宠臣,换别人,脑袋早就掉了。

太后的贺礼还有两江总督刘坤一的,还有西安将军荣禄的,尤其是荣禄的,送了有菜,有石头,有药材,还有羊皮十张,弄得慈禧太后先打了一个喷嚏,然后乐了:

至于为啥非要打个喷嚏,按照俗话讲,要么有人在想她,要么有人在骂她……

另一边的庆亲王奕劻在主导调停,找的是俄国人和英国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利益做交换,期待他们来调停。

李鸿章听到这个消息还笑着跟盛宣怀讲:

这部剧还是有洗白李鸿章的嫌疑,明明是他找的西方列强调停的,这一下子没能调停成功的黑锅,扣到庆亲王奕劻头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

既然以夷制夷理论上是可行的,为什么最后这些西方列强却没能阻止日本的侵略步伐呢?

其实很简单,李鸿章能想到以夷制夷,难道人家就想不到以中制日,或者以日制中,或者是以日制俄,或者在以中制俄……

当时李鸿章能找的西方列强无外乎几个选择:

一是当时跟清朝走得比较近的英国,北洋水师一大半的军舰都是订购于英国;另外则是跟日本有利益冲突的俄国,又是邻国,甲午战争的结果会影响到俄国的利益;再有就是其他西方列强了,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等。

由于当时北洋水师号称世界第九,西方列强普遍认为,日本联合舰队是打不过北洋水师的。再加上清廷自剿灭太平天国之后,接连几次对外战争,都是胜利,也让他们错误估计了形势。

一开始俄国是信誓旦旦答应李鸿章,要调停的,让日本和清军同时在朝鲜撤兵,并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迷惑了李鸿章,使得他把希望都寄托到俄国人身上,而没有积极备战。

俄国人想法也很简单,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们跟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刚刚吞并了外兴安岭等大片领土,还在消化中,铁路也没有铺好,势力暂时达不到这个位置。

他希望的是拖时间,在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远东地区前,日本不要插手,所以,俄国一开始态度是强硬的,反对日本出兵,并建议清军和日军同时在朝鲜撤军。

显然,俄国的主张,被日本一口回绝了,并表示这是日本跟中国的事,第三国不许插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

所以俄国这个纸老虎,一下子就被日本捅破了,也强硬不起来。而且他们一想,自己要想控制远东,最好是日本和中国两败俱伤,这样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只是,他没有想到,清军真的不堪一击,更不会想到十年后,自己也会败于日本之手,也算是养虎为患了。

另一个尝试调停的是英国,他担心的是日本人进入中国,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在调停的时候,得到了日本人肯定不会伤害其利益的保障后,也就没有动力了。

再加上当时中国跟俄国走得近,英国跟俄国又有利益冲突,他不希望看到这个结果,反而希望日本能进入,牵制一下俄国。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仅没有调停,反而在甲午战争前跟日本签订了《日英航海通商条约》,把自己的利益跟日本捆绑在一起了。

当时清政府,为什么要用英国的商船“高升”号运兵,其实就有硬拉英国下水的意思,只不过日本根本不管你那一套,还是冲这艘商船开了火。

其他国家,也就只剩下口头喊喊了,提出抗议,但并没有进一步落实的方法。毕竟他们在中国的利益,还没有日本的大,没必要真的惹恼日本。

其实李鸿章真的太天真了,如果他能穿越到现在,好好地读读历史书,他就会明白。指望西方列强调停,就像一只羊向老虎求助,有狮子要吃自己,老虎阻拦狮子吃羊,并不是因为要保羊的命,而是担心自己吃的肉少了。

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西方列强打死也没有相信,清政府会败的这么惨,而日本又会如此贪婪。就像自己养了很久的一头肥猪,竟然被跑过来的一只野狼给叼了,最后悔的当然是俄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

日本要割让辽东半岛,这可要了俄国的老命,他可是觊觎这个地方很久了。当时清政府就给他们讲过,调停成功,会在东三省上给予俄国一些利益,没曾想这些利益都被日本拿走了。

于是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把军舰开到了日本附近海上,俄国在西伯利亚还准备了五万军队,时刻准备跟日本人开战。

这种情况下,日本只得退还了辽东半岛,但也让清政府增加了三千万两的“赎辽费”,此事才告一段落。

但俄、法、德前来调停,可不是白来的,没有油水,谁舍得开军舰啊?

俄国跟清政府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约定一旦跟日本开战,清政府则无条件开放所有港口,同时在东三省,俄国可以修铁路,还享有行政司法权。

德国也趁热打铁,打着退辽有功,逼迫清政府租借汉口,同时签订《胶澳租界条约》,等于整个山东省纳入了德国势力范围。

还有法国,曾经被清政府打败的国家,这次也卷土重来,签订一系列条约。等于是把广东、广西、云南三个省都纳入了他的势力范围,胃口之大,令人心寒。

日本、俄国、法国、德国都因甲午中日战争获得了好处,其他西方国家更是眼馋的很。调停没有成功的英国也来凑热闹,强租新界,还把整个长江流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所以,长点心吧,不要期望西方列强会真心关心中国的人民,如果他们真有怜悯心。那就没有印第安人的逃亡,黑人奴隶的贩运,日不落帝国的荣耀,犹太人的屠杀,波兰人的眼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使是现在,也不要出现李鸿章式的人物,希望西方主持正义,他们不过是穿着羊皮的狼而已,回过头来就把国人吃掉了!

我叫杨角风,我们讲的并非《走向共和》,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第34期到此结束,下期更精彩,喜欢就请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