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VOL 3319

今年是阿然进入湖南省娄底市冷水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第9年,这个月,她带的第一批特殊孩子将正式从这所学校毕业,包括她19岁的自闭症儿子栩琛。

阿然班上有15个孩子,小的15岁,大的26岁,自闭症、唐氏综合征、智力障碍的孩子都有。她所在的特校是一所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的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阿然一直把这些孩子带到了初三。

来到特校之前,阿然曾在普校工作17年。 9年前,因为栩琛难以适应普校的生活、无法胜任学业,哪怕自己是教师,也无法避免孩子被其他学生欺凌,她下定决心和孩子一起转到了特校。

在特教学校做老师的这9年,她欣喜地看到班上的孩子一年比一年进步,有的“高材生”还拿到了省残疾人运动会的银牌。她希望孩子们毕业后,即使只能在家,也可以生活自理,做个普通的社区人。或者在父母的扶持下能找个简单的工作做,哪怕是微薄的薪水,也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校厨房的墙上写着几个大字“学会生活”

“无论普校还是特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孩子们首先需要解决生存的问题,然后才是生活质量的问题。”阿然反复强调。

以下是阿然在特校工作9年后的一些观察和感悟:

口述丨阿然

记录丨几米

编辑丨Jarvi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带着孩子一起上特校

在来到特校之前,阿然已经在湖南省的一所普校工作了17年。她曾经以为,以自己丰富的经验,是能够让儿子栩琛正常上普校的。

栩琛两岁多的时候被诊断为中重度自闭症。阿然曾带着孩子从湖南到北京来干预。栩琛快7岁的时候,他们决定回到湖南,让孩子上普校。

“栩琛六七岁那年,有一天傍晚他看着天空说,‘妈妈,你看啊,天上好漂亮的晚霞啊。’当时听到琛这句生动的描述,我先生就让我把栩琛送到特校的念头缓一缓,我们再努力一点,一定可以让琛在普校融入。”

栩琛也确实顺利地进入了普校,就在阿然工作的小学。

“琛在普校待了三年,有一次,一个很憨厚的、平时被其他孩子欺负的男生,把栩琛逼到墙角去打。栩琛在普校过得也不是当初预想的那么美好,这种情况下我带他转到了特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然带孩子干预时的日记

栩琛是所在特教学校的第一个自闭症孩子,重新从一年级开始学起。同班的还有唐氏综合征、智力障碍等特殊儿童。阿然带着这群孩子,一带就是9年。

到特校以后,阿然慢慢教会了栩琛生活自理的技能。在栩琛最喜欢的绘画方面,也给了他最大的支持。

培养孩子生活技能和发展某一方面的特长这方面的经验,阿然也用到了班上其他孩子身上。9年下来,她也从当初焦虑的自闭症孩子妈妈,变成了一位欣喜于孩子们点滴进步的特校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普校来的特校生

除了栩琛,在阿然的班级,还有三个孩子是从普校转过来的,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情绪或行为问题的孩子。

他们在普校学习成绩不好,在小学六年级升初中的关键节点,学校要分流,这些学生就被分流到特殊教育学校。“他们的能力从我个人的角度讲,是可以去普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们在打扫卫生

“这样的孩子如果在普校,成绩太差可能会影响升学率,普校老师有竞争的压力,孩子个体也会感受到人际关系的压力。”阿然无奈地说,为了有个可以学习和安置的地方,家里给孩子办了智力障碍的残疾证,“有了残疾证,就可以来特教学校就读。”

来到特教学校后,这些孩子反而成了阿然班里的“高材生”,相关的情绪行为问题也很快得到了缓解。在普校让老师头疼的孩子,在特教学校却让老师很省心。

其中有一个男孩,12岁的时候来到阿然的班级。上运动课时,老师发现他跑得非常快,就推荐男孩参加了湖南省残疾人运动会,在经过长时间训练后,拿到了他所在组别的银牌。

“现在,这个男孩很有荣誉感,不像刚来的时候唯唯诺诺,他现在有自己的主见,说话时也有了自信,这件事让他变得阳光了。我们也觉得他很了不起。”

还有个孩子,7岁时就来到阿然所在的特教班级,刚来时,在教室里最喜欢做的事情是把脚抬到桌子上面,或者来到阿然的房间,把洗手液全都挤出来。

“你猜他现在怎么着,我们想让他帮忙做什么事,他可以完成得很好。”这个男孩上个月满了16岁,因为父母南下打工,就在学校旁边给他租了一个房子,男孩自己住,也会自己煮饭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生活中教导生活技能

这些变化的发生,和特校的教学理念密切相关。

阿然说,与普校注重学习成绩不同,在特教学校教授的重点是生活技能。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课、劳技课、音乐课、绘画课……,不存在主课老师占副课老师课程的情况,这里每一门都是主课。

这也是跟班级里的特殊孩子们的情况各自迥异有关。阿然认为,如果孩子实在没办法学会文化知识,也没有关系,但一定得教导好孩子们生活自理的能力,尽可能让孩子们学会基本的社交技能。

“如果一个人不识字,他也可以坐火车,他可以问其他人怎么走,也可以看指示牌。”阿然希望这些特殊需要的孩子们即使不识字,也要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做简单的饭菜,打扫卫生。

在阿然所在的特教学校,课程的编排都和生活有关。

作为一个生活语文老师,阿然最喜欢带孩子们去超市,在现实的场景中,教孩子们认识一些常见的词语、询问价钱、还价以及与人沟通,还教孩子们如何用手机扫码付款,孩子们会牢牢记住自己的四位数密码。

“当然,孩子们手机里一次不要有太多的钱,哪怕真的出现失误丢失了也不会带来太大的经济损失,也不会让孩子陷于危险之中。”阿然说。

劳技课、生活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老师会教孩子们做钵钵鸡、麻辣烫、方便面等等食物,“吃是生活之本嘛,要教会他们弄吃的,他要活命。虽然孩子们喜欢的食物不同,但是在不断地丰富中总会遇见他想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们在学习做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找到适合特殊孩子发展的方向

9年前,阿然的儿子栩琛是所在特教学校的第一个自闭症孩子。近几年,学校的自闭症孩子越来越多了。“如果能有一个上学的机会,很多家长都会为孩子做最大的努力,所以看到的现象是自闭症的孩子越来越多。”

但是不少孩子,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干预和教育时机。鑫鑫是让阿然难以忘怀的一个孩子。鑫鑫患有自闭症,几年前,阿然刚见他时,还是会听奶奶的话,帮助奶奶去地里帮忙。但因为学校离家很远,不能来学校上学。最近一次看他的时候,男孩已经成年,“状态明显不好。”

在自闭症孩子究竟是要争取上普校,还是选择上特校的问题上,阿然以她自己的两段职业经历,加上栩琛从2岁一直到19岁这些年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结论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她认为,如果孩子能先去普校融入,家长当然要努力争取。“也希望社会、学校、老师和家庭一起为孩子搭建融合支持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情况下可以坚持在普校融入呢?阿然认为,首先要看家长的心态,比如“有些孩子成绩不好,但他情商很高,和每个人都能够处好关系,他没有受到其他伤害,也没有出现一些过激反应”,而家长的要求也是“我的孩子快快乐乐就行”,这种情况是没问题的。但也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给孩子共同营造一个包容的环境。”

而像前述普通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被转到特校来的孩子们,不管是迫于学校的升学压力,还是孩子自身的情绪行为问题、和同学之间没法正常社交的问题等导致的,都肯定不是融合成功的案例,反而是到了特校,他们的特长被激发出来,一些问题行为反而减少了。

阿然用了一个词形容孩子们在特校的学习,更“素质化”一些,孩子们也没有压力。在劳动课上,老师们开设了面点课,孩子们可以去学习做吃的;在运动课上,每个孩子可以人手一个篮球,资源均衡分配;音乐课上,如果是学习乐器的话,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的道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们在操场运动

现在,这15个孩子马上就要毕业了。阿然最自豪的是,这些“孩子以后最起码可以生活自理,有基本的生活技能。”能力较好的几个孩子,还有机会谋得一份职业。

而就算是能力较弱的孩子,只要“他能把学到的生活自理等方面的技能运用在生活中,在家也可以做到的话,这就很好。”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转载请联系:tanwanneng@dmhxm.com。

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