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说,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苏联身上的肿痛,而是挥向了苏联的脖子。

从铁幕演说到两极对峙

1945年,人类法西斯两大罪魁祸首“德国和日本”投降后,二战彻底宣告结束。

但人类的太平生活并没有因为法西斯的消亡而终止,伴随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谢幕,另一场比二战持续时间更长,更为惊心动魄的阵营对峙拉开帷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杜鲁门把他的主义推向全世界,并积极地拉拢西欧小弟组成同盟国,与以苏联为主的东欧团体对峙起来。两家都很牛,实力也旗鼓相当,哪方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灭了对方。

既然不能从武力上消灭对方,就只能玩“老死不相往来”的冷战。于是,人类重新走回战争生死的边缘。

美国和苏联都想做人类的扛把子,你封我一道海峡,我在你旁边培养一个代理国。这种状态维持二十多年后,时间来到七十年代,苏联逐渐落后于美国,并被美国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苏联在被美国的全面压制中,又艰难地度过二十年,终于在1991年宣布解散。很难想象,两个超级大国组建的超级联盟,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花费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只为一决雌雄争做老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1年,发生过很多大事,但因苏联解体的事件影响太大,这一年便被称为“苏联解体年”。

为什么一个庞然大物的政权,在没有外敌火力入侵和内部武装斗争的情况下,轰然倒塌在戈尔巴乔夫在职期间?

苏联的“肿瘤”

苏联解体在戈尔巴乔夫手中,但并不是戈尔巴乔夫一人的过错,而是很多苏联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不幸爆发在戈尔巴乔夫手中。

早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已经出现很多决策失误,历史上把斯大林的那些措施和想法,称之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优势与弊端都很明显,在这里不再展开论述,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自行查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里要提一下,苏联的工业化问题。早在20世纪二十年代,苏联已经确立工业强国的战略,它的工业强国道路是建立在牺牲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这样的做的目的是导致后来的苏联基本生活产品达不到社会的整体需求。

再加上僵硬的市场经济模式,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受挫,直接导致苏联出现基本生活生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

到勃列日涅夫执政时,他没有针对经济问题找到有效的应对措施,进一步加剧苏联经济发展滞缓的问题。到这里,苏联在经济领域上,已经彻底失去与美国较量的机会,甚至说被美国远远地甩在身后。

好巧不巧的是,越是经济差的困难时期,苏联本国货币卢布却出现大规模贬值,原本已经生活困难的苏联民众,一下变得更加苦不堪言。

卢布贬值的余热尚未褪去,石油天然气的国际价格也开始下滑。农业经济和轻工业经济出现下滑问题不大,但是石油天然气出口是苏联的重要经济支柱,它曾长期占苏联外汇50%以上。可以说八十年代的石油天然气价格下降,直接给雪上加霜的苏联经济泼了一盆冰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经济问题以外,苏联的问题还有很多,包括货币改革、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赫鲁晓夫的官僚主义等等问题,外加一个时刻跟自己玩军备竞赛的美国。

1988年,戈尔巴乔夫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下,走向苏联的政治舞台中心。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是这种改革过于激进,相当于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全盘否定的延续。

用一个比喻说,赫鲁晓夫改革为苏联埋下一颗地雷,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步步点燃了地雷的引线。

在经济上,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的资产过于集中,导致民众与苏联的情感日渐疏远,工作也没有积极性,找不到主人翁的存在感,导致社会生产跟不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针对这些问题,戈尔巴乔夫要推行私有化,仿照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私混合”的经济模式。

说到底,戈尔巴乔夫是把经济问题的根源归咎为僵化的斯大林经济模式。

在这一点上,戈尔巴乔夫的观点是对的。改革也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约束,个体经济迅速发展,各种租赁承包活跃起来。问题是苏联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因为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改革还是以失败告终。

这不是最大的问题,作为当时的外人和当今的后人都看清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措施不够完善,但是戈尔巴乔夫不这么认为,在戈尔巴乔夫眼中,经济改革失败的病根是政治所致。

他的下一步计划,直接把矛头对准苏联的体制。如此一来,戈尔巴乔夫一只手掏出了“打火机”,另一只手拿起了赫鲁晓夫地雷的引线。

苏联,危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改革政治呢?

戈尔巴乔夫的第一步是要活跃思想,要把社会舆论放开,允许苏联人可以“畅所欲言”地讨论或批评斯大林模式,一改赫鲁晓夫时期的措施。这项措施比起赫鲁晓夫是值得肯定的。

问题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同样是缺乏配套措施,他的全面放开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一步步偏离苏联的正轨,给了他们有机可乘的机会。

戈尔巴乔夫没有预料到他的二次改革非但没有力挽狂澜,反而进一步加剧内部危机。

最终赫鲁晓夫埋下的地雷,炸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观地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非一无是处。积极的一面是他确实打破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束缚,把苏联的方方面面从斯大林模式中“解脱”出来,让相对僵固的苏联经济活跃起来。

至于最大的消极面是让苏联“一夜解体”。

多年后,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当年的改革时,他曾坦言称改革措施有些操之过急,但也没有办法,毕竟各方面问题都已如此明显地摆在眼前。

虽然戈尔巴乔夫改革整体是失败的,但他给人类留下宝贵的经验。人类文明始终是向前发展的,发展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所难免,但切忌心浮气躁,更要坚定坚信自己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