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上了《治安疏》,阻碍了嘉靖帝多年来迁宫的进程,大怒之下,让众臣给海瑞定罪。

众臣在给海瑞写辩疏,赵贞吉独战海瑞败下阵来,不仅没能让海瑞认罪,反而自己被扒了个底朝天,人设崩塌。

人活一世,无外乎两种追求,一是名,二是财,嘉靖帝寄希望从“名”下手,让海瑞就范,结果打前阵的石公公仍然是败下阵来。

最终嘉靖帝不惜亲自上马,与海瑞几番较量后,留下“无父无君,弃国弃家”八个大字,吐血而退,那么接下来迎接海瑞的将是什么呢?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第167期:大明王朝:见过海瑞后,嘉靖为什么写“好雨、明月”四字给裕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剧情推到这里,明显地感觉到嘉靖帝有些无助,而且在剧中他多次不经意间就提到严嵩、吕芳,他为什么会这样?

说到底,就是因为他缺少了背锅之人!

之所以海瑞能活下来,并不是说他是清官,他敢直言上疏,而是他选择的时机刚刚好。不要觉得就海瑞给嘉靖帝上过疏,什么越中四谏啊,戊戌三子啊,包括剧中没怎么提到的杨继盛。

杨继盛没有海瑞那么胆大,是冲着严嵩去的,多少有点指桑骂槐,结果被诬陷入狱。嘉靖帝关了他三年,硬是没杀,一方面是不忍,毕竟杨继盛没有必死的罪,另一方面杀他也确实容易激起朝臣不满。

可是不杀,又下不了台,能关三年而未死狱中,可见有多人相助,足可见杨继盛的人缘及人品之高。按照史书记载最后是严嵩耍了一个心眼,把杨继盛的名字连同其他八人写在了同一张勾决奏疏中,嘉靖帝没注意到,全部勾选,结果是误杀。

其实这是胡说八道,这种背负骂名的行为,嘉靖帝怎么可能会背呢,自然会想办法转移到严嵩头上。不仅转移到他头上,还得保留杨继盛临终前写的诗,以便日后给自己洗白:

杀害杨继盛的罪名就成功地让严嵩一个人担了,之所以当时的嘉靖帝敢这样做,说到底那时候还斗志满满,且无后顾之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等到了嘉靖四十四年,他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唯一的指望就是能入住万寿宫,把求生的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成仙之路上。

如今严嵩已经没了,徐阶为首的内阁又都是一群老好人,坚决不会替皇上背锅。唯一一个愿意给皇上背锅的赵贞吉,又资质太浅,自身也不是很干净,反被海瑞抓到了小辫子,人设已经崩塌。

一群官员跟嘉靖帝打太极,动不动就请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嘉靖帝自己提出来杀海瑞,那么骂名肯定是逃不了了。毕竟海瑞搞了这么大一个动作,又备下了棺材,世人皆知他是忠臣,现在朝中又没了奸臣。如果是皇上亲自出手搞忠臣,那就是昏君,会被史官记入史册的,嘉靖帝自己也清楚:

可是放了海瑞也不行,一旦放了他,那么海瑞成了榜样,本就不满的众臣海啸般的奏折更会铺天盖地地到来。更重要的是成全了海瑞为忠臣,毕竟在明朝那个年代,文官们以被打屁股为荣。放了他,就等于证明他上的《治安疏》中说的都是对的,这等于打自己的脸。

放也放不得,杀也杀不得,至少不能用自己的手去杀,况且海瑞也不认罪,于是嘉靖帝一再引导众人去定海瑞得罪,甚至不惜自己亲自上。

一番较量之后,海瑞还是不肯给台阶,不肯认罪,于是嘉靖帝亲自给海瑞定了罪名,那就是“无父无君,弃国弃家”。在过去这就是政治正确,海瑞你身为臣,敢犯上,这就是死罪,剩下的事情就等着徐阶等人给他论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

可是嘉靖帝再次失望了……

石姓太监去内阁宣旨,先是给海瑞定了罪,是无父无君弃国弃家之徒,自绝于君父,自绝于朝廷,无庸跟他理论:

实际上这就是嘉靖帝的杀人诛心之策,既然从海瑞身上无法突破,自觉也没有办法定他的罪。那就让百官“论”他的罪,所谓“论罪”,就是让大家从心里认为海瑞有罪,只要有这么个表态,皇上也就能下台了。

众臣心中当然明白嘉靖帝此举的目的,所以一个个装糊涂,比如陈洪问李清源,海瑞有没有罪啊?

当然有罪啊,奏疏中用不敬之言顶撞君父就是罪,至于他说的那些话对不对,李清源不回答,总之有这么行为就是错的。

结果一番较量之后,王用汲不愿意举报海瑞,也不愿意论海瑞的罪,又是赵贞吉出来背了锅,虽然此时的他根本就没资格:

此话一出,众人鄙视之情可想而知……

论罪基本是进行不下去了,陈洪无奈让大家回去把辩疏中驳斥海瑞的话挑出来,整合一下,给海瑞论罪,并回去汇报嘉靖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

嘉靖帝何许人也,应该能料到会是这个后果,于是提笔写下了“好雨、明月”四个字:

知道为什么嘉靖帝现在动不动就给裕王出谜题吗?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嘉靖帝想的很多,无外乎这么几个心理活动:

一是怕自己对朝政控制力下降,裕王趁机逼宫,他要先消除这个威胁;二是自己精神低迷,体力不支,自己苦苦维系的神秘感下降,撑不到移居万寿宫的日子;三是自己很清楚,海瑞上疏中提到的问题都是对的,自己确实做错了事,不想承认自己是昏君;四是,自己一旦升天,裕王接位,现有的人员架构,是否能支撑大明朝继续前行?

实际上嘉靖帝撑不了多久了,不仅他清楚,裕王、徐阶、百官基本也猜得八九不离十。之所以他们敢这么拖延时间,来回折腾,也不过是陪着皇上玩而已,完工万寿宫也算是裕王和众臣的一点孝心。

但凡嘉靖帝再年轻个几岁,身体再硬朗一点,徐阶想做老好人,也得看皇上答应不答应?

当四个字送到裕王府之后,众人开始解谜,嘉靖帝之所以口谕中提到徐阶,说到底以他对徐阶的了解,他肯定能猜到朕意。

“好雨”采自杜甫的《春夜喜雨》,前两句是:

众人解的不错,里面有“时”字,李时珍又是湖北蕲春人,后面一句话显然是让大家暗中送进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

当初嘉靖帝跟李时珍之间有何恩怨就不详提了,他有这个旨意,代表他身体确实不行了,透露的信息就是嘉靖帝时日不多,但凡他能再撑一撑,也不会召李时珍入宫。

“明月”二字,看起来好像是“海上生明月”,是指海瑞,又是来自海南,是不是指他是大明朝的明月?

并不是,“明”是指大明,由日和月组成,而明月,显然是有月无日。大家眼睛光去看“月”了,忘了大明朝的“日”,这个“日”就是指嘉靖帝!

另一层意思就是说,海瑞无日,无日,就是指日子过到头了,暗示大家把海瑞秋后处决!

陈洪听完徐阶的分析,也才恍然大悟,立马要求大家给海瑞定罪:

陈洪不是傻子,大家总觉得他不顾后果,一再得罪裕王,实际上他是迫不得已,此时的他何尝不是在巴结裕王呢,毕竟嘉靖帝的身体在那里摆着。

等陈洪一走,众人才说出嘉靖帝的另外一层意思,其实就是找人背锅啦:

嘉靖帝不能自己喊杀海瑞,这我们前面分析过了,严嵩又不在,众臣也不接担子。既然是君臣,其实也是父子关系,如果做儿子的裕王也不愿意替父亲担责,那么大明朝真的就没“日”了:

裕王的这几个师父确实聪明至极,裕王判海瑞死刑,跟前面他说的话是一致的,儿子替父亲担忧。不管海瑞说的对还是错,也不用纠结他说的对还是错,他骂父亲,做儿子的就得杀他。

而嘉靖帝,也试探出裕王等人仍然以他为尊,没有篡位的想法,也臣服于他的皇权。于是自己疑虑解除,也有了台阶可下,赦免了海瑞,等同于让众臣认可自己是明君在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嘉靖帝通过“好雨、明月”四个字,暗中把自己的想法透露给裕王了,反正自己时日也不多了,你们就从了朕这一次吧?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