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所说的五种福,你也可以得到|文三只眼读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旨在提醒大家常做自我反省,注重德行修养,使自己和后世子孙后代都能福泽绵长,那么福究竟是什么呢?一个永远坚持善良的人,有浩然正气,这是光明正大的福;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是一心向善的福;学习本领,正当挣钱,让自己与家人获得心安理得无上满足,是做人有尊严的福;具有勇气、责任、坚强、牺牲,包括爱与被爱,这是奉献者的福……明白了真正的福气是什么,才可以“求福有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儒家思想中所谓的福气有五种:

第一、有功夫读书谓之福

阅读的过程是一种享受的过程,读书的时候需要收敛身心、凝神静坐,读书时感情的升华、灵魂的碰撞,一瞬间激起灵感的火花,或是牵动内心深处那一丝丝情感,对那些终日在外奔波的人而言,这样独坐一隅,平心静气地阅读就是一种福气。

朱熹说:“凡人谓以事废读书,或曰气质不如人者,皆是不责志而已!若有志时,哪问他事多;哪问他气质不美?”在朱熹看来,所谓的没时间读书,没工夫读书,只是心中没有想读书的真切志向,若是真想读书,总会找到读书的时间和方式,而不是以此为借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有力量济人谓之福

一个社会即是一个互为依存的整体链条,有了社会团体的共存,才能够有完善的个别保存,一次互相帮助尤其重要。助人也是助己,善在此中,乐在此中,受助者在物质上获得了拯救,助人者在心灵里获得了净化,批次都得到了欢愉。孟子曾乐观地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善端,帮助他人,并非是为了获得赞誉,获得利益,获得感激,而是出于内心善端的培养与扩充,从而养成浩然之气,这会给施予援助之手的人带来精神上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有学问著述谓之福

凭借自己的学识,阐述自己的社会人生真知,抒发一己之情志,是小我的实现。若还能对他人、对文化的传承产生积极的影响,则是大我的实现。著书立说,可以宣扬一种思想、一种文化,是精神得以传承方式,肉体总有消亡之日,而精神的传承才算是真正的不朽。曾国藩第六代嫡孙曾樾说:“吾辈看来,曾家家风淳朴奋进,家训世代相传,其家教秘籍全部融汇在先贤曾文正公修身、戒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为学、从政、治军之生涯。”所以,那些彪炳千秋的历史人物,无不是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成就和与之相关的传记著述为后人所铭记、敬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四、无是非到耳谓之福

很多时候,我们在争论“是非”的时候,其实已经远离了事情本身,而成为了烦恼的混战。佛说“众生平等”,并不等于“众生相等”,众生在究竟意义上是平等的,但缘起、事相上的“分别”是不可泯没的。我们通常的“分别”是“妒高竞相等,傲卑赞复骄”,内心时时刻刻与人攀比高低,因而产生是非曲直。是非之言,如同流俗,随风而动,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若随之,必然带来焦虑。如果我们无是非之事在耳边环绕,不用迎合是非之言,不用因为被孤立而恐惧,身心俱得清净福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五、有多闻直谅友谓之福

直谅多闻,意思是为人正直信实,学识广博。这个说法出自《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有博学的朋友,能够弥补个人见识上的孤陋,浅薄,避免成为一个精神上平庸的人,避免被偏见所蒙蔽,以开放的胸襟和眼界去看待自身所处的环境,从中获得精神上的幸福。有直言相劝的朋友,如同一面镜子照见自身,弥补行为上的偏失和性格上的不足,以免做出冲动、鲁莽的事情,从而招致祸患。

儒家积极提倡奋发有为的人生,内在修身养性,形成仁义礼智的优良品德;向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走极端,领悟中庸之道的精髓,处理好人际关系,以获得淡然无愧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