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普小新创举:为14名特殊儿童开特教班,家长的反应是......

VOL 3318

回想起马书砚传递火炬的场景,宝岗小学校长赵娅几乎是眼里带泪的。

2023年11月,宝岗小学举办了第三届健雅艺体节,患中重度自闭症的一年级学生马书砚被选作学生代表,参与开幕式火炬传递。马书砚是倒数第二棒,赵娅从他手里接过火炬后跑上主席台,点燃了坛中圣火,艺体节正式开幕。

作为校长,赵娅接过这一棒更像是接过一份沉甸甸的责任。9月份开学时,马书砚还缺乏眼神对视;2个月后,他已经能参加学校的大型活动。他沿着火炬传递路线奔跑时,其他孩子都为他鼓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岗小学目前有21个持残疾证学生,包括自闭症、智力障碍和多种障碍类型。其中,7名学生在普通班随班就读,包含马书砚在内的14名的孩子,组成了一个名叫“彩虹”的特教班。

班级的名字是赵娅起的,在她眼里“每个孩子都有优点,他们像彩虹一样闪闪发光”。

在彩虹班开设的1学期以来,3名特教老师、1名社工、1名融合支持师与家长们联合在一起,从零开始摸索设计课程、了解每个孩子的需求和能力,打造出了一个温暖又有爱的环境,让这座“彩虹”稳稳悬挂于晴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新班级在不断摸索中建立了

周二下午2点钟,彩虹班的第一节课是运动与保健。特教班班主任伍老师早早进教室准备,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下大树,贴上卡纸做的苹果、桃子、葡萄。

黑板前面是一排高低错落的板凳,7个程度不一的自闭症学生坐在板凳后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伴随着《小雨嘟嘟》欢乐的背景音乐,课堂瞬间变成了游乐场,孩子们在伍老师的指引下摘下“树上”的“水果”,踩上高高低低的板凳、钻过小“山洞”,最后喂给在教室尽头的小龙宝宝玩偶。

等所有孩子都体验过一两轮后,伍老师再次拿起篮子里的水果卡片,开始教孩子们念不同水果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们的精力很旺盛,有的在座位上动来动去发出声响,有的径直跑到黑板前涂涂画画,30分钟的课程还没结束,伍老师早已满头大汗。

配课老师宋秋枚负责协助主课老师教学安排,维护好课堂秩序,她会把跑开的孩子们拉回座位,时刻盯着他们有没有走神。

她是大米和小米的融合支持师,作为升级版的影子老师,去年入驻宝岗小学,除了负责特殊需要孩子的安全防护,还要为孩子们提供专业的外部支持,几乎每堂课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教班隔壁,是宝岗小学的资源教室,资源教室针对持残疾证学生或者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开设个训课和小组课,包括生活适应、情绪行为和社会交往课堂。

伍老师有3年特教经验,孩子们刚入学时,她观察到这些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刚开始上课时,有孩子直接拉着她的手就要往门外冲,后来才搞明白是孩子想上厕所,但因为没有语言,说不出来。

于是她和几名老师一起制作出表示“喝水”“上厕所”“画画”的视觉提示卡,贴在靠近门一侧的黑板边,教孩子们用卡片替代性沟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伍老师同为特教专业的老师孔老师从去年硕士毕业后来到宝岗小学,也是彩虹班的班主任,同时教生活数学、绘画与手工课程。她看到孩子们的问题行为很多,情绪失控了就会拍桌子、打人…...导火索可能只是当天睡眠不足,或者计划改变。

一开始她会给情绪发作的孩子玩具安抚,但留在座位上还是会影响其他同学,教室右后角的冷静区由此慢慢成型,放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撕不破的布书、绕珠等等,成为让孩子们抽离出课堂、平复情绪的角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室里的一方天地虽然不大,但在老师们的努力下,融合教育的细节落到了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上。黑板左侧的作品栏还贴了孩子们的绘画作品。

教室后的照片墙上分成家生和师生两个板块,挂满了孩子们和家长老师微笑合影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运动课结束后,堆在教室后的桌椅被推回原位。孔老师介绍,桌子的摆放也很有讲究——三个桌子为一组,一排两组,12个座位被分成两排。

孩子们虽然都是中重度自闭症,但孔老师根据他们的注意力、记忆、思维、听说读写说算等综合能力,评估后根据能力强弱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孩子坐在中间位置,依次向外是B层次、C层次学生。

上课时,主讲老师站在中间,教室左右两边各有一位老师辅助,确保所有人都能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关注。

“通过反复观察孩子们上课的表现和效果,座位调整了很多次,才形成了现在这样的布局”,孔老师说,一个新班级就在不断摸索中建立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座位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课开始主动举手了”

宝岗小学校长赵娅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2006年在其他小学做教导主任时,她遇到了第一个自闭症孩子,“他随意在教室和办公室跑进跑出,一般的教育和劝导对他都没有用,两人好像不在一个频道上,感觉他真的好孤独”。

那时还没有融合教育的概念,没有特教班,老师也不知道怎么和这样的学生沟通。但现在不一样了。

2020年赵娅来到宝岗小学后,学校已经有好几个随班就读的学生,这也坚定了赵娅做融合教育的决心。

2023年9月,在大米和小米的支持下,宝岗小学建立了首个专业康复支持的资源教室和特教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班里的一切都是新的,教室是新装修的,老师是新来的,招收的也几乎是新入学的一年级特殊需要孩子。

一学期过去,这个全新的班级已经初步成形,和学校的其他班级的差距也在一点点地缩小。

彩虹班的孩子们入学前普遍程度较重,但经过一学期的融合,无论是课堂常规还是安坐能力都提升了很多。

赵娅有个明显的感觉,上学期她在三楼办公室还经常能听到彩虹班孩子的喊叫声,最近已经少了很多。孩子们从不会表达上厕所的需求,到现在已能固定喝水、如厕的时间,一个牵着一个排好队统一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源教室一角

一学期下来,孔老师已经摸清了每个孩子的特点。由于不同孩子所需要的强化物不同,每次课前都要花很长时间准备,她干脆买了一件黑色马甲,把强化物随时装在身上。

右边下面的口袋里放了有喜欢味觉刺激的孩子爱吃的酸梅丹、甜口咸口的各类糖果,以及吸引力最强的棒棒糖。最近孩子们在学认数字,她的兜里还放了一包数字饼干,随时拿出来帮他们巩固记忆,答对就可以吃到对应数字的饼干。

“认知较好的孩子已经不再需要食物强化,他们更喜欢贴纸”,孔老师就把不同形状、图案的贴纸放在右上的口袋里。左边的口袋里还有粉笔、小话筒、装课件的U盘等教具。

在多元刺激下,孩子们才有可能激发出隐藏的能力,孔老师发现马甲拉链甚至也成为了刺激的一部分。有次女孩安安好奇地走过来摸索她的拉链怎么拉,她给安安演示了一遍后,安安很快就学会了。

随着孩子们的能力慢慢提高,最直接的棒棒糖奖励已经很少使用,孔老师正教他们认识代币,慢慢从食物强化过渡到象征物强化阶段。

击掌、拍手等肯定的表达对自闭症孩子来说也是很好的激励。书砚妈妈说,书砚以前很容易受挫,有点完美主义倾向,一不顺心就开始闹情绪,比如跳绳跳10个断了,就开始大喊大叫。但老师们每次都会提前鼓励他、认可他,告诉他能做到,后来书砚能连跳20个绳,喊叫的次数也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她欣喜地发现,书砚学会了听指令:“叫名字有反应,上课也开始主动举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问题行为要深入家庭找原因

教育不仅要靠学校一方发力,自闭症孩子的成长更需要家校双方共同协作。

万老师是深圳北斗社工,在学校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她既是学生的朋友和导师,也是家长和老师的合作伙伴。除了给特殊需要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外,她还组织了特教班家长互助会,让家长们能有地方讨论养育中遇到的难题,老师们能给出专业建议,有过相似经历的家长也能帮忙解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老师在给随班就读的孩子上课

互助会的群建立后很快活跃起来,有家长会在群里问:“孩子不爱吃蔬菜怎么办?”马上就有人回“可以打碎了炒进饭里”“可以包在饺子里”......

这种线上的沟通进一步延伸到了线下。上学期每周五下午,万老师都会组织家长们坐到一起,围绕一个主题,开一次45分钟至1小时的座谈会。

班上女孩熙熙的手部力量很弱,作为家里的独生女,熙熙妈妈对熙熙爱护有加,常常帮她拎水壶、背书包。孔老师看在眼里,在座谈会上交流如何提升孩子能力时,她提醒熙熙妈妈不要过分代劳,让熙熙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熙熙妈妈这才意识到自己疏忽的地方。

除此之外,她还建议妈妈买来小沙袋绑在熙熙手上,被动提升力气。一学期下来,熙熙从需要人喂到能自己拿勺子吃饭了,力气增强了很多。

每次座谈会,都有家长意犹未尽地说:“时间不够用”。特殊需要家庭本就缺乏沟通交流的渠道,这个喘息和心理疏导的机会让更多家庭能抱团取暖。

万老师还计划让家长走进课堂。春天到了,她正在筹备一场做花朵的手工课,邀请家长参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伍老师清楚,要理解孩子们在学校里的问题行为为什么会发生,必须深入他们的家庭找原因。

班上的一位女孩妞妞(化名)父母工作很忙,伍老师了解到她一直由奶奶抚养长大,还有个姐姐,在家庭里得到的关注很少。

她在教室里喜欢撕墙上贴纸的行为有了合理的解释——“她并不是真的想搞破坏,只是想得到关注”,伍老师说,“因为她每次开撕前都会转过头来看看我”。后来伍老师就经常鼓励她,给她足够的爱和关心。

自闭症男孩子睿还有个在读幼儿园的妹妹,两人在家相处得不好。平时他拿了妹妹的东西,妹妹会伸手抓他。伍老师才明白,原来子睿在学校里抓同学脸和手的习惯来源于对妹妹的模仿。这些都是伍老师在家访中发现的。

每次课上发现子睿即将实施攻击行为,宋秋枚都会马上干预,转移他的注意力,引导他知道抓人是不对的。现在子睿已经很少用抓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学会了用大声哭闹和拍桌子来替代和转换情绪。

书砚妈妈则主动承担起了家委长的职责,帮老师组织座谈会,和家长们沟通收班费、教具购买等事宜。

家庭、学校以及专业的康复机构,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牢牢托住了孩子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有点不一样的小朋友

融合教育的意义不仅是要让特殊需要孩子融入普校,更要让普通孩子接纳他们。校园里有了特殊需要孩子,其他人会怎么看待他们?

去年的艺体节上,患有智力障碍的六年级学生辜祥瑞登上了校园十佳小歌手比赛的舞台。他在普通班随班就读,同时在资源教室上课,班上特意为他申请了一个参赛名额。

在现场,赵娅被友爱的氛围感动了:“大家都不用普通人的标准来评价他唱得好不好,他站在台上,好多老师同学都自发地给他拍照、跟他一起合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融合支持师的理念是双向融合,不仅让特殊需要孩子融入学校,更是让这些特殊需要孩子周围的学生开接纳和理解他们。

还不了解什么是自闭症的低年级学生有时会好奇地来彩虹班门口打量,看到教室里五颜六色的教具,问伍老师:“这里是幼儿园吗?”

“这里也是一年级,他们只是和你们有点不一样的小朋友”,伍老师说。课间时她还会邀请孩子们进教室参观,和彩虹班的学生打招呼。

有次来了个一年级的小女孩,主动和心心(化名)打招呼:“你好,你叫什么名字?”心心没有反应。

伍老师告诉她:“心心不是故意不理你,只是因为他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没听到你说话,可以再试一次。”

女孩完全没有流露出歧视或异样的眼神,问了两次后,心心回应了,她开心地说:“成功了!”

彩虹班的孩子也常常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教室,在操场上玩耍。普通孩子从不戴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还会主动跟他们打招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年,宝岗小学即将开设第2个特教班,赵娅准备起名为“星光班”。“特殊孩子也是宝岗小学的一员,他们只是需要我们的帮助。融合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模式,更是一种理解和包容”,赵娅说。

她还会向普通班的老师、同学们科普自闭症,计划让更多普通班老师参与学习教育特殊需要孩子的专业方式方法,更好地接纳和帮助他们。

文丨雷颖

图片 视频丨吴梦雪 黄冠南

编辑丨眉沙 谭万能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转载请联系:tanwanneng@dmhxm.com。

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