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圈子,看似光鲜亮丽,内里一地鸡毛。

作为高知分子的聚集地,学术圈内的人自诩学历高、见识高、社会地位也高,他们从事着光鲜亮丽的工作,既体面又受人尊敬,在所学领域内占据着一席之地,本该是行业内学生、从业者的榜样。

但近些年也有不少学术圈的丑闻爆出,如果说花花绿绿的新闻只是说明“高知分子”在生活中也是普通人,那么学术造假的丑闻,毫无疑问坐实了一些教授虚伪的本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医学教授成“撤稿大王”:被撤210篇,误导全球临床医学十余年

学术造假的教授并不罕见,这也是这些学者们的“命门”,一旦发表的论文出现问题,不仅名声毁了,严重的甚至连饭碗也保不住了。

然而要说学术造假中最臭名昭著的,当属这名来自德国的医学教授Joachim Boldt,其论文被撤稿210篇,成为全球第一个被撤稿超过200篇论文的学者,“撤稿大王”的称号实至名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Boldt的撤稿事件,不仅扯下了学术圈子的遮羞布,还把学术欺诈的荒谬推向了更高的高度,然而最令公众愤怒的,是他的身份——医学教授,这意味着他的每一次造假,都会伤及数不清的无辜家庭。

事情还要追溯到千禧年代,那个时候的Boldt还是风光无两的德国路德维希港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当时的他,是全球麻醉液体治疗领域的顶尖专家,也正是因为他的存在,羟乙基淀粉被推上临床医学的神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临床医学领域,有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液体复苏,即给患者使用各类医用液体,来恢复患者的血容量,改善灌注不足及电解质失衡等症状。

当时正处于现代医学的启蒙阶段,医生常用的液体为葡萄糖生理盐水等人工液体,或者使用全血、血浆等血液衍生物来治疗。

随着医学研究的突飞猛进,医学家们也发现了能够替代血液制品的液体胶,羟乙基淀粉就是其中一种,当时,Boldt就开始着手研究这种物质,在他的论文中,该物质被认为是完美选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医学领域的发展,一旦失去外界的信任,必然走向衰败

在Boldt的研究支持下,欧洲的医院开始大量使用该物质为患者治疗。然而是谎言总会有被拆穿的一天,由于Boldt的数据过于漂亮、完美,因此有学者对其研究的严谨性提出质疑,更有学者发现了其研究的不合理之处。

然而Boldt意识到东窗事发,直接失联了,随着调查的深入才得知,原来Boldt的论文实验中,对照组的实验根本没有做过,因为作为对照组的那份药物,医院已经十年都没进过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Boldt为了利益,编造医学论文,出事之后逃之夭夭。因为这场学术骗局,无数教科书、指南都要重写,论文期刊撤稿210篇,Boldt臭名昭著了,而那些因为其错误研究,失去生命、失去家人的无辜者,又有谁能改写他们的命运呢?

利欲熏心下的学术造假,对于医学领域来说,不仅是对临床医学十余年的误导,更是对无数生命的不负责任。

医学领域人才的培养,除了必备的专业水准之外,道德和三观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至少在我国的医学人才培养中,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术造假带来的伤痛无法平息,这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一些对健康和医学都比较关注的人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不能把自己以及家人的姓名交托给无法信任的人,也正因如此,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时,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信赖我们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中医思想,可见信任危机对领域的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