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场景,是不是经常在你的生活中上演:

在公共场合拍照时总是四处张望,生怕引人注意; 在准备考研、考公时,总是偷偷躲起来学习,生怕被人发现; 去超市逛了一圈,不买东西也要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生怕别人觉得奇怪......

放在以前,这样的行为会被称作内向、拘谨、不够大方......

但最近,网上出现了一个可以更恰当形容这种现象的热词——偷感。如果这种表现特别明显,就会被形容成“偷感很重”。

偷感,并不是指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而偷偷摸摸。它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喜欢默默做事、专注自己、不愿被人围观,出于社恐、害羞而想要当个透明人的人。

这个词并不带有任何贬义,相反它代表了许多内向者的心声。

这类人喜欢给自己一个计划,然后默默执行,有显著成果了才会说出来,或者等待别人发现。这种行为会给TA们极大的安全感,因为TA们不需要将自己放在未知的、被审视的环境中,也不需要担心自己的想法被公开后会面临失败和嘲讽。然而,如果“偷感”真的太重的话,也会影响到个人的表现和发展。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怎样过好我们的“偷感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偷感”虽然是一个新的网络流行词,但其背后所隐藏的,其实是内向者极少对人提及的“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可能来源于以下3个方面:

1、自我设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仿佛成了“精英”的集合地,人人都功成名就。

而屏幕外,仍在生活的漩涡中挣扎的我们,在对比之下就显得有些失败了。

于是很多人越来越焦虑不安,内心的不配得感也随之加重,甚至开始习惯于将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

这样的人会将“我不行”“我不能”“我做不到”当做自己的人生信条,在一次次的自我否定、自我怀疑中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

在心理学上,这种表现被称为“自我设限”

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表现不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的行动和选择。

简单来说,“自我设限”是一种保护机制,它事先为自己制造了障碍或借口,用来规避失败对自尊心带来的伤害与打击。

但是,“自我设限”可能会让我们失去直面困难与挑战的机会,越是逃避也就越容易产生不安全感。

2、奖赏预期误差

《贪婪的多巴胺》这本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叫做“奖赏预期误差”

人们获得的奖赏与预期不匹配时造成的多巴胺变化。

比如你遇到一个难题,本来以为一定会搞砸,但你没有放弃,最后完成得非常好,那你一定会觉得非常愉悦,成就感也会加倍;

相反,如果你非常认真地去完成一个难题,本以为会完成得很好,可最后却没有得到好的回报,就一定会觉得更加失落、难过......

预期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感,会造成多巴胺分泌水平下降。

当期望长期达不到预期,我们就会被多巴胺变化产生的失望情绪笼罩,在体验过几次“奖赏预期误差”之后,自然就会收敛自己的期望。

我们常说的“没有期望,就不会失望”正是如此。说到底,还是因为不想反复体验失望带来的不安全感而已。

3、羞耻感作祟

在心理学的定义里,“羞耻感”是一种有缺陷和不足的感觉,它往往伴随着愤怒、挫败感等令人不适的情绪,在表达自我、展示自我、寻求帮助时尤为明显。

例如:我们会为了“看上去毫不费力”的成功,默默在半夜加班、奋斗;

我们会为了显得不那么“无知”或“无能”,宁愿自己跟困难死磕到底,也不向他人提问、寻求帮助......

羞耻感切断了真实自我与现实的连接,它为我们打造了一个被人欣赏和受人欢迎的“外壳”。

但伪装终归是伪装,它除了向我们传达“真实自我不可能被人接受”的信息,让我们更加内耗之外,并不能真正的保护自己。

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会加重我们的不安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前有个微博热搜话题,叫“被大大方方支配一生的东北人”,指的是东北孩子从小就被要求要开朗、大方,不能胆小、扭捏。

其实,何止是在东北,我们哪个人小时候没有被这样要求过呢?

见到亲戚朋友要主动热情打招呼、懂得礼让;

在家庭聚会上,要大方展示才艺,给大人助兴;

但凡抗拒,都会被冠上“没礼貌、太扭捏、不大方、成不了大事”的帽子。

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那些不够“大方”的孩子,开始感觉自己和周围格格不入,怀疑自己是不是“不正常”。

甚至有可能会受困于这种莫名其妙的“和别人不同”的感受中,逐渐演变成心理疾病。

的确,社会普遍是推崇外向的,但内向却没有什么不对。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觉与周围格格不入,仅仅是因为我们的心境跟当下所处的环境不匹配而已。

再内向的人,也会有和朋友滔滔不绝的时候,也会有因梦想而充满激情的时候,这种情况之下难道还要用“不够大方”去评判TA们吗?

内向与外向本来就不是绝对对立的概念,而是要从当下所处的环境去判断的。

被默认的“世俗标准”,也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大大方方是好的,做一个偷感很重、不够大方的内向者也没有错。

比起去迎合其他人制定的“大方”的标准,不如去追求内在的稳定,无论自己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都能自洽、坦然。

比如可以通过独处、冥想、运动、阅读、写作等方式,让自己达到相对放松的状态。

屏蔽掉外界不健康的评判声音,偷偷地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大大方方地做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偷感”不是一种负面的评价,而是一种内向的选择。

它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可能有这种不想被人注意、想隐藏自己的感觉。

我们了解“偷感”的成因,也只是为了更好地剖析自我,而不是否定自己。

若想让自己的“偷感人生”更加自在,还需要警惕以下3种“负面偷感”:

1、过度“亲和性”

“偷感人”因为容易害羞,会表现得过度亲和,常常会变成一个不懂得拒绝他人的“老好人”。

可有时过度的亲和性,不但换不回善意,还会给别人冒犯我们的机会。

社会心理学家戴安娜·芭芭拉,在“权威性与亲和性”的理论中提到:

“过分的亲和性(即过分的善良和关爱)可能导致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失去权威,从而更易被他人操控。”

换句话说,那些缺乏边界感的人,不会因为我们的和善而善待我们,反而会把其当作一种软弱可欺、好控制的代名词。

就如《恰如其分的害羞:高敏感者自我成长之路》的作者伊尔斯·桑德所说,我们要警惕他人用“害羞”操纵自己。

若想好好做一个更快乐的“偷感人”,就必须要戒掉自己身上的过度亲和性,理智地去分辨哪些请求可以应允,哪些请求需要拒绝。

加州大学有一项研究显示:容易感到难堪的人比较具有利他精神。

但利己从来不是一种自私,那些没来由地指责你“自私”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私。

2、理解自己的“羞耻感”

前文也提到了,偷感的产生很可能是源于“羞耻感”,即对真实自我的一种怀疑。

就像心理学家津巴多教授说的:

过度的羞耻感,会让你竖起一块屏障,隐身其后,躲避的不只是他人,还有你自己。

可羞耻感本就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感受,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羞耻感。比如:

有的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会因为叠字叫“爸爸妈妈”而感到羞耻;

有的人会因为别人夸赞自己而感到羞耻;

有的人会因为别人给自己过生日而感到羞耻......

每一种羞耻感的背后,都是一个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机会。

我们要做的不是隐藏自己的羞耻感,而是理解自己的羞耻感,从而治愈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就像网上流传的这一句话:

“每向别人展示一次自己觉得羞耻的事情,你就会发现内心多一分自由,焦虑也会减轻。

3、不要随意给自己贴标签

玛丽·道格拉斯在《洁净与危险》一书中提出:

人类有一种对事物分门别类的执着。

从一开始的星座分析,到如今大火的Mbti测试,人们总是习惯于按照某些既定的标准去给自己贴一个标签。

这样的行为可能源自社交属性,或是自我认同的需求,但本质上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i人只能说明这个人不太喜欢社交,喜欢从独处中积攒能量;e人只能说明这个人更喜欢通过和人交流,来获得社会支持。或者有些人,两者皆有之,所以i或者e并不能完全定义这个人的全部特征。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复杂的,有时候随意给自己贴标签只会限制和束缚自己。

你不需要以他人的目光来评判自己,也不需要以假想中的社会规范来要求自己。

你是怎样的人,要自己定义,千万不要随意给自己贴标签,更不要被标签束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一位网友说:

“很喜欢‘偷感’这个词,它让内向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幽默感。”

曾经因为不够外向而产生的自我厌恶,也在“偷感”的诠释下变成一种别样的可爱。这个词让我们了解了世界的多样性,也让我们找到了更加自洽的生活方式。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句我很喜欢的话:

“低调的人在今天活着不易,因为当今社会推崇过度自信和张扬,而低调的人并不软弱,他们只是不愿意处于聚光等下、不愿意炫耀、更在意行动而非言语。”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纸醉葡萄

编辑:一颗多肉、Jessica

图源:unsplash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

如果你也想提升内心的安全感与配得感,抛开自我设限,找到更自洽的生活方式,不妨加入壹心理【心理学交流群】,从学点心理学开始。

在这里,你可以免费学习心理学知识、观看大咖干货直播课,学会自我觉察、提升自我认知,建立强大、稳定的内核;可以与群友共同成长,不被外界的标签所束缚,拥抱并展现真实的自我;还可以免费领取【1V1心理职业规划】,掌握新的职业技能,0基础入行心理工作,探索人生新方向,不断自我成长!

立即点击海报,免费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