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就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芒种,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这时斗指巳,太阳黄经到达了七十五度。芒种,又名“忙种”,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但是老人说:“芒种最怕三事”,可三事指的是什么?又为什么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怕“霖霪雨”

芒种节气斗柄指向东南巳位,太阳黄经到达七十五度,也就是青龙七宿即将到达南天正中的时候,这个时候降雨开始增多,气温显著升高,湿热并存,所以万物很容易发霉,因此芒种之后的降雨,也被称之为“霉雨”, 梅雨季也常被称作为“霉雨季”。《本草纲目》中说:“梅雨或作徽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徽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有着重大的指示作用,而芒种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也不例外,它在我国南北方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芒种不但是有芒的谷物耕种忙碌的节气,还是北方夏熟作物麦子收获之时,民谚就有“芒种不种,再种无用”、“栽秧割麦两头忙,芒种打火夜插秧”的说法,所以芒种也有“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的解释。

芒种既然是抢收小麦的重要时节,那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晴天和日晒,因为一旦下雨,小麦不但不容易收割,收回的小麦没及时晾晒还会受潮、发霉及生虫,所以芒种时节是喜晴不喜雨的,因此最怕“霖霪雨”。而霖霪雨也就是长时间的连续阴雨天,雨三日以上称之为“霖”,久雨则为“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怕“天打雷”

“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这是宋朝诗人范成大的《梅雨五绝》,诗中描写了芒种时节人们插秧忙碌的场景,也说出了农夫因天气由雷雨转晴的喜悦心情。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芒种时节人们是害怕打雷的。

我国民间有:“芒种怕雷公,夏至怕北风”的说法,因为根据日常经验,隆隆的雷声往往预示着天气的剧变,雷声过后一般都是倾盆大雨,而在芒种时节的雨又往往是连绵不断的,前面我们也说过,芒种时节人们是小麦收割和种植水稻的重要时节,而强降雨对农民来说无疑是致命,它不但会影响人们小麦的收割,导致麦子发霉,大雨还会冲走田间的稻苗和肥料,所以人们是很怕芒种天打雷的,民间就有“麦收如战场,一场大雨一场空”、“梅里雷,低田拆舍归”、“梅里一声雷,时中三日雨”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怕“坤位风”

坤者,西南也。坤位风,也就是西南风。我国古人在长时间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了很多的经验与教训,例如通过不同节气刮的风就能预测后面的天气情况,而人们发现在芒种时节一旦刮西南风,就不是好兆头,所以人们就很怕这个时候刮西南风,也就是“坤位风”。

在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学著作《开元占经》中说:“芒种,风从坤来,万物夭伤,六月雨水横流。”。意思就是说芒种时节,如果刮西南风,那么六月的雨水就会非常大,导致河水泛滥,这样万物都会受到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芒种时节斗柄指向的是东南偏南的巳位,也就是指向心宿之位,这个方位也就是四季的顺风之位,因此芒种时节最该刮南风或者东南偏南风,而与此相对之风就为逆风。根据我国气候特点,如果刮东风或是东北风,那么气候就偏寒,而刮西南风,则与之相反,气候就会比较炎热。气温越高,那么地面的空气上升得也就越快,降雨也就越频繁。因此《开元占经》中说:风从乾来,寒伤万物;风从离来,五谷熟;风从坤来,雨水横流。

所以,芒种时节是比较怕刮西南风的,我国民间也有“梅里西南,时里潭潭”、“麦黄西南风,麦收一场空”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人说:“芒种最怕三事”,三事指的就是霖霪雨、天打雷、坤位风,总结起来,芒种时节就怕下连绵不断的雨。虽然农谚对农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所以不同地方适用的农谚也不一样,因此在实际生活及农事活动中,要视各地的实际情况,平时还是要国关注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