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句心里话,我有些羡慕90后,因为他们的青春正好赶上了一个散文最好的时代,那个时候既有李娟,也有周晓枫,祝勇,刘亮程等等一大批作家。

我的青春也有一个重要的陪伴者:三毛。

但让我的青春充满疼痛感的,也是三毛。

这种疼痛感陪伴了我整个青春期,后来逐渐麻木,再到后来,连承认自己是她的“粉丝”都有点不好意思。

但记忆在那里,不会随着时光消失。我年轻时没粉过谁,只粉过三毛,从十四岁,从看到她的第一本书——《哭泣的骆驼》起,到现在仍然记得第一次看她的书,血脉偾张的感觉。

我第一次出远门,是学校组织去三峡。当时的轮船,真叫“座无虚席”,甲板上都挤得满满当当,我就站在船舷边看书,看三毛的《稻草人手记》。手举累了,就把书半搁在栏杆上——看得并不安稳,一直担心它会掉下去。当时一定有江风徐来,吹我年少的乌发。

她的著作,横亘了我青春的阅读史。她所有的故事里,都有一个“我”,单纯的我,复杂的我,热烈的我,温柔的我。她的“私生活加私写作”的写作姿态,让我脑残、善感、多情:日常的一点点变化,于我都是不小的惊动,而她笔下的异域风情,让小城镇长大、闭塞的我得以窥见,另一种生活的可能和实现。我被迷得七荤八素,整天想着做远方的异乡人,“异乡人”?还有什么比这更迷人的称呼吗?

听闻她自缢身亡,是晚自习收看新闻联播。她以这种方式登上央视,等同晴天霹雳。我当众泪流满面,失态得一塌糊涂。

一时难以相信,我冲出教室,跑到学校的阅览室,找出当日的报纸,上面白底黑字,再一次把我砸得分不清东西南北:

“三毛在台北荣民医院上吊自杀!”

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我第一次遭受背叛,第一次遭受打击,来自这则死讯。

真正的成长滋味都是咸的,甚至是苦的。人被自己所爱的人和事物所伤才会成长。所有的人生礁石都会浮出水面,所有的生活“肥皂泡”都会被戳穿,时间就是如此残忍。

但时间同时无限包容。

我现在已经完全不能看三毛了,看几页就没了兴趣。我早已过了她那一站了。虽然我还是隔一阵子就会做一个关于跌落的梦。都说梦见跌落是在长个,当然,我已经完全不长了,吃什么都没法长了。在这种被惊醒的夜晚,我总是想:一个人长大成人真是有如神助啊。

当三毛决定去死,上帝决定,让她的读者活下去。带着“暗伤”活下去。

如果我年轻时,不是遇到三毛,而是遇到李娟,我会怎么样?

应该不会以跌落的方式成长吧。

李娟的散文,有一个我非常着迷的点。我一直想拿出来与人分享。

她有一篇不起眼的散文,《河边洗衣服的时光》,讲她独自一个人,身处新疆夏日深山牧场,在河边洗衣服的感受。

“阳光滚烫,四周的一切都在晃动。抬起头来,却一片静止。我的影子在闪烁的流水里分分明明地沉静着,它似乎什么都知道。只有我一个人很奇怪地存在于世界上,似乎每一秒钟都停留在刚刚从梦中醒来的状态中,一瞬间一个惊奇。我的太多的不明白使我在这里,又平凡又激动。”

还有《深处的那些地方》里的这段:

“每当我在深绿浩荡的草场上走着走着就跑了起来,又突然地转身,总是会看到,世界几乎也在一刹那间同时转过身去......总是那样,总是差一点就知道了。”

这样类似的文字,在她的散文里还有很多很多。我每每读到,脑子都有“嗡”地一下的感觉,对!就是这样的体验,我曾在无数的瞬间,被它击中:有时是面对壮美的景观,有时是在寻常的某一个瞬间,突然听不见别人在说什么,也看不见眼前的景物,而是处在一种失神的状态里,那这种感觉是什么呢,在哲学上叫做“永恒时刻”。

海德格尔说,人是如何体验到深度的幸福感的?是当你意识到你的存在状态超越了日常时间的流逝,沉浸在对“当下”的深刻体验中。在这个时候,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全部融为一体,时间瞬间停滞,一种几乎神圣的存在感油然而生。这就是“永恒时刻”。只是这种体验非常短暂,当你回过神,你甚至没办法说清楚你刚才经历了什么。

正是这些“永恒时刻”,让我意识到,在现实面前,我还有一个完全与他人无关的,只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像母亲秘密塞给我的嫁妆,藏在柜子里,上了锁,没人的时候才会打开看上一眼,这末路的财富,在退无可退之时,才敢拿出来一用,却永远无法拿出来接济别人。

但李娟用她的天赋,把这生命的秘密宝藏,用文字无偿地分享出来,她让无数的读者意识到,在我们的平凡人生里,我们也能拥抱这些宝贵瞬间,这些“永恒时刻”。

我经常听人说,读李娟的书,常常感到幸福,又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应该是她帮我们重新找回了心灵深处的宁静吧。

我被李娟治愈。作为曾经的文青,现在的中年文青,以后的老文青,我偶尔会想,如果三毛还活着,已经年过八十了……这让我的心,温柔的,微微酸楚地痛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甘草子,不小资,不文艺,不妖娆,不风情,恬淡自守,性如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