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士常喜欢记录一些奇闻异事,胶东历史名人、清代栖霞籍训诂大师郝懿行也不例外,他曾写过一篇名为《蟂》的短文,讲述了当时栖霞县的一次发现“怪物”事件。

按照郝懿行的记叙,怪物出没的具体地点是栖霞县河北屯附近(注:栖霞现无河北屯村,但翠屏街道有大河北、小河北等名称相似的村庄,蛇窝泊镇清河口村原名也叫大河北。结合郝懿行的居住地点和行文习惯来推断,这个河北屯指的应是县城南面不远的大、小河北村一带),最先发现怪物行踪的人,是村里的一位农夫。

当时,这位农夫正在下田锄地。在某个抬头的瞬间,他的目光忽然扫到了远处一个奇怪的动物,不禁大吃一惊。只见这个动物长约一尺左右,外观有点像一只巨型“壁虎”,但显然不是壁虎。因为它不仅后背上长着闪闪发光的鳞甲,还很擅长游泳,在水中活动如履平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俗话说:“见蛇不打三分罪。”这位农夫虽然不知道这个怪物是什么,但认准它应该比蛇还可怕,便当即决定除掉这个“祸害”。

于是他弯腰蹑脚,手持锄头接近河边草丛隐蔽。等“怪物”一上岸,他便猛挥锄头砸去。那“怪物”虽然形状奇特,但终究只有一尺多长,经不住铁锄的击打,很快一命呜呼。

农夫得手之后不敢迟疑,立即回村报信。一传十、十传百,这一事件很快被时任栖霞县知县王楠(贵州安平县人,举人出身)知晓。他专门安排人手前往河北屯,将怪物的尸体抬到县城辨认。不少百姓听说消息,也纷纷赶来看热闹。不过,众人看了之后,都说不出怪物的名字。

善于考据古籍的郝懿行在了解情况之后,给出自己的推断——他认为这就是传说的“蟂”(xiāo)。根据《广韵》记载:“蟂,水蟲,似蛇,四足,能害人。”

古籍中的蟂指的究竟是什么动物?笔者暂时没有看到权威记载,网上有说法是类似于“水獭”。但水獭背部并无鳞甲,似与清代栖霞出现的那个怪物有些区别。

查询资料可知,四足带甲会游泳还有点像壁虎的动物主要有蜥蜴(部分品种)、犰狳、穿山甲等。而带甲蜥蜴多见于热带,犰狳则为南美物种,比较之下,似乎只有穿山甲有一定可能。实际上,穿山甲在国内也主要分布于接近热带的南部省份,北方少见。不过,历史气候多有变迁,清代之事,也很难说得准。

栖霞县当年发现的这个怪物到底是什么?暂时还无法下结论。但此事发生的具体年份却可以推测出大致范围。根据光绪版《栖霞县志》的记载,王楠的知县任期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换句话说,河北屯发现怪兽一事,也应在这六年之间了。(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