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对粮草军械的需求,除了受军队数量的影响,还受作战地域、作战距离的影响,而且后者的影响呈现指数级增长。

春秋战国时期,大的战争也是动辄几十万人,但那时候各诸侯国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后勤补给线短,基本上属于本土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规模比较大的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对于赵国而言,动员全国力量也就是现今的河北山西一带的力量,把河北山西的兵力集中到山西;秦国主要是从陕西到山西,也属于“临省”作战,后勤补给线相对比较近,方便补给。

即使如此,后勤补给也非常的吃力,秦国举全国力量支援前线,天府之国的粮食也通过栈道输送前线;赵国虽是本土作战,但本身面积小,粮食产量小,向齐国借粮食也没有结果,正是如此赵王才临阵换将,想用主攻的赵括速战速决,结果赵军贸然出击中了秦军圈套,长平赵军全军覆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时期年羹尧在西北青海地区的作战就更加困难了,由于青海地区并不生产大量的粮食,年羹尧十几万大军的人吃马嚼,几乎都是从内地运过去的。

不管是从苏浙一带还是中原的山河四省,向西北青海运送粮食补给,中间要跨越千难险阻的山路、高原地带,跨越数省,距离长达几千里。

这并不是简单增加几千里距离这么简单,因为距离越长,途中消耗越大,运输的人力、骡马都需要吃东西,从江南运到大西北,运输消耗就占到了大半,运完粮食回来的路上,同样需要消耗粮食,一来一回路途消耗很大。距离增加对粮食的消耗不是加法,而是指数级增长,是非常惊人的数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技术出现质的变革之前,随着国土面积的增加,对边疆的维护成本也会越来越大,军队从帝国中心地带开到边疆,就得走上几个月,大战还没有开始,钱粮就开始消耗,打仗除了军力,也考验着帝国的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