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解放军炮兵学院开学之际,时任炮兵司令兼学院院长的陈锡联收到了毛主席的题词。

上面只有短短的一行字,但细心的陈锡联发现,毛主席的题词里竟然写错了一个字:把火字旁的“炮”写成了石字旁“砲”。

陈锡联有些疑惑,毛主席文采斐然、知识渊博,而且为人处世向来严谨,怎么这次还能把字写错了?是无意的?还是别有用意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谨慎起见,陈锡联将此事上报给主席,得到回应后才恍然大悟:怪不得说主席博古通今,短短一句题词就充满了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

那么主席写错字的用意究竟是什么?一切还得从陈锡联就任炮兵司令前说起……

从“放牛娃”到“小钢炮”

1915年1月4日,陈锡联出生在湖北红安的一个贫农家庭。

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为在地主家干活时被重物砸伤,直接不治而亡,一家五口就此失去了顶梁柱。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母亲早早就带着陈锡联以及他的三个兄弟一起外出劳作,给人种田、打零工挣点家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锡联被送到地主家当放牛娃,白天放牛晚上干活,常常因为地主的剥削而吃不饱穿不暖,还受尽了他人白眼。

陈锡联实在受不了这种生活,计划了好几次逃跑,结果都被地主发现抓回去毒打一顿。

后来地主不要他干活以后,陈锡联得以回到母亲身边。

但家庭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迫于无奈,母亲只好带着孩子们靠乞讨度日,结果这样的行为却被远房表叔嫌弃,认为他们丢了陈家的脸,暗地里派人将陈锡联母子他们打了一顿。

年纪小小却受尽了阶级压迫的陈锡联很早就立志,等自己长大了就去当兵,亲手消灭掉这群只会压榨百姓的害虫!

尽管当时“大革命”宣告失败,但基层的革命意识开始不断觉醒,革命力量也在逐日增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锡联看到村里张贴宣传的游击活动,不顾母亲反对,毅然决然跑去投奔了游击队。

后来陈锡联所在的游击队被红军收编,陈锡联也正式成为一名红军。

但由于他个子矮小,年龄也不大,红军首长一开始并不答应让他参军,还是得益于一名游击队同志的推荐,陈锡联这才被留下来当个“弼马温”。

不过很快,他就凭借着自己坚定革命的决心以及聪明才智获得其他人的赏识,更是将自己在战场上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不久后,陈锡联所在队伍被编入红一军,当时红一军的首长是徐向前将军。

在第一次参加大规模作战时,陈锡联的军事能力便崭露头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我军准备攻打敌人的老巢杨家寨,陈锡联先是以顽强的战斗力跟敌军周旋,然后利用敌军首领郭汝栋着急要报复的心态,在杨平口设下埋伏,并最终将敌军全部歼灭。

这次战斗让陈锡联一战成名,很快就入了党。而营长高汉楚的一句评价:“小胖个子虽小,志气却很大。打仗时敢打敢冲,就像个‘小钢炮’一样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也正是这句评价,让“小钢炮”这个绰号在军中传开。

长征期间他作战英勇,表现突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更是凭借着出色的作战头脑在战场上屡立奇功。

在战场上屡立奇功

“七七事变”发生后,面对日军的大肆侵略,有着共同民族利益的国共双方再次进行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红军主力军被改编为八路军,红四方面军第4军第10师也更名为769团,陈锡联成为了团长。

此时华北战局告急,刘伯承师长便带着陈锡联前往支援。

当陈锡联抵达苏龙口村附近时,发现苏龙口顺滹沱河南下就是忻口,而国民党与日军忻口进行激烈战斗。

通过地势,陈锡联敏锐地察觉到这附近应该有日军的机场,于是他偷偷进行了实地考察,加上当地老乡的帮助,果不其然让他发现了日军在阳明堡的机场。

机场里总共有24架飞机,但看守的日军却只有200来号人,却大多集中在机场的北面,并没形成警戒的看守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了解清楚这一切后,陈锡联连忙赶回去同战士们商量夜袭计划。

择日不如撞日,他们打算就在今晚深夜去偷袭,袭击机场、摧毁飞机的任务交给第三营,第二营作为预备队随时待命支援,第一营则负责牵制敌军的增援兵力。

出发之前,大家都在讨论如何毁掉飞机。

有人提议用火钱,有人则说用枪托砸,还有人就打算用机枪扫射,讨论来讨论去,最终决定把几个手榴弹绑一块,然后塞到飞机肚子里爆炸即可。

当晚深夜时分,陈锡联带着队伍按计划进行。

三营营长带着两个连摸黑进入机场,然后分头冲向飞机,一边用机枪扫射飞机的驾驶舱,一边往飞机里塞手榴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顷刻间,飞机被炸得燃起熊熊烈火,日军听闻响动后被惊醒,然后立刻冲出来与我军进行白刃战。

在火光的照耀下,守卫的日军被我军全部歼灭。

这次夜袭机场是八路军继平型关战役后的又一次胜利,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嚣张的气焰,同时也有助于忻口战役的进行。

当时国军被强势的日军压得喘不过气,陈锡联率部夜袭机场,这才让国军得到机会减轻防御压力。

这个消息传到南京后,蒋介石对于八路军用手榴弹炸毁日军机场的事深表怀疑,但经过查实发现是真的以后,只得又急又气,仰天长叹,恨自己的手下不争气。

百团大战进入第三阶段后,358旅主要负责掩护黄崖洞的八路军总部兵工厂进行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确保这次任务的进行,陈锡联再次临危受命前去阻击日军,与日军激战了好几天,依然坚守阵地屹立不倒。

等到兵工厂完全撤离后,陈锡联才得以退出战斗。

解放战争期间,陈锡联奉命在陇海对增援商丘的敌军进行阻击。

这次采用“避强击弱、弱中选强”原则,在陇海将国民党第3师全部消灭,但敌军很快就反应过来,继续集中兵力向解放军的重要腹地发起袭击。

陈锡联在这次战役中又一次歼灭敌军3个团,抓获敌军俘虏八千多名。

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为了加强解放军在中原地区的军事力量,陈锡联率兵北渡淮河,加入宛西、宛东战场。

1949年4月,渡江战役开始。陈锡联任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接到命令加入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陈锡联的带领下,全员发挥大无畏精神,对着敌人就是“猛追、猛冲、猛打”,最后歼灭敌军6万余人,解放了32座县城,圆满达成任务。

同年11月,西南战役也打响了,陈锡联率领部队参与了解放重庆的战斗,并在成功解放后接管重庆的工作。

毛主席钦点其去搞炮兵

1950年,为了建设我国的国防力量,中央决定组建相应的兵种机关。

当问到由谁来领导炮兵机关时,毛泽东风趣发言:

“就那个陈锡联!他外号叫‘小钢炮’,肯定是内行。”

很快陈锡联收到了任命通知书,但对于自己担任炮兵司令这一职务,陈锡联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虽然有作战经验,但却并没有专门去领导并发展过一个兵种呀!自己能不能干好还是一回事呢。

思前想后,陈锡联找到刘、邓两位首长,并表达了自己的顾虑:

“我从来都没单独统率过一个兵种,对炮兵的了解更不如您二位,我怎么能独当一面组建炮兵呢?您帮我推辞了吧,不要辜负毛主席的托付!”

刘、邓两人相视一笑,然后鼓励他,这是中央经过商讨的结果,中央相信你有这个能力,完全能胜任。

“更何况你可是毛主席亲点的将啊,你要相信毛主席的眼光,也别让他失望。”

听到这里,陈锡联也不好再拒绝。只见他站起身,朝着刘、邓敬了个礼,一字一句,郑重宣誓:

“我坚决服从党的命令,保证完成任务,不辜负毛主席和大家的期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把手头的工作都交接完毕后,陈锡联离开重庆前往北京上任,开始投身于炮兵的建设。

1951年,在陈锡联的领导下,炮兵机关成立了一系列自己的相应部门,如:炮兵政治部、后勤部、军械部……华东、西北、东北的军区也成立了炮兵机构。

之后还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批准,在步兵军处,师处两级各设立炮兵领导机构,形成自上而下的领导体制。

炮兵的建设进入发展时期,并在规模和武器上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但炮兵不仅仅是战斗的兵种,同时也是一门技术兵种。

为了提高炮兵部队的整体素质,以及培养炮兵干部的技术水平,陈锡联打算将院校作为培养干部的主要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炮兵学校,以及各类技术、文化类的学校纷纷开始创立,陈锡联也出任解放军炮兵学院的院长。

1951年炮兵学院即将开学,为了给学校增光添彩,陈锡联便请示毛主席和朱老总能否给学院题词。

当时正是抗美援朝时期,战场上对炮兵的需求很大。

还有什么国家主席和军区总司令的题词更能吸引新的炮兵力量的呢?因此为了壮大我军的炮兵力量,对于陈锡联的请求,毛主席和朱老总都表示支持。

报告呈上去的第二天,毛主席与朱老总的题词就下来了,陈锡联十分兴奋,叫来学院的其他领导一起瞻仰两位伟人的题词。

朱总司令的题词较长,主要就是鼓励炮兵学院的年轻人们要努力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水平,增强自己在炮兵上的技术,以便更好地为国效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的题词则只有短短一句话:

“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砲兵而奋斗!”

这时陈锡联发现,毛主席题词里的“炮”字好像写错了,虽然他书读得少,但身经百战的他总不至于还不认识“炮”字吧?

可毛主席那么知识渊博的人,怎么会写错字呢?难道是粗心写错的?不应该呀,毛主席做事比任何人都要细心谨慎。给炮兵学院题词这种事怎么还能犯糊涂呢?

看着那个明晃晃的“砲”字,陈锡联犯了难,但为了不出意外,他还是派人去请示毛主席的意思。

很快结果就出来了,毛主席表示题词没错,就是这个字,这让陈锡联越发不解了,炮火的“炮”不是火字旁吗?怎么会是石字旁呢?

对此毛主席只是淡淡地微笑,耐心地同大家解释

“其实,中国战场上最早使用的炮就是石头炮。一直到宋朝发明了火药,火炮才开始广泛使用。但我觉得石字旁的‘砲’更适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完这种解释后,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明白毛主席故意写错字的用意:

之所以选择“砲”,是为了尊重历史,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

同时也是在鼓励中国炮兵的建设也要建立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只有从传统基础上开拓创新,才能让未来绽放异彩。

而这个题词至今还存留在炮兵学院的办公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陈锡联总结了我军的作战经验,同时也吸收了他国的优秀经验,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来指导炮兵的实战,从而走出了属于中国军人特色的炮兵发展之路。

而中国炮兵也一直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大步向前进。

并且在巩固国防、抵御侵略的战斗中都不辱使命地完成任务,为保家卫国、后续进步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