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创始人万叔。

昨天的文章《武大女硕士,不度嘉峪关》留言区很多人骂那个女硕士的,还有的连带万叔一起骂了。

这属于文章没看懂,就直接开始写答案。

不是不该骂,而是骂人乱发脾气,不成熟,太容易了。

并且,你管得住别人的嘴,管得住别人的心?

万叔的写法,是全网少数的那种,不是情绪的泄愤,是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如何降低这类事件,对系统带来的结构性损失。

这种内容的价值,懂的就懂,不懂的也没办法。

就像有人说,茅台难喝得不行,咋还卖那么贵?!

喝茅台的人,会一笑而过,继续干杯。

以下是正文。

周日商业问答,换一种形式,回答一个读者的问题。

读者说,自己一直是工具价值,后来看了万叔那篇价值的结构,才醍醐灌顶,想要努力跃迁一把。(人的价值有五个层次,张艺谋只给你讲了第一层)

说自己过去一直钻研技术,但没有在商业领域建立自己的闭环。

现在想开始通过公众号自媒体什么的,输出一些想法,实现价值结构的跃迁。

问应该怎么做。

万叔看完,第一反应是,这家伙,是不是被什么商业课洗脑了?

网上搜了一下,有一句话“只有穷人,才痴迷于技术”,被翻来覆去讲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似有道理。

实际上是毒鸡汤。彻头彻尾的毒鸡汤。

如果是创始人笔记的老读者,万叔的付费文章都看过的,大概率是有一个坚固的认知框架的。

什么框架?

普通人的跃迁路径图。

一个标准的跃迁路径,第一步是这样的。

一定是打磨自己的能力,做到闪闪发亮、一眼突兀。

巴菲特曾经讲过,如果一个投资机会,不是显而易见,那么说明它还不足够优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一群人里,混进一个一米八的人,不是很容易找到。

但一群普通人里,混进一个姚明,任何人都能轻易注意到。

万叔在星球里,深度回答了接近300个问题,平均每个回答接近1000字,加上问题几百字,几乎是一篇文章的量。

所有那些抱怨,自己不公平对待、没被领导看中,没获得机会的。

万叔大多比较苛刻的反问,你有绝对优势吗?

你没有绝对优势,没有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能力和实力,领导凭什么选你,不选那个平时拍马屁、端茶送水的小王小张?

如果你今年20多岁,真的,别总想着A机会95分,B机会93分,到底哪个好?

只要差不多,没有明显的问题,自己挑一个顺眼的,扎根进去做,做到头部,自然会有机会。

万叔咨询行业干了10多年,深度服务了数百家企业,经常也会拿一些信息,比如员工抱怨自己没被关注,在和领导访谈的时候去交流。

给你拉一条基准线。

99%的情况下,领导都是看得到的。

你可以觉得领导坏、领导偏心,但绝大多数情况下,领导并不傻。

往往会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个没被选中的家伙,身上有问题。只是他自己意识不到而已。

多数是,平庸的人,误以为别人和自己一样平庸。

最近家乡的湖南电视台,在搞节目《歌手》。

听表弟说,所有的音乐综艺,基本都会后期修音。

什么意思?

就是你本来唱歌平声气短、五音不全的,给你修补完整,加上和声,减掉不干净的地方。

用画画来表示,这个修音就是第五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浮躁的环境下,大家当然不去练技术了。

结果今年的《歌手》,强调不修音,还请了两个外国人。

有人评论说,国内歌手一上场,以为音响坏了。结果外国歌手一上场,音响修好了。

潮水褪去,谁在裸泳,看得一清二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深厚的专业能力保底,接不住泼天的富贵。

前两年开始,互联网打击头部主播。

不少纯靠互联网红利起来的大V,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楼塌了,来的快去的也快。

而带货的董宇辉,靠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扛住了好几波的魔法攻击。

董宇辉的核心竞争力是他自己,接的住那些流量,和名人的诘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振宇、刘润、在经过围剿和攻击以后,坦然拉黑了那些黑他们的人,沉浮中又起来了,因为专业立得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尚雯婕、华晨宇,包括20年前的周杰伦,这些被黑的,因为音乐能力立得住,虽然没啥出圈的作品,但专业圈子里慢慢也认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斯克说要载人上火星的时候,无数的讥讽、谩骂,说他是营销狂、骗补的,结果猎鹰一代一代进化,慢慢成了硅谷钢铁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个跟周杰伦长挺像的,周饼伦,已经小有名气了,依然坚持卖饼,还不涨价。

只不过从一个推车摊,变成了一家固定店,核心竞争力没变,接住了流量。

如果一时脑袋发热,跑过去直播带货,大概率过一阵就要黄。

不信,你去看那个挖呀挖的黄老师,辞职带货以后,并没有改变人生阶级跃迁。

注意力来的快去的也快,没有深厚的专业积累做支撑,大概率接不住那些扑面而来的流量。

现代社会里,但凡你有足够强的专业能力,大概率是不会被埋没的。

你不认可,因为你把专业能力,理解为了XX证书。

多数证书,只是一个辅助,证明你已经掌握了那些,已经开发出来的,整理成册的知识。

证书≠技术≠高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高手看来,掌握技术,不是基本功嘛?

一堆拿到CFA、CPA的人坐一起,大家水平就同样厉害了?

照样有更厉害的。

厉害在哪里?

厉害在技术是服务于业务,服务于具体的场景,服务于具体的问题的。

这是普通人和高手的认知差别。

普通人以为,我会PPT,我会AI,我会摄影,我就懂技术了,就不去进步了。

高手用一切能为我所用的技术,深入场景、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很多人没想清楚这点,执着于享受懂得这个“技术”本身带来的信息差和能力差,低水平重复。

还是一种想偷懒,和破格获取的妄念。

和痴迷的说法,差远了。

你真正钻研技术,迟早会拓展边界,从工具价值,破圈升级到结构价值。

你能管一个项目、能负责一家公司、能成为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必定不会再是穷人。

万叔的642法则里也说了,花60%的时间就能把工作做好,绝对也是技术能力顶尖的表现。(既然每天只有24小时,怎么做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而那些说专业能力不重要,不要研究技术,恐吓你让你觉得有技术反而自卑的。

万叔研究了一下,十个里面有八个,多数是真想收割穷人,卖他自己那些,没有交付,纯粹割韭菜的“私董会”、“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