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菲特曾言,如果投资者一生只有20次的投资机会,用一次少一次,那么投资业绩一定会非常好。

这个说法十分有趣,虽然巴菲特一生所买入的股票绝对不止20只,但如果投资者谨记这段话,便能珍惜每一次的买入机会,真正认真选股。

一生只打20个洞这一理论,也并没有被断章取义,巴菲特只是告诫投资者,所买入的每一只股票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精选个股,切忌频繁操作。

2

多数人无法逃脱平庸的命运,因为他们畏惧失败,抗拒学习与成长,过分关注如何打败别人,追求的只是金钱和头衔。如果我们能够选择进步而不是平庸,选择学习而不是娱乐,选择你想要的,而不是别人想要的,成就功会像你自身具备磁场一样跑向你。

3

某网友发了一条评论说:

“像我这样破碎的人,爱我的人要一片一片捡起来爱我,实在太辛苦了。”

过了一会有人回复她:

“爱你的人会美滋滋的边捡边喃喃道:这片是我的,那片也是我的。”

这是我到目前为止看到最治愈的对话没有之一。

4

财富下降对经济损害严重。这不像收入那样。收入是过渡性的,但财富不是。财富下降代表着市民对将来的收入预期永远下降了。

凯恩斯认为,国民消费是基于他们的收入,弗里德曼则认为国民消费是基于他们的财富。

弗里德曼获得诺奖是因为他有非常足够的证据--令人拜服的--证明弗里德曼。对,凯恩斯学派错。

就如同我朋友松行长说,为什么消费力不行了,原因很简单,大家都炒股了,每人都亏了二三十万,什么股?

持有地产。我们的房产,基本都跌了20%左右,500万的房子,丢了100万。

5

有些作品的大热,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也许是太多人不满于自己当下的生活,所以才会一厢情愿地美化他人苦中作乐的生活。

这似乎折射的是一种普遍的逃避心理,不愿或无力直面自己的现实生活,只能将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远方别人的生活之上,以为那样的生活代表着田园牧歌或世外桃源。

这样的社会心理现象颇为微妙。人们努力说服自己生活在别处,通过移情让现实生活变得尚堪忍受。不过,经过滤镜美化后的生活,千万别当真了,要当真的话,往往就是更为悲催的开始。

记得几年前有一起轰动网络的事件,一位都市女子奔赴远方的乡野,看着是去过田园牧歌的生活,但最终是以家暴与逃离结尾的。

牧区的生活,就是脏乱臭。

6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是,并不是权力本身腐蚀人,而是权力感。

巴菲特就没什么权力感。他虽然极度富有,但他从小就不愁生计,赚钱是他的passion,他喜欢的游戏,他对金钱本身并不特别在意。即使他想要用这些自己花不完的钱来做慈善,他也没有膨胀到说要指定钱该怎么花,怎么做对人类更好,而是交给他所信任的慈善基金会,让专业机构做专业的事。

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