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下班时在地铁偶遇开发的同事Z哥。Z不是我们项目组的,但平时比较活跃,跟谁都熟。

我常听到Z的浓重的东北口音,于是好奇问他是哪里的,他说是辽宁的,然后反问我是哪里人。我说:“赤峰,你听过吗?”

他露出了无比惊奇的表情,伸出一根粗大的手指,指着我说:“我在那里烧了3年锅炉”。然后我也无比好奇地开始发问。

Z毕业于辽宁某大学,电气专业,毕业后去了大唐集团某火电厂,就在我的老家赤峰。烧锅炉,只是他自嘲的说法。

我告诉Z,我的同班同学基本都在电厂,当初听说大都是检修的。Z说检修的更苦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学校是电力大学,专业是机械,大三分专业的时候我选的是物流方向,电厂里的物流。毕业后大部分同学都是在电厂做检修。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是否依旧。

我记得,我们学校有一个热能与动力工程学院,因为他们毕业后大多会跟电厂里的锅炉打交道,所以那时大家常说,他们是烧锅炉的。

想来Z的工作应该与他们的类似。具体干啥我就不知道了。毕业13年,我从未干过任何与专业有一丁点关系的工作。

因此,我对于电厂的了解,仅限于刚毕业那几年同学们的情况。后来,忙于生计和家庭,本来在大学同学圈里就处于边缘地带的我,便彻底断了和同学的联系。

我问Z为啥后来不干了,他说那地方太荒凉了,而且冬天太冷,如果有在城市中的电厂,那还可以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告诉Z,据我知道的同学情况而言,电厂好像没有在城市里的,都在比较偏的地方。我还记得刚毕业那几年,常听电厂里的同学吐槽,有地方赚钱没地方花钱。

大四时,我们班被安排到河北某电厂参观实习了三个星期。第N次,我又对人提起了,当初在电厂里的那种感觉。

煤灰,一望无际的煤灰。从宿舍里的窗台,到地面,再到床头,再到工作场所,但凡能看到的地方,只要用手指去轻轻触碰一下,缩回来的指尖都会变黑。

就是因为这个简单的理由,我抛弃了专业。当然,以我的挂科记录,也不一定能找到电厂的工作。毕竟,据说电厂的工作是相当稳定的。不过,以上都是我的真实想法。

不愿呆在赤峰,后来Z来到了深圳,成了一名程序员。从年限看,Z的工资现在应该也不低了,尽管这次也被砍掉一部分,想来一定也比当初呆在电厂好很多。

早已到了结婚年纪的Z,还是独自在深圳租房住。我问他以后是否打算回老家,他又反问我:“你愿意回赤峰吗?”我说不回,他笑着说:“那就是了”。

我不清楚Z除工作之外的日常生活是怎么过的,但能感觉到他的生活是自洽的,至少比起有点拧巴的我,更自洽。

无论选择哪个城市,选择什么工作,自洽就是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晃毕业十几年了,想起这些事来已经觉得有些遥远了。大学毕业时,有位老师跟我们说,上大学时你觉得过得很慢,但等你毕业以后,10年就像1年。

前几天,我的班级微信群里,同学A@同学B,说刚刚在电梯里遇到1个人很像B,问B是不是来了某某市,B说是啊。

然后群里一阵感慨,岁月是把杀猪刀,毕业十几年面对面却不敢相认。

再然后,当晚两人就约了饭,拍照发群。再然后,大家开始讨论国庆节回母校聚会的事情……

在最近的降本增效下,听说Z本来是想直接离职的,毕竟也被砍掉了不少工资,但尝试面试了外面的公司以后,最终还是选择留下了。

无论是在美丽而荒凉的阿勒泰,还是在人潮人海的深圳,自洽,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