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名武大研究生,通过选调生考试成功上岸,却没如愿留在家乡兰州,而是被分配到“偏远戈壁城市”嘉峪关,在父母和导师的劝说下,不情不愿地去了。

可去了之后种种不适应,不适应恶劣的环境,不适应当地的饮食和气候,不适应无尽的加班,于是陷入了懊悔和不甘,在网上发了一篇《山花寻海树,不如就春风》的文章,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下定决心要离职。

然而,就是这么一件事,却被众多媒体抓住痛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事件很典型吗?还是很丑恶?值得这么多媒体如此大书特书?

坦率讲,公务员尤其是异地上岸的公务员,离职并不算新鲜事。坊间早就有“考公不异地”的经验之谈,这背后蕴含着对公务员职业特点、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深思熟虑。

偏远地区的公务员岗位分数一般不高,有人将其当成一块跳板,考上后过渡一段时间就调往他处。

甚至有人连班都不用在那上,一开始就被“借调”走,等时机成熟了人事关系也被转走。

此事中的选调生岗位特殊之处在于:它不是惯常的先报考岗位再考试,而是考完试后才分配岗位。

这就增加了很多变数,万一被分配到不想去的岗位,还没门路没背景,就会陷入走还是留的两难境地。

这位武大研究生虽然报考了选调生,却没做好被分配到偏远地区的准备,还因此发了一篇矫情、傲慢、有优越感的文章,让一些神经敏感的人感觉到了言语上的冒犯。

当然,你可以说她没有甘于奉献的思想觉悟,没有扎根偏远地区的热忱和情怀。

但又怎么样呢?这是多大的罪过?还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新闻?

很难想象这么多媒体纷纷下场,而且步调惊人一致,仿佛就是接到了某种指令,连篇累牍、不遗余力地将矛头对准一个小姑娘,让一个仅仅对工作吐槽几句的年轻人要面临如此之大的舆论压力。

这名武大研究生的所思所为,不过是大部分人面临这个问题的真实想法,她毫不掩饰大胆地表达出来,这就让很多媒体看不下去了?

媒体作为公器,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本应将普遍的个体事件推向更宏大的议题,去深思现象背后的成因和逻辑,而不是揪住某一个个体狠狠批判。

而我们现在的媒体,总是毫不吝惜地将公共资源投入到一些普通人的家长里短上。

比如刚过去不久的胖猫事件,那么多媒体长篇累牍地报道,让一件属于私人范畴、不牵扯公共利益的事件,成了公共话题的热门素材。什么“纯爱战神”,甚至还扯到“男女对立”,最后事件反转,不过一地鸡毛。

而且,追求优渥的工作环境,是人之常情。不然大家都不去奋斗了,都觉得苦点累点没关系,那都去工地搬砖得了,还上什么大学,还念什么研究生?

体制内甘于奉献的人是有,但也绝对是凤毛麟角。还有一部分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留下了,并不是他们有多高尚,而是他们没得选,又或者没有推倒重来的勇气。

大部分人选择工作都有功利化的考虑,不能用极少数人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大多数人。一大批自己都做不到的人却义正词严地批判别人,这很可笑,也是这个社会最大的虚伪之处。

还有,工作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没必要“从一而终”。

体制内虽然特殊,但本质上也是一种工作。对于刚毕业、没多少社会阅历的大学生,一开始难免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从事了不喜欢的工作。给年轻人一点容错的机会,让他们有再度选择的空间,这有何不可?

我们的社会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不宽容了?

在这件事上,有媒体认为该反思的还有“上岸思维”?让年轻人不要只盯着考公靠编,不要着急“上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年轻人为什么有“上岸思维”,还不是因为如今的就业环境越来越难,一旦失业就会万劫不复。

网约车不能开,做直播还要被“千夫所指”,相比之下,体制内的铁饭碗明显更有保障。越来越多的名牌大学生为一个街道办的编制争得头破血流,说明现在的年轻人早已看透了这一点,不抓住一切机会上岸,迟早会被淹死在苦海之中。

可惜,触及本质的深层次原因,媒体从来避而不谈。就只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用充满“爹味”的说教,让年轻人反思,仿佛这一切的错都出在年轻人身上,又或者批判年轻人才属于安全范畴之内的表达?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在如今越来越严峻的就业环境下,这位武大研究生本来已经上岸,得到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体制内工作机会,却在仔细权衡仍觉得不合适之后,不违背自己的内心,坚定地选择离职,重新踏入求职的征途中。

对此,我们不仅不应该过度苛责,反而应该赞赏她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