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能干成大事的人并不多,如果把这些能干成大事的人做一个细心的对比,就会发现,他们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质,正是这些特质决定了他们能干成大事。比如我们引以为傲的伟人毛泽东,他就有三个特质,就是这三个特质决定了他能干成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初到陕北,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和发展。陕北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50多万,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历来是贫困地区。

陕北除了瓦窑堡外的大小城镇几乎都被敌人占领,就连延安到西安的公路这个通往外界的唯一交通命脉,也被敌军封锁。而且,陕北根据地还被敌人切断为陕甘和陕北两块地区。中央红军历尽千辛万苦抵达陕北,不但减员严重,且体质和装备也很差,急需休整补充。

但陕北这个地瘠民贫的地区,老百姓连穿衣吃饭的基本问题都解决不了,根本没有能力供养红军,有的地方甚至连人畜饮水都成问题。而且,敌人在这一带碉堡林立,红军也不能攻坚。在这样的情况下,红军该怎样巩固和扩大现有力量,怎样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怎样担起抗日救国的重任,成为红军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当时主要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确保陕北,向西发展,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宁夏、甘肃一带发展;二是立足陕北,向北发展,向蒙古人民共和国靠拢,以便打通与苏联的联系,获得国际支援。

毛泽东对这两种意见都不赞成,他主张东渡黄河,打到山西去开辟吕梁山根据地,再通过河北或察哈尔开赴抗日前线,把国内战争和民族抗日战争结合起来。这就是毛泽东提出的行动:东征山西。

东征山西在当时形势下既可以推动华北甚至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也可以避免同东北军和西北军的武装冲突,有利于与他们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可以迫使阎锡山把晋军撤回山西自保,解除陕北苏区东边绥德一带的威胁。而且,山西比较富足,正是红军筹款、扩军和补充物资的理想之地。

毛泽东的主张总是能另辟蹊径,远远超出大家的想象,而且紧扣实际形势,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所有能利用的条件,往往能达到一箭数雕的效果。这就充分显示出,毛泽东的主张是前瞻性非常强的、是解决迫切问题的最佳方案。这就是毛泽东的第一个特质——拥有卓绝的战略谋划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瓦窑堡会议(油画)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2月27日,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报告,还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统一了东征的思想。瓦窑堡会议结束后,中央军委重新建立红一方面军以及红28军和红29军,并确定由军委副主席周恩来负责巩固陕北以及为红军东征做好各项后勤准备工作。

1936年1月15日,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联名签发红军东征抗日的命令。1月底,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军委会议,具体研究了东征的行动路线和作战方针。并部署了兵力,调整了干部。正式组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彭德怀任总指挥、他自己任总政委、叶剑英任总参谋长。下辖左中右三路大军,红1军团为中路军、红15军团为右路军、红28军为左路军。

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1936年2月20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总部下达渡河命令。其中,红15军团准备在贺家凹渡口渡河时,黄河却解冻了,好在毛泽东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没有结冰的河可以过,就用船渡过去。

此次东征消灭了敌军约3个团,共缴获了几十万发子弹;动员了5000名群众参加红军,加上俘虏,共有7000人参加了红军;筹集了40万元左右的现金;也扩大了陕北苏区。而且,有效宣传了中共中央的抗日主张,对平津、太原学生救亡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支援作用。这就证明了毛泽东东征的决策是非常英明的。

阎锡山向蒋介石求助,蒋介石早就想染指山西而不得,这次很乐意就派陈诚带领10个师进入山西,和晋军联手对付红军。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和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等人开会,认为敌军力量太强大,已经不可能在山西创建根据地,也不可能派部队去河北抗日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代表中央于4月5日发出了要求南京政府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并决定把“渡河东征、抗日反蒋”的方针改变为“回师西渡,逼蒋抗日”。红军总部当即向红1军团和红15军团发出了回师陕北的命令。

毛泽东对待问题总是把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考虑进去,提前预备好两套应对方案,这样就能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当形势发生新的变化后,毛泽东又能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既定计划迅速作出调整,制定出新的方案,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墨守成规。这就是毛泽东的第二个特质——拥有杰出的应变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军东征时期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油画)

毛泽东对南京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并没能打动蒋介石,他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政策,调晋绥军等由山西入陕,又将宁夏部队置于陕甘宁边界地区,并督促东北军和西北军由南向北进攻,红军面临被困死陕甘地区的危险。

毛泽东自然敏锐察觉到红军危险的处境,他向来主张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冷静分析敌情后,决定先发制人,发起西征,向陕甘宁三省交界的敌人薄弱地区出击。后来的事实证明,西征对促成敌人营垒的分化,加速张学良、杨虎城同蒋介石矛盾的激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次西征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叶剑英为参谋长。西征取得了重大成果,开辟了纵横达400余里的新根据地,与原有的陕甘根据地连成一片,奠定了陕甘宁根据地的基础。直到此时,红军在陕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终于初步得到解决了。

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返回陕北,在送走了西征部队之后,回到了瓦窑堡。在瓦窑堡,毛泽东每天写文章、开会和干部们谈话,为红军大学学员讲《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课,几乎每晚都工作到深夜。

毛泽东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他的窑洞里只有一个三屉桌和两只白铁皮箱子,这些既是他的文件箱,又是他的办公桌和写字台。晚上,他就坐在箱子旁点着一盏小油灯写作。他的行李也极为简单,连枕头都没有,每天睡觉时不是把棉衣卷起来当枕头,就是把几本书垫在包袱下当枕头。

毛泽东每餐吃的和警卫员一样,都是简单的小米干饭,就着很少的菜。他的4个警卫员看着他每天都忙得很辛苦,就想办法到几十里路以外的老乡家里买了两只鸡以及一些辣椒,回来就给毛泽东做了一顿白斩鸡。毛泽东要警卫员下次不准这样了,因为大家都苦,他不应该搞特殊。毛泽东还告诉警卫员,如果买不到菜就到野外采冬苋菜做给他吃。

品质高贵、人格伟大是毛泽东的第三个特质。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解放后,毛泽东在工作和生活中终生保持了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他的字典里,永远都找不到“特权”二字。这也正是毛泽东的伟大之处,也是毛泽东让人拥护的地方。

拥有卓绝的战略谋划能力,拥有杰出的应变能力,品质高贵、人格伟大,这就是毛泽东的三个特质,就是这三个特质决定了他能干成大事!

参考文献:

《毛泽东传》: 金冲及著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