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入局短剧,终于到交作业的时候了。
其出品的《金猪玉叶》在预告片阶段就被广泛热议,不仅重振短剧的市场信心,也在拉升行业的平均水平。
客套话完毕,聊点刻薄的。
短剧确实是风口,可本身又像“强行造出来”的盛况,其存在就极度依赖投流和平台,随便一丝风吹草动都可能轰然崩塌。
其次,看似仍有巨大增长前景的背后,现实是谁也保不准现在是顶点,还是半山腰。
周星驰的高调,更像是资本试水的前摇。
毕竟比起谁先吃螃蟹的,大家更期待的是把蛋糕做大的人。
洗局
从《金猪玉叶》的阵容就可以看出,这基本和短剧主流“花小钱办大事”相违背了。
网红和明星陆续露脸、考验编剧能力的悬疑喜剧、与平台直接合作的免费播放...
“把一部120分钟的电影切成24集,将其短剧化。”
这是剧组团队的宣传话术,也暗示着其与同行“粗制滥造”的差距。
短剧里总缺不了“暴富”标签。
不管是国内以小博大,还是海外降维打击,财富触手可得的咨询不要太多。
甚至官方发展“短剧节”、“短剧政策”火速出现,整个环境都在营造一种向上的自信。
在这个关键时间点高调入局,没有野心纯属把观众当孩子了。
近日,三大平台公布了微短剧备案细则。根据相关规则,6月1日起,没有备案的微短剧将不能播出和运营。
作品选在了6月2日上映,作为平台合作的招牌,其意味也是明显的。
这不是资本入局,这是直接“洗局”。
前期的宣传策略、选角的优势、标准化的制定,都是对野蛮生长的短剧一记重拳。
大家都是小成本,玩引流,拍爽剧的,一下子开始找标准,宣传“行业升级”了,那你猜猜谁会被淘汰。
这就像能力雄厚酒楼进军路边摊,是掀桌子还是把大家培养成五星级,到底哪一边概率大点呢?
短剧的“内容黏性”就像互联网的石油资源,付费率、留存率谁不垂涎,大厂们窥视是迟早的事情。
尤其在规则的压力下,接受“诏安”是必然,只是这也在脱离短剧原有的“野蛮”身份,逐渐往网剧、短视频间选边靠拢。
这无疑是大浪淘沙前的一次号角。
制作方想在新秩序下先行一步,但这份试探押注的有名誉,也有行业前景。
伏笔
说回《金猪玉叶》,虽然打着喜剧标签,但预告的信息实在有限,唯一让我莫名发笑的是导演名字的出现。
没错,导演既不是周星驰,也不是叫兽易小星,而是马史。
说一个暴论:作品质量期待值不要太高。
其实,星爷非导演也是情理之中,毕竟这次更像是“合资产物”,周星驰更像是影片宣传的一个吉祥物。
虽然制作方提到周星驰审片严格,对细节参与度极高,对演员帮助很大;
而且导演还提到:“24集里能找出100多处致敬(周星驰)的地方。”可以说是情怀、内容都有照顾到。
周星驰露脸概率不大,只是不知道万一遇上口碑风波,是否关与他挂钩呢?
星爷在《美人鱼》、《新喜剧之王》后就遭遇口碑滑铁卢;
甚至去年海外出品的动画片《美猴王》依然不尽如意,也难怪风生会对这件事有两种情商的解读。
高情商的说:星爷接纳新事物。利用商业化参与喜剧模式推广,通过不同的媒介将新故事传播给观众,也乐于在不同领域栽培新式演员。
低情商的说:资本互利。平台能引流,瓜分短剧市场;制作方赚钱,培养合作单位,后续电影也能合作,内容扑街有的是人背锅。
其实,每年那么多品牌请大导演拍微电影,跨行做短剧也算是时代必然,即使是张艺谋拍网剧也不奇怪。
王家卫的《繁花》刚还在白玉兰“杀疯”了,也证明了“尝试”不一定代表降格,也可以做到名利双收。
但是,鄙视链排在网大后面的短剧能上台面吗?
短剧在舆论场并不算良家,虽然处在风口浪尖的,但粗糙、蹭热点、低俗,几乎大部分影视圈的负面标签它都有。
观望成了市场的本能,全都在等大咖下场产生的效果反馈。
整个市场都在等大咖下场产生的效果反馈。“将电影做成短剧”到底是噱头还是标杆,这一切需要作品上线后才能马后炮。
浪尖
这事能被“小题大做”,原因不是在短剧,也不是因为题材,而是周星驰。
「周星驰」这个名字,在泛娱乐文化已经是一种被神化的标志,一种间接代表“喜剧”的符号。
就像“周星驰拍喜剧是为了钱还是热爱”完全可以用“周杰伦上说唱节目是为了钱还是”替代;
他们在华语圈其领域的地位,也决定了一举一动都注定被关注。
这层光环下,即使你公开说自己只是玩票,大家也会解读成要整顿行业。
当一切都架在「舆论的鼓风机」前时,要么成为机器轰鸣的一部分,要么成为风前的物体,感受上升或摔落。
近期“王妈”七颗猩猩就是一个例子,完美的借了短剧的东风,又因为飞得太高惹了风波。
短剧的话题度,浓缩了互联网对热点的紧致追求,无限膨胀每处细节话题效果,但也容令方向失控和排斥。
想把作品捧上热搜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只需要周星驰露个背影,然后大喊一声“咔”就能做到全网热议。
但火之后呢?
尤其是在“捞钱神话”的短剧背景下里,你开声要在产业升级,那质疑的舆论是必然存在的。
这就像个必中的陷阱,跟营销无关,跟内容无关。
这件事出现时,非议就和“周星驰”三个字如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