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只来自13500年前的“小小鸟”火了一把,它是来自中国河南灵井遗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微型鸟雕作品,被称为“灵井鸟雕”。我们好奇的是,考古学家是如何判断这件作品雕刻的是鸟?难道智人时代就已经有了如此高级的审美观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史前鸟雕

这件微型鸟雕,被最新发表的论文称为是“迄今为止已知最古老的中国雕塑品”,那么它有多古老?我们比较熟悉的鸟类雕塑作品,主要出现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以及石家河文化之中,时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考古学文化中的鸟类雕塑,其绝对年代在距今6000年至5000年之间。而这件灵井鸟雕在时代上就甩了它们一大截,将其提前了至少8000年,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中华民族所谓灿烂的文明,也就上下五千年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一个比较重要的细节是,这些新石器时代的鸟类雕塑作品,其材质多为陶塑或者玉石,而且鸟类的整体形态塑造的也比较大型,但是这件灵井鸟雕就不同了,它的原材料竟然是一块中等大小的哺乳动物肢骨残片,而且是一件微型雕塑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怎么确定这不到两厘米的骨头渣雕塑的就是一只鸟呢?考古学家利用各种科学仪器,给出了比较细致的考察与分析。

(二)灵井鸟雕

科研人员在与这件灵井鸟雕处于同一地层的土里还发现了很多烧骨和半成品,所以从这些残留物分析来看,这件灵井鸟雕是用烧焦的骨头碎片雕刻而成,鸟的一侧呈黑褐色,另一侧呈古铜色,形体粗壮,短头,有圆形的喙及长尾,很可能属于雀形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根据CT扫描和微痕分析看,古人类并没有因为它小就马马虎虎,在这件不足两厘米长的微型鸟雕上,远古艺术家使用了研磨、琢削、刮削、切割等4种不同的技术,在物体表面留下了68个微小界面。这说明古人类不仅眼神好干活细致,而且工具精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凭什么研究人员认为这个雕像是鸟而不是别的呢?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弗郎西斯科表示,原因有这么三点:

一是它有类似鸟的头、喙、喉、胸部和背部;二是两个侧面经过细致处理,以接近大多数鸟的解剖特征;三是在眼睛的位置加上了标记。我们观察这件鸟雕,可能会觉得并不怎么形象,比如它并没有雕刻出鸟的翅膀和双足。但实际上,就艺术本身而言,它就是一种对现实世界做加减法的修改操作。翅膀的缺失,可能由于制作的骨头碎片厚度不够,而足部可能是被特意做成了和底座连为一体,以使整个微型雕塑达到摆放时的平衡。

(三)智人艺术

很难想象,难度这么高的微型骨雕作品是出于脑容量只有1800cc的我国许昌人。因为传统观点认为,人类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兴盛于智人,并在大约42000年前到达欧洲。而在东亚地区,这样的立体雕塑作品,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之前并未发现过这类雕塑艺术,而在之后长达七、八千年的时间里也未见其继承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目前来说,这件灵井鸟雕意义重大,它足以说明晚更新世的河南灵井智人,已经具备足够的心智去完成艺术品的加工、具备了高级审美情趣。而其所用的“软锤”类加工工具也表明,古人类对于骨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觉得这件来自13500年前、出自智人之手的远古艺术品,像是一只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