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天都有拼多多的热搜:拼多多22岁员工凌晨下班路上猝死,拼多多要求上海本部员工每个月强制工作300小时、买菜业务员工每个月必须满380小时;强制克扣法定节假日、拼多多违规解聘员工……

拼多多之前还有富士康,网友再次把相关新闻扒出来,讨论加班文化

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0年在论文《我们后代的经济前景》里预测,到了21世纪,每周只需要工作15小时就够了。也就是我们说的“做二休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

实际上呢?

80年代之前,穷人的工作时间最长

现在,有钱人工作时间最长,越有钱工作时间越长,而且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按拼多多的话来说,加班是“底层的人民”奋斗的方式。加班是理所当然的,只有加班才能抢到向上走的机会,不加班就是咸鱼,就是底层。

呵呵,底层怎么了?

非要忙成狗,天天加班,才能赚钱,不做底层吗?赚钱就要拿命去换吗?谁告诉你的?

有这种观点的人,是他们自己脑子没转过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中了资本家压榨工人的逻辑圈套

公司老板说,“我赚这些钱其实没那么容易。凌晨4点的太阳你们见过嘛?我可是天天见,我平时都是四五点钟就起床工作,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

马云就曾经表示996工作制是好东西,积极倡导996,甚至表示自己都是24小时工作,阿里的员工应该感谢这种高强度的工作。

不光公司老板,甚至公司制度里也有考核是关联在岗工作时间的,这种评估方式变成行业规则之后,员工就会觉得有义务通过加班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阿里巴巴12月份宣布说要取消强制“361”考核制度。361考核其实就是淘汰分数最低的10%的人,不管做得好不好都淘汰,逼着所有人加班加点工作。员工在这种加班文化里无法自拔,互相攀比在公司的时长。

其次,掉入了“元社会偏好”的陷阱

其实,赚钱多少与幸福感并不总是成正比,坐在宝马车里哭这种富人的苦恼是有事实根据的。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发现,中国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呈现倒U形曲线:居民幸福感开始是跟当地人均GDP呈正相关的,但到了“幸福拐点”之后,人均GDP越高,幸福感指数反而下降了。2016年的时候,这个拐点是4.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8万元左右。

简单说,28万元之前,赚得越多越开心。28万元之后,赚得越多越不开心。

为什么不开心还要继续赚钱呢?

因为一种蔓延全社会的焦虑感

社会对所有人的期望和要求就是考上“985”,进到大公司,买到学区房,到年龄了要结婚,生孩子,“鸡娃”,考上“985”、进到大公司、买到学区房、到年龄了要结婚、生孩子……循环往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社会期望,有个专有术语,叫“元社会偏好”也叫“社会叙事”

当我们盲目追求某些特定叙事,并希望周围的人都按这个逻辑做的时候,我们就掉进了叙事陷阱

在这套“社会叙事”陷阱里,老板说,我每天工作24小时,所以成功了,打工人也向往成功,拼命赚钱,成了工作机器。越赚钱越焦虑,越焦虑越要赚钱。

“社会叙事”就是这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一旦有人不按照“社会叙事”做,就会被贴上一系列惩罚性的标签:不求上进、懒癌、剩女、loser、不负责、不配做家长等。

让越来越多的人像转笼里的小老鼠,困在一个看不见摸不着,但却非常强大的系统里,拼命向前跑却原地踏步。

我们要如何跳出“过劳死”的魔咒?或者说,面对已经存在的社会叙事,我们该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个人看法,不只是“鸡娃”、考上“985”、进到大公司、买到学区房、保持“白幼瘦”这些才是“成功”,我们要关注自己的真实感受,有自己的信念和坚持,而不是非要让自己活成别人眼中应该的样子。

不给自己贴标签,也不给别人贴标签,尊重和理解世界的多样性

这就要求我们有辩证思考的能力,有些人可能因为遵循了社会叙事,在工作上投入很多时间,获得了成功和幸福,可也许你,或者更大多数人并不会。彼此放过,适可而止,不要苦苦相逼,寻求心态上的舒适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