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卷入中药市场,片仔癀被“炒”到一颗1600块,就光看这数字,高得离谱必有妖孽,就片仔癀这个个例来说,把中药跟中医理论割裂开,几味未经提纯的保密中药配方开出天价,说是保健“神药”,纯粹是智商税!我知道我这么说肯定有网友朋友不认可,但科学问题都值得探讨,我就先说下我的理由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药和中医理论密不可分,单独把中药拿出来炒作,就是投机行为,给中华文化招黑。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医理论讲究动态地看问题,没有防止四海皆准的方子,所以中医强调“望闻问切”就是对症下药的意思。

片仔癀就是单把中药拎出来炒作,这就大错特错了。我有个朋友是学化学的,很早之前我家有老人迷信中药,有病没病就煮中药调理,搞得面黄肌瘦的。我就此情况,请教我朋友相关问题,中药到底有没有用?

从化学角度讲,中药能不能治病,有用和没用,不好说,因为它成分太复杂。随便一个中药,其中的成分都不会下于二三十种。比如如鱼腥草,它的化学成分多达40多个,但被药典收录必检的只是其中一二个主要化学成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还是主要成分,不算一些微量的。从这个角度讲,里面只要有一种东西有效果,那么这个药就算是有效的,比如黄连里面的黄连素,青蒿里面的青蒿素,都是经过验证的,可以成功提纯的有效成分,确实能治病

但下一个问题出来了,只有一种东西有效果的话,很有可能量太少。达不到起效所需要的浓度,也就是剂量。所以,有的时候会经常感觉非常弱的效果,甚至是没有效果,所以中医开药都说要长期服用。

再加上一个方剂中有很多种中药,经过很多种炮制手段之后,里面的成分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然后有些起协同作用,有些起增强作用,有些是抵消作用,药效也会有很多不确定性

而且,没有谁能搞得清楚一个方剂中到底起作用的到底是哪一个或者哪一些物质,可以说纯靠经验。这还是不考虑吃药的人的体质问题,比如过敏啊,特异性等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些人会说哎呀我吃了一副中药特别神,多年的老毛病竟然好了!但有同样症状的别人拿了一模一样的配方吃,还真不一定有效。

所以,中药你可以说他有用,也可以说他没用,能不能治病也得“碰运气”,讲究“对症下药”

而且中药各成分分离和提纯,一直是化学当中最为复杂的一个问题,任重而道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说回片仔癀,它就是违背了中医理论的一个很重要的底层逻辑,没有“动态”地看问题,没有对症下药,搞什么一药解万难,成了笑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曾经的“国药之光”片仔癀,请不要再欺瞒大众,守住底线,别让资本钻了空子,成了科学求索中医理论的绊脚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