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将军,晚年回忆起他人生的最后一仗--对越自卫反击战,不免感慨道:“我们是打胜了,可是代价也不小,粮食、弹药、油料花了不少钱。‘ 歼敌一千,自损八百’,我们也伤亡了不少好同志,作为军人,不能怕打仗,也不能怕伤亡。但愿这是我一生的最后一仗。”

1979年,解放军用了1个月的时间,就攻克了越南中北部,让嚣张跋扈的越共领导人黎笋成了“泄气的皮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军摧毁了越南中北部的工业,带走或烧毁了援助越南的物资,也打乱了苏联、越南针对中国的战略部署,实现了惩戒越南的军事目标。

此一战,我军共歼敌57000余人(一说超过8万),可自己也牺牲了近8000人。

战后,解放军阵亡将士们的骨灰盒分成了红、白两类。

红色的享受英雄应有的待遇,白色的却没有阵亡抚恤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忘恩负义,越南为何与中国反目成仇?

毛主席生前,曾多次对时任越共领导人胡志明说:“胡老来中国,不是访问,是走亲戚的!”

毛主席时代,中越是“同志加兄弟”的关系。

越南战争时,毛主席曾向胡志明承诺:“我们是一家人,只要你开口,我们要人有人,要物有物!”

1965年,越南人民军,在与南越和美国的作战中,接连失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志明在长沙偶遇毛主席后,递出一张纸条,简明扼要的向毛主席请求支援。

毛主席一口答应,并委托周总理全权承办。

周总理征询了罗瑞卿、杨成武等将领的意见后,直接向越南增兵8万,以解决越共的燃眉之急。

自此,揭开了新中国抗美援越的序幕。

毛主席还向胡志明提出:“我想到越南去看看美国飞机的轰炸,怎么样?”

毛主席表示,他可以化装成中国专家,秘密出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志明担心毛主席的安危,连忙说道:“不管你到哪里,每个越南人都认得出你来的。等我们胜利了,就请你去。”

毛主席虽然见证了1975年越战胜利,可中越关系,早已不复从前。

胡志明去世后,他的继任者黎笋,一心向苏联靠拢。

当时,中苏早已交恶,双方关系水火不容。

越南战争全面结束后,黎笋露出了狰狞面目,站队苏联,针对中国。

黎笋在越南掀起了大规模排华浪潮,又抢占了原属于中国的南海岛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黎笋竟然直接将中国列为“作战目标”,不断挑起边境纷争。

中国展现了应有的风度,一直想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分歧。

但越南把中国的忍让,当成了“弱小”。

进入1979年2月份后,变本加厉。

8日至12日,短短5天时间,越南连续侵犯我广西、云南边境30余次,打死打伤中国军民34人,还炮轰行驶中的火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可忍,孰不可忍,1979年2月17日,中央军委下令,对越南的侵略行为,实施自卫反击。

解放军兵分两路,位于云南的西线部队,全权交由昆明军区司令杨得志指挥;位于广西的东线部队,则由广州军区司令许世友负责。

我军共出动9个军29个步兵师、2个炮兵师、高炮师、铁道兵、工程兵,总兵力加起来超过56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世友疾呼:我们太落后了!

战争是残酷的,后人一笔带过的,是无数个鲜活的生命。

越南仗着有苏联撑腰,叫嚣自己是“世界第三军事强国”,还想建立“印度支那联邦”,跟中国抗衡。

可是,它似乎忘了,是谁手把手交的它游击作战,又是谁帮它赶跑了美国人,打垮了南越傀儡政权。

中国军队入越以后,势如破竹,相继拿下高平、谅山、老街、柑糖等多个重大城市,攻克了近20座县城,如孟康、沙巴、坝洒、封土和保胜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南战略纵深门户洞开,我军拔除了中越边境全线,绝大部分专门对我进行骚扰和破坏的越军公安屯。

摧毁了边境地区,越南用以对进行侵略的各种军事设施给予越南侵略者以严厉的教训和惩 罚。

后来,越南一直抓着我军烧毁他们的矿产设备和医院、学校不放。

但是,那些设备和建筑物资,都是中国支援的。就连越南民兵组织贮藏的粮食,袋子上都写着:中国援赠。

越南拿着中国的东西,发展自己,反过头来,再与中国为敌,解放军当然不会允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9年3月初,许世友的大军,即将打入河内。

当初,耀武扬威的黎笋,成了泄气的皮球,赶忙从柬埔寨调兵回国,保卫河内城防。

若不是3月6日,中央下达了撤军的命令,以许世友的脾气,必然要“大闹河内”。

3月16日,最后一个出国远征的解放军,踏进了国门。

自此,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结束。

宏观上看,我军大获全胜,可是我们也有近8000名子弟兵,命丧他乡。

其实,这场仗,我们打的很不容易。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所以,许世友班师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总结教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是,30年没有打仗了,很多人对打仗这个东西不适应了。

基层干部没有打过仗,有的高级干部也没有打过仗,现在一下指挥几千人、上万人甚至几万人,要一下子适应战争不容易。

对越战争中,我军在步坦协同和军事指挥权方面,存在很大的短板。

反观越南人民军,他们从二战前,就一直在打仗。打完日寇,打法国;打完法国打南越,打美国;接着又打柬埔寨。

许世友继续说:“第二是,过去我们多在北方打仗,对于南方作战从我自己到下边各级指挥员都不熟悉。没有打过亚热带丛林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军凭借对地形、地貌的稔熟于心,打起游击战和伏击战来,游刃有余,给我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想起倒在血泊中的战友们,许世友痛心疾首的道出了第三大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困难估计不足。打到纵深后,行军无人带路,饿了无人送饭,伤员无人后送。”

第四点,就是装备太落后,战士负荷太重。

这次作战,战士负荷80斤,有的60斤,既不方便走,也不方便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语重心长的说:“太落后了,战士要背子弹、背干粮、背水壶……太重了。”

当然,还有一点,那就是越南学中国搞“全民皆兵”。

越南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仁义之师,不会对平民动手。

所以,越共当局给老百姓发放武器。

解放军来时,那些人是埋头耕种的农民;解放军刚走,他们就掏出篮子里的枪,从背后偷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惨了!”老兵记忆中的越战

1979年接到命令开赴越南前线时,吕奎元还是铁道兵某团新兵连的炊事班战士。

赴越参战的很多解放军,都跟吕奎元一样,只是个17、8岁,对战争没有任何概念,没有任何军事经验的毛头小子。

“实话说,许多人都是抱着学技术、学文化,在军营里成长的梦想来的,哪知要去打仗。”

吕奎元回忆道:“临走前的那一晚,我们哭成了一团。人人脸上挂着泪珠,有的到了被窝里还在哭,就像天塌了一样。战争是残酷的,运气好了,立功受奖,火线入党;运气不好,战死沙场,连男欢女爱的滋味都没尝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刚满30岁的高小平,已经是54军161师483团的军事轮训队指导员。

他跟随队伍,从广西凭祥友谊关南下,目标是在越南谅山西南侧639高地穿插,截断敌人退路,阻挡敌人增援。

2月24日,高小平所在的483团,在639高地,与越南人民军打响了遭遇战。

他回忆道:“我们在向敌人推进途中,不断受到他们布置在山头的高射机枪平射。他们的火力很猛,一个又一个的兄弟,在我眼前倒下。而我们,只能通过匍匐前进,一点点的靠近。每走半米,都会有人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小平他们使用的56式冲锋枪,射程只有400米,无法与高射机枪相提并论,根本打不到山头上的敌人。

更让高小平愤懑的是,越军丢弃的武器,都是中国援助的。

25日清晨,高小平所在的轮训队,奉团部命令,迂回639高地右翼。

“我们侧着身子,抓着藤条,披荆斩棘,尽管手上都扎出了血,可没有一个人出声。前进了100多米,战友陈远发现前面有一个坑道口,里面的越军正叽哩哇啦的说着什么。”对于当时的一幕幕,高小平记忆犹新。

高小平当机立断,对准坑道口发起长点射,20余发子弹迅速飞了上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了坑道,高小平带着战友们左右搜寻。突然,他旁边的战友小刘,悄无声息的倒了下去。

“冷枪!”战场上,死亡距离战士,就是这么近。

经过1天激战,我军血染369高地,单单战训队的伤亡,就超过了15人。

1个月,对于岁月静好的普通百姓而言,虽然很短。可对于枪林弹雨,九死一生的战士来说,却比一生还要长。

3月16日,对越自卫反击战落下帷幕。

鸣金收兵后,我们对牺牲的官兵,保密了一段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各地民政部门,才陆续收到了解放军寄来的烈士骨灰盒。

这些骨灰盒,大都是红色,可也有白色。

红的,是光明正大的英雄;白的,则是怯战的官兵。

红色骨灰盒,有阵亡抚恤金,也有荣誉。

而白色骨灰盒,没有阵亡抚恤金,只有少量津贴以及再也挺不起腰杆的父母。

吕奎元回忆,当时但凡家里有孩子当兵的,父母都会千方百计的打听他们是死是活,是红色还是白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信息不畅,一封信往往要10几天才能收到。

有的人听风就是雨,总爱散播谣言。

吕奎元表示,当时他老家就有人造谣,说他在法卡山临阵脱逃,部队要给家里寄白色骨灰盒。

就连吕奎元写回去自证清白亲笔信,那些人也说是仿造的。

“我父亲一次次到公社打听,公社干部怎么解释,他都不信。”

“你不是早就死了吗?”几年后,吕奎元回家,一个女孩碰见他,惊诧不已:“闹鬼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争是残酷的,现实也是。我们不应忘记,那些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奉献青春,乃至生命的人民子弟兵。

参考文献:

吕奎元.老兵忆对越反击战[J].农家之友,2014,(07):36-37.文献收录于中国知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小平,欧阳锴.1979:一位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的回忆 老兵不死[J].国际展望,2003,(15):24-25.文献收录于中国知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居成.许世友的最后一仗[J].党史纵览,2004,(02):28-32.文献收录于中国知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