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务院副总理陶铸的女儿陶斯亮,在谈到是否下海经商时说道:“不要把我跟‘高干子女’扯在一起,我从没有那个感觉。老爹老妈早死了,谁都靠不了。以前,也从没有那种优越感。”

陶斯亮还说:“可能是我受父亲的影响太深,和人交往就怕别人吃亏,没法心安理得的赚别人钱。我就是个普通的医生。”

“虎父无犬女”,陶铸很有能力,陶斯亮也不简单。

她曾凭一封信而闻名全国,兢兢业业的在解放军医院治病救人,在统战部工作一段时间后,又进入中国市长协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陶斯亮不但是中国医学基金会协会主席,还是中国市长协会专职副会长。

陶斯亮的性格跟父亲很像,敢说敢做,曾吐露出不少人物起起伏伏的秘辛。

而且,陶斯亮跟毛主席的女儿李讷、聂荣臻的女儿聂力等,都是从小长大的挚友。

1962年聂力结婚,陶斯亮自然也是嘉宾之一,参加完婚礼后,陶斯亮感叹:“从此以后我不再羡慕喜宴和婚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闺蜜眼中的聂帅之女

聂力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1930年出生于上海,4岁时就跟着母亲进了大牢,后来成了新中国第一位女中将。

聂力从小跟父母聚少离多,有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寄居在老乡家里。

虽然父亲是军队将领,可她跟成千上万个旧社会的娃娃一样,在风里雨里、冻里饿里长大。

稍长大一些,聂力又进了纺织厂当童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陶斯亮形容:“聂力就像夏衍写的《包身工》那样,瘦小的身躯,负荷着超强度的劳动,倍尝人世艰辛,度过了艰苦的童年。”

直到12、3岁,聂力终于回到了父母身边,从苏联留学归来后,聂力认识了陶斯亮。

那时的陶斯亮还是中学生,而聂力已经成年,懂得穿衣打扮。

头发适度的烫了烫边,配上翻领的深色衣装,显得成熟又稳重,白皙的皮肤和红润的面色,让她看上极富朝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陶斯亮回忆:“聂力不但打扮得体,为人也非常和气。什么时候都是笑吟吟的,很有大姐的风度,跟她在一起,总让我感到很舒服。”

当时的聂力跟丁衡高已经谈了很久的恋爱,他们性格相近,互为彼此的知音。

时间一转,来到了1962年,陶斯亮收到请柬,聂力邀她去广州留园参加婚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陶斯亮形容:“我从未见过这么简单而又隆重的婚礼。”

简单,是因为聂力、丁衡高都没有特地打扮,什么喜宴、贺礼、婚纱、西装、婚戒统统没有。

能看出结婚的,唯有一张大红纸,不知是哪位老帅写了首诗,诗里面有新郎和新娘的名字。

说隆重,是因为到场的客人,有一半以上的元帅,将军更是不胜枚举。

陶斯亮说:“聂力的婚礼对我影响很大,从此后,我不羡慕婚纱和喜宴,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摆脱传统的现代仪式,是真正的洒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多年,陶斯亮与聂力都会通过电话沟通友谊,电话里的聂力依旧是热情洋溢。

陶斯亮曾跟随母亲去看望过聂荣臻,本以为能和聂力见上一见。

只可惜,聂力在外面开会赶不回来。

当时,聂力已经是高级将领,可她依然遵守传统,陪父母住在小房子里。

那时的聂荣臻已有90岁高龄,尽管一身疾病,可还是穿着一件绿色的军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陶斯亮说:“这是一位至死都不会脱下军装的老军人。”

聂荣臻很重感情,经常给陶斯亮和她妈妈写信。

信中,聂荣臻真情流露:“现在羊城(广州)故友,乘鹤而去,故地重游,恐倍加伤感。因此,我不敢再作五羊游。广州我不想去了,主任不在了(陶铸),客人(老帅们)也不在了,还去干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讷:“我不是成为最好的人,就是成为最坏的人”

毛主席一生共有10个子女,其中有6位因革命而不幸牺牲或下落不明。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论语》里的古话,正是李敏、李讷姐妹名字的由来。

毛主席47岁才有了李讷,因此对她也是格外疼爱,疼爱的同时管教也颇为严厉。

陶斯亮与李讷,相识于师大女子附中,李讷是陶斯亮的学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陶斯亮的印象里,李讷人如其名,总是少言寡语,不爱三五成群的凑热闹。

但李讷只要一开口,就不同凡响。

陶斯亮回忆:“李讷虽然和我一样,也是初中学生,但是她读书之多,学识之渊博,思想之深刻,见解之独特,待人接物之稳重,则完全不像这个年纪的孩子。在她面前,我不由得将自己减去10岁。”

在与李讷的交往中,陶斯亮终于知道《圣经》不但可以读,还非常有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讷最喜欢的作家是巴扎罗夫,最爱的书是《父与子》。

或许是受巴扎罗夫影响,李讷也染上了几丝忧郁,她曾问陶斯亮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接着又说:“我不是当最好的人,就是最坏的人。”

陶斯亮没有领会这番话的深意,一头雾水的说:“在这个清明盛世,肯定要做最好的人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讷对自己的言谈举止有着严格要求,就连穿衣打扮也是颇为讲究。

李讷总是越朴素越好,她没有花衣服,没有裙子,不梳辫子,不允许自己浑身上下有一丝颜色。

不过,李讷也是女孩,内心也有着对美的渴望。

每次见到陶斯亮,李讷总是笑嘻嘻地说:“小亮亮,你今天真好看。”

让陶斯亮记忆犹新的是,有一回她和李讷在画报上看见了张女郎的特写,李讷连连赞叹:“多么纯洁,多么美丽阿!”

身为领袖的女儿,李讷身上承担了不小的压力,却从未享受过特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陶斯亮:“我真的很佩服李讷”

陶斯亮回忆,李讷成年后,就住在毛主席旁边的一间小房子里。

书架占了空间的大半,单人床就躺在狭窄的角落里,床的旁边是桌椅等简单的家具。

沙发、地毯、衣柜、镜子、卫生间,通通没有。

吃饭时,李讷就跟大家一样去大食堂,但父母不召唤,她从来不去,有时候过了饭点,李讷就干啃方便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陶斯亮颇感意外,她想象不到,世人眼中的“红色公主”过得竟然如此清贫。

陶斯亮想到了自己家开饭的场景,老老小小围坐一桌,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她可以放肆的大哭或者大笑,无所顾忌。

与李讷交往中,陶斯亮最难忘的,就是“沾光”见过毛主席。

在陶斯亮的印象里,毛主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而李讷从不掩饰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次见毛主席是在北戴河,毛主席指着陶斯亮的花裙子,笑着对李讷说:“你看亮亮穿的多漂亮,你为什么不打扮的花一点呢?”

李讷低头看了眼自己的蓝色制服,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再一次跟毛主席见面,是在1966年国庆节的晚上。

李讷热情的拉着陶斯亮的手说:“走,我们看爸爸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休息室里,毛主席正在抽烟,他穿着绿色的军装,头顶红星,领展红旗,庄严威武。

陶斯亮紧张的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她强压兴奋的心情,缓缓开口问:“毛伯伯,您还记得我吗?”

熟悉的湖南口音随即响起,毛主席微笑着说:“亮亮嘛,陶巨(铸)的女儿。”

陶斯亮激动的不能自已,想不到日理万机的领袖还能记得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走下城楼,在金水桥边席地而坐,与百万民众同乐。

李讷也带着陶斯亮下来了,望着不足50米的父亲,她挽着陶斯亮的手臂说:“你看看爸爸,神采奕奕的,多健康!多精神!我们该有多幸福阿!”

这一刻,陶斯亮发现往日忧郁的李讷不见了,双目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激情。

风云散去,陶斯亮又见过李讷多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讷成了拿工资过日子的普通人,她要为暖气水电担忧,也会因为孩子上学、生病而担忧,冬天也跟老百姓一样,需要贮藏白菜。

单位里发的180斤大白菜,李讷还得自己用三轮车推回来。

每年的毛主席纪念日,李讷和成千上万的群众一样,都需要排队去纪念堂里瞻仰遗容。

李讷告诉陶斯亮:“我们三口都是拿基本工资拿离休金,没有额外收入,到市场买菜这样的事我也要自己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讷笑着说:“没什么,这就是生活嘛!”平平常常的一句话,饱含着人生百味。

此刻,陶斯亮对李讷的崇拜之情,又深了一分。

年幼的李讷,学识渊博,心智极高,以近乎苛刻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晚年的李讷经历了起起伏伏之后,没有自怨自艾的叹息,陶斯亮由衷的说:“我真的很佩服李讷!”

不论是李讷还是聂力亦或者陶斯亮,虽然他们的父辈为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高层中的高层,可他们不曾因此而沾一点光,却要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正如陶斯亮所言:“我从来没有‘高干子女’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