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过去40年里,跟咱中国经济互动最密切的国家,肯定得数美国了。中国有7万多家美国公司,是外企数量最多的国家,几乎各行各业都有它们的身影。因为美国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华经营的美国跨国公司也基本上都是行业里的大佬。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和特斯拉。

美国企业来中国,不仅受到了VIP级待遇,还赚得盆满钵满,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企业在中国的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但中企在美国的投资呢?有人就戏称,美国公司在中国能享受超国民待遇;反观中国公司在美国,那就是各种被排挤、打压,甚至资产被没收,待遇差太多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拿特斯拉来说,当初跟上海签了独资建厂的协议,成了中国第一家外资全资的汽车厂。以前中国都是要求外资和本地企业合资,这次可以说直接给特斯拉破了大例。上海不光给地、还提供了低息贷款、加上税收优惠,简直就是把特斯拉当成了宝。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一投产,它的股价飙升,市值一度冲破了万亿美元,直接让马斯克成了全球首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企业来中国投资,可谓是一波三折。70年代初,美国企业还只是试探性地踏入中国市场,到了80年代,美企在华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如今又面临着种种复杂局面。1972年,尼克松访华敲开了中美交流的大门。1973年,美国第一批商务代表团踏足中国,当时的中国对外资还是持保留态度,合作谈判难上加难。

到了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外资得以大步流星地进入。1980年,中美合资的长江激光电子有限公司成立,这可是第一家中美合资企业。到了1983年,北京汽车厂和美国汽车公司合作成立了北京吉普,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开启合资新篇章。紧接着上汽通用、长安福特这些大玩家也进场了,美企靠着持股比例大赚特赚。80年代,美国企业在中国设立合资企业,那简直就是潮流。那时候,外国公司想在中国立足,合资几乎是唯一的路。

90年代,中国经济起飞,美企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1992年,沃尔玛在深圳开了第一家店,接着,一大波美国零售、餐饮巨头纷纷涌入中国。肯德基和可口可乐就是例子。大家都知道肯德基和可口可乐,但其实它们在中国主要走合资模式。肯德基的背后有中国银行、中投公司、首都旅游集团、上海锦江国际酒店集团等一众国企。麦当劳也是如此,麦当劳中国已经完全被中资控股,美国母公司只占20%的股份。可口可乐的全称是“中粮可口可乐”,中粮控股65%,可口可乐持股35%,控股权在中粮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加入WTO后,更推动了中美经济的深入合作。花旗银行的中国总部从香港迁至上海,戴尔在厦门设立了生产基地和服务中心。宝洁在中国建立了四家公司和五座工厂。在跨国公司的视野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是任何跨国公司都不能忽视的地方。

跨国公司一心把制造环节搬到中国,靠近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多赚很多钱,再将利润投入美国的研发部门,提升竞争优势,最终获得全球竞争力。如苹果、微软、英特尔纷纷在中国建立生产研发基地。当然还有苹果和特斯拉。中国是苹果、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以外最重要的市场,贡献了两家公司五分之一的营业收入。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技术开发在美国,生产制造在中国。

在半导体领域,英特尔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非常大,2023年其全球市场份额为9.7%,在中国也是主要供应商之一。在智能手机芯片方面,高通的市场份额同样显著,是很多国产手机品牌的首选芯片供应商。

在人工智能领域,英伟达的GPU几乎是AI研究的标配,许多中国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都依赖它进行AI开发,市场份额非常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反过来,中国企业在美国的遭遇可就没这么顺利了。先说说华为,在美国几乎成了“眼中钉”。2019年,美国以安全威胁为由,把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公司向其出售技术和零部件。再看中兴,2018年被美国重罚,甚至一度被禁止从美企采购元器件,几乎把中兴逼上了绝路。虽然最后达成了和解,但中兴也付出了巨额罚款和同意美国派遣监督团队的代价。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在美国设立了近5700家境外企业,累计投资总额超过1500亿美元。在美上市企业有320多家,雇用美国员工超过20万人,间接支持了超过100万个就业岗位。

然而,这些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并不轻松。华为和中兴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美国动不动就以安全为名,对中国企业进行审查和限制。相比之下,中国开门迎客,美国却高筑墙防贼。一个笑脸相迎,一个铁面无情,真是冰火两重天。这种政策差异,不仅让外资企业在两国的处境天壤之别,也让外界看清了所谓公平竞争的真实面貌。这背后的原因,也许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是两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博弈和较量。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公平和互惠,让企业不再因为国籍而遭遇不同的待遇。这才是真正的全球化,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