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河北保定阜平县城南庄,毛主席关切而又严肃的问道:“粟裕,你是不是不敢南下,怕打不赢阿?”

当时,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遭遇了国民党各部的疯狂撕咬。

毛主席想出一招“围魏救赵”,让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南下渡过长江,吸引敌军主力,为刘邓大军减轻压力。

对于中央的命令,粟裕向来只有两个字:服从。可这次,粟裕却罕见的“抗命”,并且“斗胆直陈”。

当粟裕谈完自己的战略构想后,毛主席惊讶的问:“难道你想一口吃掉450万国民党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渡江作战,粟裕为何拒不执行?

1947年7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二野)的作战参谋,急匆匆地找上了正在散步的司令刘伯承:“报告首长,紧急电报!”

这份3A级电报,由毛主席亲自起草。他要求刘邓大军从鲁西南直插大别山,威胁武汉、南京,完全打乱蒋介石的战斗部署。

紧接着,刘伯承又接到了毛主席的电话:“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当时,刘邓大军刚打完一场大仗,人困马乏,还没来得及休整,而且,西北野战军正在与胡宗南纠缠,无法提供任何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条件如此艰难,刘伯承还是在接到电报后的第9天就开始向大别山挺进。

刘伯承誓言:“狭路相逢勇者胜,杀出一条血路!”

刘邓大军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穿过黄泛区,越过汝河、淮河,21天后终于抵达大别山。

远在陕北的毛主席喜笑颜开,欣慰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来,革命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气急败坏,成立了“华中剿总”,势必要把刘邓大军困死在大别山区。

1948年初,为扩大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蒋管区,中央决定粟裕率华野 3个主力纵队,渡长江南下,开辟江南战场,吸引敌军分兵,配合刘邓大军行动。

粟裕接到命令后,在地图前认真分析了敌我形势,也对渡江南下提出了不同意见。

他认为,在江北与蒋军决战,更有利于缓解刘邓大军压力,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思熟虑之后,粟裕分别向中央军委和刘邓大军发出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的电报,这正是大名鼎鼎的“子养电”。

粟裕在电报中表示,要决战就要考虑战场条件和后勤供应条件。

基于这两个条件,徐蚌地区天时、地利、人和对我均有利,是最好的决战场地。

粟裕还表了态,如果中央依然决定让华野南下,他也会坚决执行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慎重的写道:“管见所及,斗胆直陈。是否妥当,尚祈裁示。”

粟裕的电报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他老人家逐字逐句的圈点后,又将电报交给周总理、任弼时,请他们“传阅后,再送毛”。

中央军委就粟裕的意见,展开讨论。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执行原来的决策,将战场引向敌人后方。

1948年1月27日,粟裕接到军委命令,要求他的三个纵队择日渡江南下,改编为东南野战军,在江南一带机动作战,至少牵制敌人20到30个旅的兵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组织上已经下达了正式的命令,按理说,粟裕作为指战员,只有全力执行。

不过,粟裕认为“全局是由许多局部组成的,从局部看到的问题,也许会对中央观察全局、作出决策有参考价值”。

因此他一方面执行中央命令,研究渡江战略,另一方面继续揣摩江北战局。

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思考,粟裕仍然认为江北决战,比江南决战更有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17日,粟裕向刘邓大军发电,征得同意后又向中央军委建议:华野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

电文最后,粟裕又一次慎重的说:“以上是职个人不成熟的意见……斗胆直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粟裕的多次来电,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命不尊,粟裕要全歼国民党军?

1948年4月底,已经东渡黄河,抵达河北的毛主席,要陈毅、粟裕北上,向中央当面汇报。

4月29日,粟裕、陈毅来到了河北保定阜平县城南庄,受到了周总理、朱老总等领导的热情欢迎。

次日,他们终于如愿见到了毛主席,这是17年来,粟裕首次与毛主席重逢,他显得格外激动。

粟裕小步快跑,紧紧地握住了毛主席的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热情地说:“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欢迎你!”

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的会议上,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等5大书记,集体听取了粟裕的汇报。

毛主席用了招激将法,问粟裕:“你是不是怕打不赢,才不敢南下啊?”

粟裕用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74师,回应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着,粟裕又分析起了时局,华野南下并不一定能牵制国民党主力,分担刘邓大军压力,长途奔袭,反而会变得被动。

而且,解放军在江北的群众基础牢靠,应该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与国民党进行大兵团作战。

粟裕认为,可以率主力攻打江北的几座大城市,吸引国民党援兵。

而后围点打援,逐步削弱国民党兵力,拉开阵势,大干一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讲完,众人纷纷表示赞同。

“看来你是想全歼450万蒋军啊!”毛主席说道。

粟裕态度谦逊的表示,全歼蒋军是有困难的,但至少能歼灭40到50万敌军。

毛主席为了不让粟裕有太大压力,制定了在四到六个月内,歼灭国民党6到12个旅的作战目标。

至此,中央完全放弃了华野南渡的作战部署,改为在江北与国民党决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淮海战役,是谁“发明”的?

1948年6月16日,开封战役正式打响。

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一周之内消灭了3万国民党军,千年古城得以解放。

毛主席夸赞道:“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岰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粟裕勇追穷寇,在杞县一带与黄百韬兵团鏖战六天六夜,在歼灭5万敌军后挥师进济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粟裕的构想,进攻济南,必定引来国民党各部的奋力驰援。

粟裕贯彻毛主席“真攻城、真打援”的战役方针,并通过攻城与打援的密切配合,全歼守敌 10 万余人,成功夺取济南,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迅速打破了蒋介石集团以大城市为主的“重点防御”体系。

粟裕脑海中一直有个构想:一战定输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士气高涨,敌我形势瞬间扭转。

粟裕提出,在两淮与海州之间拉开阵仗,将苏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来一次“淮海战役”。

1948年9月24日,粟裕把“淮海战役”的设想,致电中央军委,并报华东局、中原局。

粟裕急切的写道:“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次日,粟裕收到了毛主席的回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将粟裕的“两步走”,扩大为“三步走”,即攻打徐州,一举解放淮河以北,端掉国民党“剿总”。

徐州四通八达,自古就是兵家重地。蒋介石徐州附近屯驻了60万大军,梦想着“中原翻盘”。

一旦拿下徐州,就可南渡长江,解放南京。

不过,徐州兵力众多,直接攻打,恐会伤亡惨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认为,可以先拔掉徐州周边的“钉子”,让它变成一座孤城。

首先要拔掉的,应当是新安镇的黄百韬兵团。

黄百韬一除,徐州东部门户大开。

因此,毛主席给华东局和中原局发了封4A级电报,对具体作战情况作出部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指出,第一次作战目标,是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运河线。

他估计邱清泉兵团,将退回商丘砀山地区,黄百韬兵团将回至新安镇、运河车站地区,所以首场战役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黄、邱兵团歼灭后,应当直扑高邮、宝应。

第三个作战目标,则是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进行这三个作战是一个大战役,打得好,你们可以歼敌十几个旅,可以打通山东与苏北的联系,可以迫使敌人分散一部兵力去保卫长江,而利于你们下一步进行徐州、浦口线上之作战。”

毛主席放心不下,又给华东局和中原局发去电报:“你们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并且是最主要的作战是钳制邱李两兵团歼灭黄兵团。”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民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国民党军同床异梦,个个想着保存实力,最终解放军以60万对敌80万,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

粟裕“抗命不尊”、“斗胆直陈”,而毛主席从善如流,高瞻远瞩,在粟裕“小淮海”的基础上,制定了“大淮海”战略,这才有了“毕其功于一役”的淮海战役。

他们的职责虽然不同,但怀揣着同样的理想信念——全国解放,人民当家做主。

参考文献:

[1]夏明星,张宁.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大战决策[J].党史博采(上),2021,(08):39-44.

[2]夏明星.粟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J].党史博采(上),2021,(03):54-58.

[3]王春华.粟裕将军在淮海战役二三事[J].档案天地,2018,(07):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