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特尔特的小国生存哲学

由于历史上是美国的殖民地,菲律宾至今仍旧对美国恋恋不舍,由此导致近几十年来的菲律宾总统大都是典型的亲美派,进而也导致菲律宾对中国长期保持了一种距离感。

当中菲南海主权争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面爆发后,在菲律宾的政客眼里,这种距离感就演变成一种有利可图的政治利用要素,菲律宾社会如今普遍反华的情绪基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积累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很显然,作为从文化到经济再到地理都无法与中国彻底脱钩的菲律宾,也很快为自己敌视中国的行为招致了惨痛代价,而这种“失败”在菲律宾政坛上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2016年杜特尔特的上台。

在充分吸取前任失败经历后,杜特尔特展开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对华对美外交路线

面对美国时,杜特尔特表面上大骂美国,注意与美国保持距离,但却从不放弃与美国的关系,在其执政后期,甚至是极大促进了与美国的同盟关系;

面对中国时,杜特尔特确实为促进中菲关系做出了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好事,但时间一长,世界才逐渐发现,杜特尔特的对华友好,往往是建立在从中国“白嫖”好处的基础上,而至于南海主权纠纷这个死结,杜特尔特并未对中国做出多少实质性的让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个人认为,客观讲,咱们从菲律宾的角度来说,杜特尔特的这种选择的确非常务实:

作为东亚最弱小的国家之一,菲律宾需要美国为他提供国家安全保障;在经济上,菲律宾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局,非常依赖中国,渴望中国拉自己一把;

但在南海主权这个关乎菲律宾民族主义情绪的关键问题上,菲律宾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在中美之间走的一脚好钢丝。

不得不承认,杜特尔特这套独特的小国生存哲学确实是非常成功的,也令杜特尔特成为在中国民间好感度最高的菲律宾总统。

小马科斯做了数件动摇中菲关系的事

而在今年6月30日才接替杜特尔特的小马科斯总统,显然也打算将杜特尔特的这套在中美夹缝中求生存的哲学贯彻到底。比如据《亚洲周刊》近日报道,小马科斯将于明年1月访问中国,明摆着就是冲着深化菲中合作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亚洲周刊》的这篇文章随即就指出,小马科斯的这趟中国之旅,注定要成为对菲律宾的一场危险考验

为何这么说?这是因为,晶晶注意到,在6月底上任后的这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小马科斯就已经做出了数件动摇中菲关系的事情。这里晶晶随便挑三件:

其一,今年8月6日,也就是佩洛西前脚才刚刚离开台湾,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后脚就跑到菲律宾,与小马科斯一起重申《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的重要性,同时一致认为,美菲两国要在政治、安全、国防战略等领域展开进一步深化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二,就在本月22日,受小马科斯邀请,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对菲律宾巴拉望岛展开国事访问。而就在这个正好堵在中国南海东南边缘的重要岛屿上,哈里斯重申美国与菲律宾站在一起,公然大谈维护在南海的“国际法、贸易畅通和航行自由”的重要性。

其三,而在稍早前的15日,菲律宾方面更是宣布,美国已同意斥资6650万美元,在菲3处军事基地增设训练和仓库等设施。

晶晶认为,这最后一点,最危险,也最不像话。毕竟全世界都知道,现在的美国,在对华问题上的最后一张牌就是台湾,而菲律宾显然就是美国“军事护台”最关键的一个前沿基地。

所以,一旦美国今后真的在这些驻菲基地部署各种导弹,直接威胁中国的统一大业,那么菲律宾届时又该如何向中国解释?

对菲律宾的一场考验

对此《亚洲周刊》不得不满心疑虑的发出提问:在启程前往中国之前干出这么多对中国不利的事情,直接挑战中国主权底线,这是否会将小马科斯的这趟中国之行,变成其本人直面中国不满与质疑的“危险时刻”?

晶晶注意到,截至目前为止,菲律宾政府官方并未对此做出正面回应,仅仅只是在重复强调总统将保持“与两国的友好关系”。但很显然,菲律宾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它作为一个小国,哪有跟中国玩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的实力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我个人判断,小马科斯虽然是民选总统,但无论是从政实力还是外交处事水平上,手法跟杜特尔特真没法比,而且这人性格上也有致命弱点,自负自恋,自我感觉良好,做了错误决策但还不自知,还得意洋洋,就非常可怕了。

咱们看他后面表现,如果他确实把菲律宾的自身利益视为头号重点,进而在对华对美问题上能重回“务实”的路线,我们大可不必介怀,让他折腾便是;如若不然,小马科斯在中国面前还是老实一点为妙,拿出真正的合作诚意换取中国的谅解。

否则的话,中菲关系恶化的责任与恶果,都必然要由菲律宾自己承担。

普京被气到摔笔?

小马科斯马上就要面临考验,在欧亚大陆的另一边,俄罗斯总统普京这几天也显然过的不是太顺,西方媒体争相报道,普京在23日的集安会现场遭遇冷脸相待,并且由于亚美尼亚总理拒绝签署峰会联合文件,普京甚至被气到摔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集安会可以理解为是苏联解体之后,独立出来的国家,也就是独联体,在俄罗斯主导下,建立的一个集体安全组织,目的就是要搭建这些国家的集体防御空间和提高联合防御能力,防止并调解独联体国家内部及独联体地区性武力争端。

而在当地时间11月23日,集安会理事会会议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召开,期间俄罗斯总统普京呼吁,要进一步扩大集安组织成员国之间军事技术合作,支持为集安组织维和部队配备现代化武器和特种装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就在会议末尾,各成员国签署会后联合声明时,意外却发生了:

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由于本届峰会的轮值主席、东道主亚美尼亚总理尼科尔·帕希尼扬拒绝签署声明,气的普京把手中的笔摔到了桌上,把普京的“粉丝”、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看的一脸震惊。

这里晶晶需要纠正一下的是,在看到帕希尼扬拒绝签署声明后,普京只是无奈的把手中的笔丢回桌面,所谓摔笔,纯属《读卖新闻》夸大其词。但无论如何,普京在集安会受到重大挫折,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普京对纳卡冲突的态度

那么亚美尼亚的总理为何拒绝签署这项声明?这其实与前几个月发生的纳卡冲突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单地说,外高加索地区小国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一直就纳卡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存在争议,并在历史上爆发过多次冲突。从今年3月底开始,双方新一轮的冲突又逐步升温,并最终在9月份酿成两国间的大规模武装冲突。

尽管这轮冲突仅维持数天时间,但却造成亚美尼亚方面至少240余人死亡,明显是亚美尼亚吃亏。再考虑到亚美尼亚是集安会成员国,阿塞拜疆却不是,因此在冲突发生后,亚美尼亚方面就第一时间向集安会发出请求,希望俄罗斯能派出大军帮助自己对抗阿塞拜疆。

但令世人大跌眼镜的是,集安会那边也是在第一时间拒绝了亚美尼亚的求援请求,仅仅只是在稍后派出一个军事观察团敷衍了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亚美尼亚人的愤怒与失望,可想而知。但这还没完,到了这次的集安会会议上,普京终于主动谈及了这次冲突,承认集安会的工作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也呼吁要尽早解决纳卡冲突。

但在具体如何解决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相比俄国自己面对乌克兰时的雷厉风行,普京对纳卡冲突的态度却是标准的和稀泥

普京呼吁各成员国应该就所有有争议问题展开讨论,普京自己还将与帕希尼扬单独举行会谈。但至于派兵帮助亚美尼亚?抱歉,那是不可能的;那么在会后联合声明中谴责一下阿塞拜疆?抱歉,那也是不可能的。

但这些亚洲腹地的小国加入这个集安会,不就是冲着俄罗斯的安全保障而来的吗?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为何拒绝签字,相信所有人都能够理解。

普京为何拒绝帮助亚美尼亚?

那么普京到底为何拒绝帮助亚美尼亚?

晶晶认为,从表面上说,这一是因为俄国自己正深陷乌克兰泥潭,真的不想给自己再添麻烦事;二是因为阿塞拜疆与俄国关系也是相当亲密,俄罗斯根本舍不得攻击阿塞拜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若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普京这么选择,终究还是其对自己国家的自私心理在作怪:

根据集安会对自身的定义,这个集体安全组织本应是一个前苏联加盟国的“内部安全互助会”,这也正是除俄罗斯之外的各加盟国所理解的;

但在俄罗斯看来,集安会其实是用来确保自身对这些前苏联加盟国进行控制的工具。而在俄乌战争爆发后,普京更是希望把集安会打造成一个世界范围的“集体反美西方组织”,让集安会各成员国都成为自己一起反美西方的盟友。

总而言之,一切以俄罗斯自身利益为唯一指向。

晶晶觉得,从俄罗斯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普京会这么想,完全无可厚非。但问题就在于,从亚美尼亚等其它集安会成员国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他们又凭什么要为俄罗斯的利益如此鞍前马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在俄乌战争爆发不久之后,多个集安会成员国就对普京不同程度的表示了不满,同时均拒绝派出自家军队到乌克兰“维和”。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普京最正确的选择显然是给这些成员国足够的好处,拿出足够的诚意,换取他们对自己的服从。

但遗憾的是,随后爆发的纳卡冲突证明,普京自己主动把这最后一丝希望也给扑灭了。

于是晶晶才会看到,在这场集安会会议上,除了亚美尼亚直接不给普京面子,哈萨克总统托卡叶夫也非常直白的喊话普京,赶紧停止对乌克兰的战争。

这场本意是普京加强俄国与“盟友们”内部团结的会议,反倒变成了这些俄国“小弟”们集体反对普京的“破防时刻”。

晶晶对此只能感叹,带头大哥,还真不是那么好当的。

美专家力劝美国:不应该对中俄反应过度

美国的核心国家安全战略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大国竞争”,所以我们直接就能看到他对外政策的一些变化,比较明显就是美国把中国和俄国当成两大最主要竞争对手,进而产生一些过激的反华反俄外交安全政策。

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纠偏的论调,晶晶注意到,本月23号,欧亚集团全球宏观地缘政治高级分析师温尼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网站发表文章,力劝美国:不应该对中俄反应过度,她认为,中俄虽然强大,但并非无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晶晶读完,给大家梳理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咱们一起分析看看

首先,我赞同作者的一些数据,如今的美国,确实是在衰落。美国GDP占全球GDP的份额已经从2000年的约30%下降到2020年的略低于25%,在全球商品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从约12%下降到略高于8%。2020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份额降至25年来的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却在上升期,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美国的四分之三,去年的出口更是达到创纪录的3.36万亿美元。

至于俄国那边,就更明显了,美国对俄罗斯的忌惮更明显,这场还在进行中的俄乌战争足以说明一切。更为关键的是,拜登政府在早些时候就对中俄两国带来的“威胁”进行了非常清晰的判断:俄罗斯是“重大现实威胁”,而中国则是“未来最主要的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切叠加起来,似乎都证明,美国确实有足够的理由去担心中国。

但这是否意味着,美国高层采取眼下近乎全面对抗的方式去“回应”中俄,就是最优解呢?

作者认为是否定的。至于原因,她提了三点:

其一,俄罗斯或中国做出的决定很多,并非都对美国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有本质上的敌意。也就是说,中俄有自己的发展路径,不是专跟美国斗才存在的,他们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自己的目标去达成,美国现在是杯弓蛇影,把处处防着中俄没必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二,俄罗斯和中国都有各自的扩张路径,即使美国不掺合,中俄关系最终也很可能会紧张,出现摩擦。温尼认为,中俄的决策也不会百分之百的正确,中俄之间更是有自己的矛盾,美国对中俄施压过大,反而会减少中俄自身失误与内讧的可能,推动中俄两国不得不走在一起;

其三,美国若要应对气候变化和未来流行病等跨国挑战,就绝对绕不过中俄。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工业国,俄罗斯则在亚洲腹地拥有巨大影响力,失去这两者的配合,美国所谓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终将只是一场镜花水月

然后,作者得出结论,说中俄虽然强大,但并非铁板一块,美国没必要把整体战略都放在反俄和反华上,过于偏激只会影响自身的战略判断。

中俄强大,但并非无敌

那么作者怎么做决策建议的呢?

他认为,美国的确应该将“处理大国摩擦”当做自己外交政策的核心部分,但美国应该进行选择性竞争而不是普遍斗争。过于紧密地围绕对抗俄罗斯和中国展开的外交政策,除了在发展中国家收效甚微之外,更会引起美国盟友和伙伴的严重担忧,在当前局势下,这些盟友和伙伴中很少有人继续愿意充当“新冷战”的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我说下我的看法,我挺赞同温尼讲的,中俄实力强大,以及也并非铁板一块这种判断。自省、自知,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数据也证明,中俄确实没有达到无敌天下的地步,中俄双方也有利益纠葛,都值得我们优化和应对。

因此晶晶认为,面对美国这个世界霸主,过于骄傲自满,这与过度自卑都是一样危险;不卑不亢、谦虚谨慎,正是我们应对来自美国的挑战时最应该把握好的一个基本心性。

然后,非常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温尼观点的后半部分,美国不应过度反应,应该进行“有选择”的斗争,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战略眼光,这是一种非常清晰的自我认知。

美国高层有这种专家智囊,确实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我们不能指望我们的对手是一帮沉迷在幻想中的蠢货,中俄强大,但并非无敌,面对正在逐渐清醒过来的对手,未来的斗争之路,依旧崎岖而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