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大将晚年忆起自己和陈毅的过往时,总是满脸笑意地说:

“我对陈毅同志十分敬重,他是我的老领导,记得有一次,我们二人8年未见再度重逢后他带我到海安逛了逛。
那时大家生活上都比较紧张,但他还是热情得自掏腰包在路边小摊上请我吃了饭,可没几天我俩就……”

说到这,黄老也不由得停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对生死相依、亲密无间的老战友相见后却产生了严重分歧,生性耿直、脾气火爆的黄克诚甚至怒极拍桌称陈毅是乱指挥。

当年究竟发生了何事?面对下属的当场“顶牛”,陈毅老总又作何反应,事情最终结果如何?

形势突变

故事还得从国共达成统一战线,联合抗日说起,当时我党在陕北的部队被改编成八路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变成新四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蒋介石在江西、安徽布置了大量的兵力,形成包围之势,所以新四军当时处境比较艰难,面对这种局面,毛主席及党中央领导们决定不受国民党的限制,独立自主建立根据地。

于是任命刘少奇为中原局书记,他上任后就在鲁苏游击区建立了根据地,接着老蒋便顺势发难,两方冲突不断。

1940年9月国共爆发了黄桥战役,当时国民党主力韩德勤主力被歼,羞愤难当的老蒋派13个师兵力围堵新四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黄桥之战后双方形势是两极反转,新四军的力量大大加强,而国民党的韩德勤由于主力被歼,所以只能退守曹甸一带。

为了方便指挥,中央决定让刘少奇担任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政委,陈毅代理总指挥。

同时,黄克诚接到上级命令率领八路军第5纵队南下与陈毅所在的新四军会合,于是二人时隔8年后再次见面。

曹甸之争

话说国民党那头,韩德勤虽然战败但手里仍然有2万余人,且当时国民党内上下报复呼声很高,老蒋也暗地里策划第二次反共高潮,大战可谓是一触即发。

刘少奇、陈毅和黄克诚等人组织会议商讨时认为,如果想要彻底打通皖东、淮北之间的联系,那么我党华中力量便可壮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据守在曹甸的韩德勤就横在皖东,淮北之间,也就是说碍路的石子韩德勤必须去除掉。

于是陈毅等人便把攻打曹甸的想法向毛主席汇报了,哪知毛主席接到消息后却吓了一跳,因为当时党中央从抗战统一大局着想,周恩来总理、叶剑英正在重庆跟国民党谈判,谈判未果,我方人员还未安全回来,一旦开战万一被扣押了该怎么办?

再一个当时党中央考虑到如果彻底消灭韩德勤可能会激怒老蒋,不利于未来局面,留着韩德勤可以作为交涉的筹码。

考虑以上情况后,毛主席便对刘少奇,陈毅等人说先缓一缓,暂时不要进攻韩德勤。

哪知这时老蒋的13个师已经是越围越近了,再加上黄桥战役胜利后,新四军内大家气势都很高涨,参加会议的陈毅、黄克诚等人都同意打,颇有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感。

于是他们便再次向中央提出请求,迅速解决韩德勤残余人等,增援皖东。

综合大局前提下,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便决定可以开打但不能彻底消灭韩德勤,打通一条让皖东和苏北相通的路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到中央同意攻打的命令后,陈毅可谓是兴奋极了,正当大家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黄克诚却当场提出反对意见

陈毅猛然一愣,起初他以为自己听错了,要知道如果是换成别人在不熟悉的情况下提出反对意见,可能陈老总还不会有如此反应,但黄克诚可是屡次参加会议且同意攻打方案的,并且黄克诚还是他的老部下。

但一向直脾气,有啥说啥的黄克诚却丝毫不顾及,他道:

“我们打黄桥时,那属于新四军的自卫反击战,咱们占理,可是如果主动进攻曹甸,却是师出无名啊。更何况苏北本身地区复杂,尚无群众基础,土匪汉奸横行,从舆论上来说对我们不利,我们该如何让老百姓相信我们,后续又该如何建立根据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克诚

陈毅沉默了一阵后,却并没有打断黄克诚的话。

黄克诚扶了扶鼻梁上厚厚的眼镜继续说道:

“韩德勤在曹甸经营多年,根基很深,他早已构建了坚固的水网防御体系,易守难攻。再加上我军缺少火炮,部队里北方人居多,水性不好,贸然攻打很容易吃亏。”

其实黄克诚的分析并不无道理,只不过当时刘少奇和陈毅会后并没有采纳。

之后陈毅就将作战计划上报中央了。

11月29日曹甸战役打响了,虽然战前黄克诚一直坚持反对意见,可上了战场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带领第5纵队奋勇杀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毅为鼓舞士气也亲自上场指挥,战斗刚开始时很顺利,但打到曹甸韩德勤大本营时确实出现了黄克诚之前预估的情况。

黄克诚眼见效果不好,便找到陈毅说:

“这样猛打猛冲不行,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以我们目前的实力是不能跟敌人硬拼的,我们应该搞持久战。”

其实当时陈毅采取逐个包围再深入的策略,也刚取得一些进展,而黄克诚的建议也很有道理,毕竟在我方没有足够炮火的前提下,硬攻敌人坚守据点成功率并不高。

但持久战也很容易让敌人撑到有人支援,到时候就更麻烦了。或许是思索至此,本就心急如焚的陈毅一口否决了黄克诚的提议后说:

“当时提交作战计划的时候,你也看了,怎么中途又要改。”

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辩起来,火暴脾气的黄克诚更是怒极拍桌称乱指挥。

就在两人产生分歧之时,中央由于得到线报也给陈毅打来电话,称希望在10天内结束曹甸之战。

后来战局进入焦灼状态,曹甸一时之间也确难攻破,于是几日后我方便退出了战斗。

战后会议

当年12月中原局针对曹甸之战召开总结会议,会上黄克诚受到批评中原局的上级认为他战前消极,战中保守,于是便撤销了他八路军第5纵队司令员的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黄克诚感觉非常委屈,但党性极强的他并没有多说一个字,因为事后他也想明白了,作为下级应该服从上级命令,于是便保留个人意见,尊重组织安排。

而且这个处分其实放到当时来看,并不算严重,属于敲打性质,并且后来实际工作中陈老总以事务繁多为由,依然让黄克诚指挥第5纵队

由此或许我们可以看出陈毅老总虽为上级,但他并不是小鸡肚肠之人。

曾经有个叫谭余保的人误会陈毅,不但将陈毅五花大绑,还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事后误会解除后,陈毅还赞扬他警惕性高,如此看来陈毅对要误杀他的人都不在意,更何况只是战场上同事之间的不同意见纷争呢?

并且黄克诚实际职务没有发生变动,此举也不失为对他自尊心的保护,也是对战场老将的尊重。

曹甸之战中陈毅和黄克诚的分歧可以算是个开头,在那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二人的矛盾再次凸显。

保卫盐城

时间很快到了1941年7月,日军纠结各部队、旅团、伪军共5万多人兵分四路向“苏北小延安”盐城袭来,并且他们还出动了装甲汽艇百余艘,武器装备齐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知消息后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和代总指挥陈毅立刻召开会议商讨决策,首先盐城是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所在地,政治意义重大。

陈毅在会上更是提出“保卫盐城,保卫苏北根据地”的战斗口号,号召大家都要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敌人的大扫荡。

陈毅热血沸腾的讲话激起了参会人员的豪情壮志,大家都纷纷表示要浴血奋战,誓与盐城共存亡。

可就在气氛正浓时,此时一直沉默不语的黄克诚却站起身来,说道:

“我不同意。”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顿时鸦雀无声,陈老总的脸色略微紧绷了一下。如此算来这已经是黄克诚第二次反对他了。

陈老总清了一下嗓子后说:

“详细说说你的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就快人快语的黄克诚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我之前在八路军时经过了多次敌人的大扫荡。对于他们的作战方式有一定的经验,更有惨痛的教训,现在敌人的实力明显高于我们,如果正面跟他们硬碰硬肯定是不明智的。”

“我们应该保留现有实力,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的意见是,马上转移到安全地带,保留主力部队实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只要我们主力部队在,就可以在游击战中给予敌人打击,甚至是反击。”

其实黄克诚的意见也算是中肯的了。

但当时会议上不少人提出

“新四军才刚刚在苏北地区站稳脚跟,我们也已经算兵强马壮了,如果不战而逃岂不是让老百姓太失望了”

甚至有人直言黄克诚太教条,经验主义了,是畏战者。

于是出于种种因素下,刘少奇和陈毅并没有采纳黄克诚的意见。

战斗打响后果然如同黄克诚所料,尽管我方已经做好各方面防御工事,可敌人武器装备精良,明显是有备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见战况实在不好,为了避免战士们做无谓的牺牲,黄克诚心一横,便越级上报,给中央发了一封急电。

上面写着:

“保卫盐城要付出很大代价,现部队损失太大,斗胆向主席直言,要令主力尽快撤离,保存好部队实力。”

毛主席在延安收到黄克诚的电报后,略一思索便立即致电刘少奇和陈毅,话说两位领导当时深陷战局之中已是身心疲惫,换作普通人面对下属越级上报,肯定是怒火中烧。

但他们冷静下来后,也开始反思黄克诚的话,重新梳理战局形势后,也觉得硬打下去的话确实不行。

于是纵然不舍不甘,也还是决定从7月10日起,所有的机关,学校,军部逐步撤离。后来即便日军占领此处,也只不过是一座空城罢了。

老战友的情谊

事后我们再来看,不论是曹甸之战,还是保卫盐城,确实黄克诚的意见是更符合实际的,虽然他数次据理力争并未被采纳,但他仍然敢于直谏。

黄大将一生铁骨铮铮,他不怕丢官位,据理力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比如1942年时的新四军整风运动中,当时有人意图污蔑陈毅,即便自己在战场上的意见不被陈毅认可,但他仍然坚定地站出来力挺陈毅,直言对方不够光明磊落,陈毅是全军上下都信任的军长。

黄大将的这种气概堪称侠者之风,而陈毅晚年提起黄克诚数次为其仗义执言,也很是感谢。

其实陈老总也是个坦荡无私的真君子,他一生豁达大度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人坦诚宽厚,从不打击报复责怪他人。

陈老总之后也反思过自己在曹甸战役和盐城时状态,他在某次会议上还特意提起过这事,说当年这两战的确是自己太轻敌了,战前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的确是不适宜猛攻的。

只不过陈毅一直没有机会当面和黄克诚说开,直到1945年黄克诚主动率部出征东北时,途经山东与陈毅相见,当时政委罗荣桓也在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毅在送别黄克诚时,主动拉着他的手说道:

“当年我没有听取你的意见,主要责任在我,还批评了你不服从指挥,是我的错误。”

黄克诚自己也没想到时隔多年,老领导依然还记得这事,他也赶忙回道:

“战场瞬息万变,有不同的意见看法是很正常的,军长你不必过于自责。”

最后

如今我们后人回顾当年那段历史,确实战争年代时上下级有争论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正因为大家能各抒己见,才能形成正确的,民主的决策。

两位首长,一个敢于直言,不虚伪客套,一个又能实事求是,自我反思,坦荡无畏,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