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天国为什么失败,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为内讧,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削弱了实力。这些都没说到根子上,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经济搞得一塌糊涂。

历史上白手起家造反成功的只有两人,刘邦和朱元璋,他们都非常注重安抚百姓和经济建设,尤其是经营好自己的根据地。

刘邦有句话:“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及萧何。”你看,萧何就是专门搞经济建设的。刘邦把富饶的关中经营的很好,就是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本钱。

朱元璋听取朱升的建议,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坚定不移经营好根据地,等待有利时机,一举夺得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再来看看太平天国怎么干的?

太平天国占领了南京,还占据了江浙,安徽,江西等省的大片地区,这些地方是当时天下最富庶的地方。可以说,天平天国比朱元璋开局还好,为什么到最后会弹尽粮绝,惨淡收场呢?

我曾经写过一篇《太平天国成也圣库亡也圣库》。“圣库”制度,在早期确实起到凝聚人心,迅速壮大的队伍的作用。但是,在有了根据地以后,还不改变的话,就成了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源。

在攻占南京之前,因为物质还不充裕,又长期流动作战,太平天国内部还能做到同甘共苦,分配还比较公平。一旦稍微稳定,太平天国的王爷们就开始大兴土木,修建王府,及时行乐。奢侈腐化的物资从哪里来,就是从圣库中随便拿。普通士兵还是按级别领取生活所需,高层极尽奢靡,内部还能团结吗?

李秀成一边忙着打仗,一边还不忘大兴土木修建豪华气派的忠王府。我觉得,忠王府除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外,还应该加块牌子: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除了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以外,圣库制度还彻底搞坏了太平天国的经济。

既然一切收益归圣库,再按官职的大小进行分配,那么,市场经济就可以完全不要了。

太平天国就是这么干的。

英国军官吴士礼在《太平天国天京观察记》中说:“城内各种店铺都不准开设,天京城内无商店。”城市里完全没有商店,手工作坊,以及旅馆等服务业,那么原先的商人,手工业着哪里去了?全部被编入相应的“馆”,成了“国营厂”的职工,生产的产品也不用买卖,直接交到圣库。他们的生活所需物资,则从圣库领取。这样的做法,谁还有生产的积极性?

还有更过火的行为。太平天国在夺取城市之后,“以城居兵,以乡居民”。他们把城市里的居民迁到城外,让军队和身强力壮可以参军的男子居住在城内。这不但破坏经济,在军事上也是一种龟缩防守的保守策略。

我们再来说说太平天国的经济来源。以下文字根据中国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宓汝成先生的《太平天国的财政收入及其得失》一文综合。

在和清军作战中缴获物资,是太平天国的一个经济来源。但是,随着规模扩大,缴获所得完全不能满足需要。怎么办?每攻下一城,即“遍索官幕、绅商、富户,⋯ ⋯择肥而食”。太平军攻下岳阳在搜索富户中,单从汪某 一 家即得 存谷八千石地窖内掘出银四千两。接着,太平军“令户有珍珠金玉者,悉出以佐军”,“三、五成群,见高门大楼,闯然而入”。

这种直接抢夺,和李自成等完全没有区别。

除了打劫富人,太平军对平民也没放过,主要的手段就是收“保护费”。

一般的城市居民,在贡献“一盘米,压一百钱、千钱”,收后即发给一张贡单,予以保护;若有敢于违抗不贡者, 一经搜出所埋藏的金银,阖门斩首”。而农村居民,则以村为单位,集体收保护费。一般来说,富户收金银,普通农民贡献鸡鸭鱼肉。

后期的太平天国,也开始像清朝一样,收取田赋和关卡税。但随着作战不利,根据地缩减,征收的赋税比清朝还重。

如此涸泽而渔,安能不失败?

太平天国对地方的治理,完全违背了经济规律。不但经济发展不起来,还把士绅阶层给彻底得罪了,就连普通老百姓也心生畏惧,出现了“跑长毛”这个词。

于此相反,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方式温和的多,曾国藩非常善于劝捐,找达官贵人说好话,并晓以利害,获得了不少资助。士绅们心里想,与其被太平天国抢个精光,还不如捐点给曾国藩,打败了太平军就安全了。

太平天国,一场农民主导的运动,历经十余年,席卷大半个中国,其成功与失败,常常令后人感慨唏嘘。

敬请关注,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