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边境爆发了战争,本来是不甚严重的边境冲突问题。

在英国和美国的挑唆下,印度开始对我军展开更加大规模的战争,情况愈演愈烈,极有可能升级为大规模的战争。

由于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及时阻止了战事的扩大,正当我军占据优势之际,却突然后撤40里。

战胜后不进反退,这就十分奇怪了——自古以来在战争中都是讲兵贵神速、乘胜追击的。

我军在艰苦的条件下战胜印军却突然后撤,令人迷惑不解,众人一直都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直至30年后,副司令李春重走加勒万,才终于道出了谜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芝军区副司令重走加勒万

20世纪60年代,成立十余年的新中国正处于恢复经济发展的阶段,对于中印边界的争端问题,我国一直力求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

但是印度却没有接受这一提议,反而一意孤行地备战,1962年10月,印度不顾一切地对中国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当即展开自卫反击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战争并没有持续很久,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国占据了全面优势,但却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在12月1日选择了主动后撤,做出了单方面宣布停火的决定。

对于中国部队主动撤军的这一作为,世界目瞪口呆,众人纷纷疑惑不解,不明白中国的军队为什么没有因此而扩大战争优势。

直至三十多年后,当时担任林芝军区的副司令李春,再次来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才说出了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副司令在回忆中说到:“在反击战开始后,我们的部队势不可当,一路下推,一个连的兵力就能击败上千名印军,但是印军始终疑惑不解的是,在当时没有公路的情况下,我军的补给是从何而来的?”

在李副司令讲述中,可以得知当时边防部队的生活十分艰苦。

由于没有公路,供给成为了当时的重要问题。

由于西藏的农业条件很差,当地人的粮食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中央命令驻藏的部队不能在当地购买粮食,所以粮食都是从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内地运输过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顾我军在对印作战中优劣势

这场用时一个多月的战斗,获得胜利之快,是印军想不到的,更令世界上众多国家都感到难以置信,那为何我军能够如此神速地获得中印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呢?这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士气正盛,大家都知道,60年代的新中国,有很多军队都是从解放战争或抗美援朝战争中经历过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战争的洗礼和战场的磨炼,这使得我军部队在士气上相对于印军要更胜一筹。

在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指导下,意识动员的鼓励下,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是十分强大的。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中国军队能称为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娃娃兵战胜胡子兵”

在当时我军的士兵被印军称为“娃娃兵”,而印军都长着大胡子,便自称为胡子兵,可以看出印军对我国一直处于挑衅的态度,十分嚣张。

但是就是这样一支“娃娃兵”的队伍却战胜了“胡子兵”。

据林芝军分区的政委阎士贵在战后回忆中描述:“中印自卫反击战打得很顺利,在当时西山口的争夺中,印军本以为我们至少要攻击半年的时间,却不想我军只用了一个早上的时间就成功夺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与我军在当时的作战方针密不可分,我军在作战中主要采取穿插为主的进攻战略。

首先攻击印军的后方,只要后方动摇了,处于前方的部队也就支撑不了不多时间了。

就是这样,我军成功击退了这些“胡子兵”。

中印自卫反击战是在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喀喇昆仑山上和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地区进行的。

战斗环境的艰难可想而知,不仅地形险峻,人烟稀少,还存在着交通不便利的因素,这也是毛主席考虑撤军的综合因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气候难以适应,后勤难以供给

战斗是在十月份开展的,如果持续下去到了冬季,很可能会面临大雪的风险。

上文提到过,驻藏部队的补给都是通过内地运输而来,本来距离就长达上千公里,如果到了雪季,那么本来就不多的公路很可能因此面临关闭的情况,那么驻藏部队的物资补给就更加困难,这是其一。

其二面临的困难就是油耗,由于距离本来就长,再加上有些地区的路况不好,经常需要绕路才能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如果运到西藏两车油,那么在路上就要消耗掉一车油。

长此以往,不仅补给效率不能提高,对于我国刚刚恢复的经济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西藏的高原气候对于内地人来说是很难在短时间适应的,而驻藏部队在抵达西藏后没有充足的时间来适应高原反应。

缺乏长期训练适应高原作战的环境,在我军进行自卫战时尤为困难。

甚至由于高原反应,我军都会出现人员的伤亡,这对于我军来说是十分不利的,这也注定了这场战斗不能持续作战,只能速战速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两个阶段的中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共计全歼了印军3个旅。

不仅基本歼灭了3个旅,还歼灭了其余4个旅的各一部,俘获了印军的第7旅旅长以及下辖3968人,击毙了印军第62旅旅长以及4885人。

共计缴获印军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37辆以及火炮380门,缴获枪支6547支,电台报话机520部。

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我军依然能够获得如此战绩,足以证明中国政府对于入侵之敌打击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分析印军在战争中的优劣势

相比于我军作战条件的艰苦来说,印军的条件是十分优越的:

在喜马拉雅山下是广阔的南亚大平原,此地土壤肥沃、气候宜人,而且交通十分通畅,印军在后勤补给上可以直接把供给的物资直接运输到山脉下。

相对于我军漫长的补给线和落后的补给能力来说,印军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长此以往的作战,局势对于我军来说会更加不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副司令在战后回忆说:“当时战争突然爆发,现在想想都有些后怕,我们在那样的劣势之下居然还敢打,而且还是全线开打,毫不畏惧,这种气势是无人能比的。”

在与我军的交战中,印军不仅占据了天时地利,还得到了许多外援,这也是印军能够敢于态度强硬与我军交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最终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队获得了胜利,这对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来说是一件十分难以接受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看到印军与中国交战后,想趁此机会消耗中国军队的实力,坐收渔翁之利,所以美国对于印度给予了很多支援,除了美国,英国也给印度提供了不少的支援。

支援主要体现在飞机上,这使得印度得以在空中实力方面超过了中国。

在边境线上,印军飞机支援的速度很快,在印军侵入我国领土修建据点后,补给一时跟不上,就派飞机进行物资的空投。

而相比于印军的飞机支援情况来说,我军并没有派空军到前线进行支援。

主要就是因为青藏高原地形险峻,地势复杂,十分危险。

我军的空军实力在当时来说并不强大,所以不能冒险,否则极有可能得不偿失,况且我军在地面作战已经取得了巨大优势,并不急需空军前往支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总理尼赫鲁的错误判断

印度自从1947年获得独立以来,首任总理尼赫鲁便野心勃勃,甚至有一个“印度洋内湖”之梦,就是想要把中国、中南半岛乃至中东,都并入印度,把印度洋变成印度的内湖——从这个想法中不难看出尼赫鲁狂妄的野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到了1962年之后,印度进一步加快了入侵中国领土的脚步,在这一问题上,本来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的毛主席也提出了新的思想方针:“绝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

毛主席是十分不希望再次发生战争的,因为战争带来的没有好处,只能使人民百姓再次受苦,这个方针提出的实质,依然是立足在以和平的方式来处理领土争端问题的,但是印度方面面对中国做出的让步却不以为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方面认为中国的退让是为了避免发生交战,认为中国军队不敢与他们直接正面开战,所以更加肆意妄为,不仅得寸进尺,而且还步步紧逼,最终爆发了这场中印边界的战争。

到了双方交战的后期,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印军已经没有获胜的可能了。

但是尼赫鲁由于担心国内政治舆论的影响,本来是一个边界划分的问题,却被有意宣传成为了中国与印度大国之间的抗争。

此时的尼赫鲁骑虎难下,打还打不赢,撤兵也撤不了,迫于舆论的压力,尼赫鲁只能继续顽抗挣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事实力的落后

虽然有英美两国的支援,但是印军的军事实力的落后是不可否认的。

枪支弹药还是在二战时期所遗留下来的,虽然配备坦克,但由于缺乏零件也变成了一个不会动的“铁王八”。

甚至连印度的飞机,都因为零件不全的缘故,都只能停留在地面上。

而在印军部队的训练方面也是相对落后的。

印度军队由于国家地形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只适合在平原上作战的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20世纪50年代,印度的陆军司令曾向尼赫鲁提出了建立一些山地师的建议,以备应对山地作战。

但是尼赫鲁却以经费负担过重为由给拒绝了,就这样,印军只有一小部分的军官能够接受山地战的训练,大多数士兵都是没有经验的。

尼赫鲁固执己见,不承认是自己的错误,甚至在1962年解释说印军战斗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寡不敌众。

还说是由于中国军队适应交战环境和气候,提前做足了准备,而印军连在雪地中作战的靴子都没有配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番言论不用解释,相信大家心中自有定论,正是由于尼赫鲁偏激的思想,也注定了印军失败的结局。

在我军部队主动撤军后,不仅将在战斗中缴获的物资弹药主动交还给了印度,将在战斗中俘虏的战俘也一并交给了印度方面,这些举动无一不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以和平方式解决领土争端问题的诚意。对

此中国政府这一行为,蒙古部长会议主席泽登巴尔在一次访华时,同周恩来总理说:“中国政府对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很大主动,这是明智的步骤。中国关于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中印冲突的建议,我们认为是合情合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中印边境问题的处理上,中国采取的每一个善意的行动至今都没能得到印度政府的积极响应,反而遭到了印度政府的歪曲事实和污蔑,称中国的自卫反击战是一场侵略战争。

面对印度方面的说法,中国政府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毕竟中印边界的问题总是要和平解决的,而中国政府希望印度政府能够改变以往的敌视态度,和平解决是中国政府始终的追求。

中国在中印自卫反击战中主动撤军的这一行为,不仅使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获得了主动,重新树立起了国际威望,对于其他蠢蠢欲动的国家来说也是一种警示。

向这些国家证明了我国的军事实力,中国只是向往和平,想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是绝不畏战,对来犯之敌将予以最严厉的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在国际方面取得了一定优势,在国内方面对于稳定西南边疆地区,对于企图分裂祖国的反动分子也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可以说毛主席的这一决定是十分英明的,不仅稳定了新中国恢复经济发展的局面,还能对企图来犯之敌起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1962年中印之战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运筹与应对——张岚岚 魏代强

2.毛泽东说1962年中印之战是“政治军事仗”——瞿定国

3.外交部档案公开中印战争:战争胜利后为何主动撤军——战略网

4.中方在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宣布单方面撤军的原因探究——郑华 程雅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