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对八个军区的司令员实行对调。

如此大规模的调动,在中国解放军历史上是首次。

这件事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舆论风波,甚至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很多猜测。

宣布对调命令前,王洪文拿着名册点名,没想到许世友一声不吭,不仅不答到,还当场摔了茶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大军区对调会闹矛盾

1973年,当时全国有11大军区。

这些大军区司令员中,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任职最久,长达18年;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也任职了16年之久;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任职14年。

11个军区中,只有成都、昆明、新疆军区的司令员任职时间较短。

于是,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对八个军区的司令员实行对调。

对于八大军区对调司令员一事,毛泽东是这样考虑的: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不行呢。搞久了,油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确实如此,有的大军区司令员在一个地方一待就是一二十年。

毛泽东认为,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得太久了,搞得关系盘根错节,态度也容易消极,对工作不利。

宣布调令之前,王洪文早就败光了自己的“路人缘”。

12月1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一次政治局会议。

会议上,毛泽东提议将全国各大军区的司令员互相对调。

王洪文听完心中窃喜,表面装作若无其事,连连点头表示认可这个决定,实际上,他对军区对调的赞成,完全是出于“利己”角度考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洪文,因造反而“名声大震”,甚至形成了规模,上海民兵指挥部就是这样来的。

这支队伍成规模、成建制,企图取代上海司令部和地方人民武装部。

许世友就是王洪文的“绊脚石”。

当时,上海在南京军区的管辖内,南京军区的司令员许世友自然可以对王洪文的“阴谋诡计”进行管制。

不仅许世友因王洪文事事掣肘,北京军区的司令员李德生也是王洪文的“眼中钉”。

王洪文曾因民兵指挥部的事与李德生有所争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王洪文的意见,李德生耐心解答,可造反派出身的王洪文习惯了胡搅蛮缠、上纲上线,甚至扣“大帽子”。

李德生看他如此态度,也没有给王洪文留面子,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从此王洪文就开始“记仇”了。

对于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王洪文是双手赞成的。

他恨不得越乱越好,自己可以趁乱“打劫”,在乱中找到造反的机会。

12月22日,各大军区司令员、军兵种主要领导再次集中,毛泽东正式宣布对调命令。

正式开会前,还有一个仪式:点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名”制度在军队历史悠久,甚至明确记录在《内务条令》中。

军队的“点名”不只是清点人数,而是一种严肃的仪式,一般“点名”的人都是最高首长,被

“点名”的是部属,点名后,最高首长要总结工作、部署任务。

王洪文哪知道这么多呢?

他1951年入伍,在部队当了几年兵以后,转业到了上海棉花厂当保安,可以说对军队的“点名”文化一点都不了解,更没参加过革命战争,不知道军队高层的“点名潜规则”。

毛泽东在场,哪里轮得上王洪文点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了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拿着鸡毛当令箭,竟然拿起花名册,开始点兵点将了。

在座的可都是抗战中浴血拼杀的将军!怎会受得了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指手画脚?

正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王洪文没有注意到,在场将军们面色铁青,自顾自地开始点名:

“许世友!”

没有人答应,王洪文向会场望去,许世友沉着脸一言不发。

缺乏政治头脑的王洪文还在纳闷,在上海时二人也算比较熟,还在一起喝过酒,今天怎么一点面子都不给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洪文清了清嗓子,提高声调,又叫了一次:“许世友!”

只听见“啪”的一声,许世友把茶杯摔到了茶几上。

许世友此时都顾不得“表情管理”了,只见他眼神轻蔑地看着王洪文,露出鄙夷的表情。

他心想:“一个靠造反起家的花花公子,也敢喊老子的名字?”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静得掉下一根针都能听得见,气氛十分紧张。

王洪文只好尴尬地看了一眼主席的方向,只见毛泽东有些恼火,阴沉着脸,一言不发。

如此场面,周恩来不得不出面“控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麻利地接过了花名册,头也不抬地开始点名:

“李德生!陈锡联!许世友!……”

将军们一个个响亮地回答着:“到!”

名点迅速地结束了,周恩来即刻宣布:“现在请毛主席宣布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命令!”

毛泽东宣布完了对调命令,并要求命令下达后10天内完成对调工作交接,如需带工作人员调动,仅限10人以内。

八大军区司令员没有一个人有异议,大家立即以最快的速度上任,对调工作完成得干净利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调事件的台前幕后

八大军区司令员的对调工作,有力地保障了党中央对军队的绝对统一领导,对当时的政治局面起到了稳定左右,也为以后干部交流制度化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事实上,毛泽东下此决定之前,交流参考过多方的建议。

与汪东兴谈话时,毛泽东曾说过:“我们军队里也不那么纯,也是有派系的,不知道你们信不信?”

有一次,针对各大军区司令员很久未调动的情况展开汇报时,毛泽东就问过邓小平的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小平稍作沉思,把自己面前的茶杯和主席的茶杯对换了位置。

毛泽东笑而不语,二人的意见不谋而合。

同意此观点的还有叶剑英。

1973年,80岁的毛泽东身体每况愈下。

叶剑英受命于危难之中,他发现在林彪主持军队工作的12年中,军中建设破坏得十分严重,他清醒地认识到,是时候要整顿军队了。

为了肃清部队中的毒瘤分子,叶剑英与军委办多次派工作组下到各大军区了解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剑英认为,军队必须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军队的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可靠的人手里。

除了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素质水平,也要进行组织调整。

对调前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就挑明了立场:

“这个军事问题(全国各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我先问过了总理和叶剑英,他们都是赞成的。”

一旁的周恩来点点头,表示支持主席的决定。

除此之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对调决定也是“被逼无奈”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十年代开始,中国与苏联经常因为边境领土问题而产生纠纷,即使双方曾多次谈判,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

谈判破裂后,苏联领导人下令把军队开进蒙古人民共和国。

赫鲁晓夫下台时,苏联在其本土的亚洲部分和蒙古共驻扎70多万兵力,把军事矛头直接对准中国,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同志,都感到了巨大的军事压力。

战争一触即发,但对于何时爆发,以什么形式爆发,战区主要在哪里,人们很难准确预测。

因此,作为大军区主要领导,不能只盯着脚下的一亩三分地,应该熟悉全国多个战区的情况,时刻准备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雷厉风行的许世友

许世友,河南省新县人,1927年入党并参加黄麻起义,参加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多职。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出任南京军区司令员。

就算再反感王洪文,毕竟当着毛主席的面,周总理也在场,许世友不该“失态”摔茶杯示威。

他的脾气火爆是众所周知的,只要脾气上来了,不管是下属还是领导,他统统不给面子。

许世友是挨着枪子儿、流着鲜血从战火中走出来的老军人,他对革命事业有着特殊的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脑袋挂在裤腰带上半辈子,许世友不仅没有半点怨言,还认为部队是个锻炼、培养人才的地方,“狠心”地把自己7个孩子全送去参军了。

有一次,当空军的三女儿因新婚燕尔度蜜月,没有参加边境作战。

得知此事后,许世友不但没有帮女儿“走后门”,而是大发雷霆,一个电话打到了空军那里:

“马上查找她的下落,限她3天内归队,不然开除军籍!”

挂了电话的许世友难以平复心中的愤怒,在办公室破口大骂:“都要打仗了!还他妈度蜜月去了!简直要造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说许世友脾气暴躁,可发这么大的火却是第一次。

许世友的火爆脾气是出了名的,可以说在军中数一数二,曾扬言要枪毙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许建军,许世友的二儿子,因在军中出生,许世友感叹:“解放军是扳不倒的,这孩子就叫建军吧!”

在一次会议上,许世友得知参军的儿子触犯了党纪国法,已经被逮捕归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般的父亲或许会为儿子辩解两句,可许将军暴跳如雷,当着所有人的面怒吼道:

“枪毙!一定要枪毙!”

在场的人员都吓得不敢出声,后来有一位目击者说:“那表情和神态不像是说说而已!给人感觉如果他儿子在场,他肯定会拔枪真干!”

如此看来,许世友在会上对王洪文“摔杯子”是常规操作,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终前受到中央特批

1985年,罹患肝癌的许世友,病情越发严重了。

常年行军打仗,许世友把酒精当作自己的“提神醒脑”的咖啡喝,这个不好的习惯伴随了他大半辈子。

也许正是因为爱喝酒,晚年的许世友患上了肝病,并恶化成了癌症。

9月30日,许世友多次昏迷,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医院还曾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临终前,许世友还有两个心愿,一是喝酒,二是土葬。

原来,早在一次中央全体会议上,就向广大干部提倡用火葬代替土葬,为了减少耕地面积的使用和木材使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对于中国几千年“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来说,无疑是一种文化冲击。

作为一名党员,许世友深知自己应该起好带头作用,只因他早年答应了母亲,死后要葬在母亲的坟旁,为母亲守坟尽孝。

许世友是个大孝子,生前曾对儿子说过:“自古忠孝难两全,我参加革命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在你奶奶身边侍候尽孝,我欠她老人家的太多太多,你们以后一定要替我多照顾奶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世友对母亲的愧疚太深,还曾让前途大好的儿子从海军部队辞职回到农村,只为有人能照顾他的老母亲。

10月22日,开国上将许世友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南京军区总医院逝世。

鉴于许世友为革命事业做出的丰功伟绩,中央特批了许世友的请求,在他逝世后安排了土葬。

此决定一出,竟然全票通过,无人反对,可能作为并肩战斗、出生入死的战友,大家早已明白这是许世友最后的心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1月,许世友三女儿许华山回忆、编写的《父亲》一书出版。

这本书的最后,许华山用朱可夫元帅回忆录中的一段话做了结尾。

父亲许世友生前非常喜欢这段话,还用铅笔抄写在纸上。

“人民需要我,而我永远有负于人民。如果考虑到人生的意义,这是最主要的。”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对调八大军区司令员
  2. “九一三”事件前后的许世友_李文卿
  3. 我的父亲许世友_他的精明,别人不容易看透_宋春丹
  4. 王洪文的升沉_李逊
  5. 上将许世友的家风_张世贵
  6. 猛将传奇:和尚将军许世友_凤凰网
  7. 许世友同志生平_人民网
  8. 许世友上将_党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