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王静以身为范谱写孝老赞歌

细微处见真情,平凡中见伟大。在家庭,她肩挑孝悌重担,让亲情返璞归真;在单位,她勇担时代责任,让青春绽放异彩……她以拳拳之心、眷眷之情,无微不至照顾父母、侍奉公婆,用最真挚朴素的道德情感,表达至真至纯的孝女情怀,也用行动践行了孝老敬老的美德。她,就是滁州市技术监督检测中心工程师王静,“80后”的她先后荣获滁州市市场监管系统优秀党员、滁州市“青年文明号先进工作者”、滁州市“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第八届滁州市道德模范。

“百善孝为先”,对于王静来说,这是从小父母就教育并深植于心的信念与道理。

2010年,父亲突发脑梗,瘫痪在床,看到一生要强的父亲情绪日渐消沉,刚结婚不久的王静急在眼里、痛在心里。为了让父亲的病情向好,她与丈夫商定,多去父母家帮忙做家务,多与父亲拉家常,多鼓励父亲康复训练。

一年的悉心照顾,父亲可以慢慢行走并能做些简单家务。终于卸下了心里负担的小两口,随着新成员来到小家庭,三口之家其乐融融。

日子向好,命运却起了捉弄之心。2017年初,当小女儿出生未满周岁,全家人都还沉浸在喜悦中时,王静的母亲和公公先后被查出身患癌症。面对尚小的孩子、至亲的患病、繁杂的工作……晴天霹雳一般消息,让都是独生子的夫妻俩一时间手足无措。

“那时候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整夜整夜的睡不着,但幸好我们都挺过来了。”回忆当时的困境,王静说,短暂的慌张后,她与丈夫决心要啃下生活送给他们的这块“硬骨头”,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明白“敬孝”等不得。

抹去眼泪,王静坚持工作之余自学医学知识,去寻找一丝希望,并通过网络就医平台联系各地专家,为长辈们的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有时实在扛不住了,就躲起来哭几声。”就这样,家、医院、单位三地奔波,在全家人彼此扶持、不离不弃努力下,母亲和公公的病情得到初步缓解。2018年春节,王静首次掌勺年夜饭,全家人一起过了一个温馨的团圆年。

疾病总是无情的,2018年5月,公公病情再次恶化,母亲也接受了第二次开腹手术。王静每天变着花样做公公爱吃的饭菜,无微不至地照顾公公。可是2019年8月底,公公还是因病治疗无效离世。2019年底,母亲的病情也再度加重。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她连续4次赶夜班火车赴杭州和北京求医,用诚心感动了医生,在杭州医生为母亲做了第四次开腹手术。可到2021年7月底,母亲最终还是离开了王静。

母亲离世后,王静特意换了一套带有电梯且大些的房子,让腿脚不好的婆婆和行动不便的父亲与他们同住,安享晚年。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传家风。父母的谆谆教诲,培养了王静肯吃苦、懂感恩、爱奉献的良好品格,而在她的言传身教之下,两个孩子也耳濡目染,努力学习立志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儿子先后荣获滁州市青少年编程大赛一等奖,被评为“滁州市红领巾三星章”“全校十佳小雷锋”“三好学生”等称号,刚上一年级的小女儿,也在区级故事比赛中斩获二等奖和“五好学生”称号。

无奋斗,不青春。在王静的信念中,青春就要有青年人的担当。自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单位出了名的“拼命三娘”。学中干、干中学,她在拥有计算机本科学历同时又自学取得电子信息本科学历,在单位筹建国家电子元器件质检中心时,主动报名参加科研团队,积极申请加入滁州首家“四送一服一站式”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先后参与完成了国家火炬计划、省、市各类科技项目,参与解决中小企业在人员素质提升、标准制修订和检验检测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难题163个,建立企业服务档案57份,为滁州成功创建首家“国字号”质检中心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王静还牵头发起滁州检验检测“小检课堂”志愿服务项目,积极开展消费品质量安全科普,探索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项目活动,获得滁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