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无疑是猛人,他率领失败的秋收起义部队,居然从濒临绝境中起死回生,通过“三湾改编”,把星星之火点成了燎原之势,凭着一支不足800人的队伍在井冈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朱德在经历了三河坝战役之后,率领部队从敌人重兵绞杀中奇迹般地活了下来,通过“赣南三整”,把一支不足800人的队伍淬炼成了革命精英,这才有了1928年朱毛在井冈山的会师。

朱德和毛泽东一样,都能让濒临绝境的部队起死回生,创造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德的确是能和毛泽东比肩的猛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昌起义前的朱德

1927年9月5日,南昌起义部队开进长汀,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委召开会议对部队南下夺取东江的计划再次进行详细讨论,周恩来和叶挺主张以主力军由三河坝经松口夺取梅县,再经兴宁、五华取惠州,以最多两个团的小部分军力开往潮汕。

周恩来和叶挺都认为,潮汕空虚,可以不战而得,如果主力先取潮汕再回攻惠州,过于迂回缓慢,容易遭到敌人攻击。但还有一种意见则主张以主力取潮汕,留一部分兵力于三河坝监视梅县之敌,再经揭阳出兴宁、五华取惠州。这个意见由于得到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的支持,且多数人希望尽快拿下潮汕后,部队可以得到休息,还能在沿海口岸获得国际的援助。

所以,前委最终采纳了第二种意见,这就是“三河坝分兵”的由来。于是,本来负责打前站的朱德这时候又奉命率领第11军第25师和第9军教育团共约4000人留守三河坝,以防敌军从梅县抄袭主力部队进军潮汕的后路。

从10月2日下午开始,朱德率领这4000人在三河坝顽强地坚守了3天3夜,阻击了数倍于己的敌人,基本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进军潮汕的任务。但战斗惨烈,部队人数减半,只留下约2000人,为了保存实力,朱德等人于6日清晨率部队撤出三河坝,当晚兼程追赶主力部队。

当晚朱德等人抵达饶平以北的茂芝,第二天清晨,遇见了第20军教导团参谋长周邦采带领从潮安退下来的起义军官兵200多人,后来赫赫有名的粟裕也在这里面。这才得知主力部队已经在潮汕遭遇失败。

这个消息对大家的打击相当大,就像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部队很多人心情沉重、思想混乱,包括一些指挥员也不知所措。当时,敌军约40000人云集于三河坝地区,正想要消灭这支部队。

这支部队本来就是从各方面会合起来的,这时突然得知主力部队都遭遇了失败,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陷入了极大的混乱,成了一支孤军,又同前敌委员会失去联系,当时,这支部队是解散还是继续革命,何去何从,一切都只能由朱德来拿主意,由他作出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河坝血战(油画)

这支部队其实大部分都不是朱德的部下,领导起来其实是有不小困难的。在部队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朱德和几个主要领导干部研究后,形成4点意见:一是要尽快和上级党取得联系,二是把湘粤赣边界地区作为部队的立足点,三是要带着部队沿着边界避开敌人穿插行进,四是要发挥党团员和干部的带头作用以稳定军心。

朱德最后拍板决定,否决少数人想要解散队伍的提议,部队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朱德带领大家正确地分析了敌我情况,作出了正确的决策,为这支陷入困境和混乱的队伍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就是猛人,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向赣南进军的过程中,朱德和陈毅等人先后对部队进行了3次整顿——天心圩整顿、大余整编、上堡整训,这就是“赣南三整”,通过“赣南三整”,巩固了部队,保存了革命火种,其意义之重大相当于毛泽东在永新三湾进行的“三湾改编”。

部队于10月15日抵达福建武平时,还有2500余人,但很快就遭到钱大钧1个师的紧紧尾追,经过一番激战,第二天,部队只剩下了1500多人。部队抵达闽赣边界的石经岭附近的隘口时,朱德亲自领兵攀悬崖而上,奇袭了敌人侧后,成功抢占隘口,带领部队进入了赣南山区。

粟裕亲眼目睹了此战,他对朱德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他后来回忆,经过此战,他才发觉,朱德不仅是一位宽宏大度、慈祥和蔼的长者,更是一位英勇善战、身先士卒的勇将。下旬,部队抵达江西安远天心圩。

这时,部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经常受到地主武装和土匪的袭击,只能在山谷小道行军、在山林里宿营;还没能同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官兵饥寒交迫、疾病流行,得不到供应和治疗;部队思想混乱,连师长、团长都走了,很多营、连长也离开了。部队随时都有瓦解的可能,南昌起义留下的这点革命火种,随时可能会熄灭。

在这个危急时刻,朱德在天心圩进行了初步整顿,召开大会,他明确提出,愿意革命的跟他走,不愿革命的可以回家。他还向大家说明了革命形势和任务,指出最后的胜利一定是我们的,我们一定要有必胜的信念和信心。陈毅后来对朱德这次讲话作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朱德在讲话中讲明了两条政治纲领:一是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二是革命必须自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昌起义时期的周士第

朱德的话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大家在黑暗和绝望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在困难中认清了方向,坚定了信心。陈毅说,如果当时没有朱德总司令的领导,这支部队肯定是会垮掉的。这就是朱总司令的伟大之处,这就是猛人,在危急时刻让部队起死回生。

不管行军还是打仗,朱德一直都和士兵一起,穿一样的灰色土布军装,吃一样的大锅饭。他有马不骑,和士兵一样肩上扛着步枪、背着背包,有时候还搀扶伤员、病号。经常和干部战士谈革命前途、革命方法,士兵都非常听他的话,他得到了大家衷心的爱戴。

陈毅说,朱德到了这时才真正成为这支部队的领袖。南昌起义的时候,朱德在部队中的地位并不显眼,也没有人听他的话,大家只不过是把他当一个老同志来尊重而已。通过天心圩整顿,朱德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扭转了部队思想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把部队带出了绝境,博得了部队上下对他的巨大信任和衷心爱戴。

10月底,部队抵达江西大余。朱德等人利用国民党新军阀爆发混战的时机,对部队进行了一次整顿和整编。首先是整顿党团组织、成立党支部。虽然没能像毛泽东那样把支部建在连上,但也把一部分党团员分配到各个连队,加强了党在基层的工作。选派了一些优秀党员到基层担任指导员,加强了党对部队的全面领导。

还对部队进行整编,取消了“军、师、团”建制,把部队改编为一个纵队,下辖7个步兵连和1个迫击炮连、1个重机关枪连。部队采用“国民革命军第5纵队”的番号,司令是朱德,对外化名为王楷,指导员是陈毅,参谋长是王尔琢。部队此时只有不足800人,但质量明显提高了。

11月初,部队抵达湘粤赣三省交界的江西崇义上堡,朱德利用湘粤军阀混战之机对部队进行了一次整训,这就是上堡整训。整训首先是整顿了纪律,规定募款和缴获的物资要全部归公。规定部队不仅要行军、打仗,还要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打土豪、分财物。

其次就是进行了军事训练。朱德利用和驻守上堡一带的国民党第27师师长杨如轩是同学的关系,在上犹进行练兵。每天上小课,每隔一两天上一次大课,主要就是学习游击战,朱德引导部队由打正规战向游击战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赣南三整

朱德领导“赣南三整”时间虽然只有20天左右,但对部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人民军队的建军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果把朱德的“赣南三整”与毛泽东的“三湾改编”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二者时间相近,做法相似,只不过毛泽东的“三湾改编”还要更深入和更彻底一些。二者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说明朱德的确是个能和毛泽东比肩的猛人,他们英雄所见略同,他们的探索为后来人民军队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朱德传》:金冲及主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