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一个情投意合的人怎么可能幸福。

你们想要的是同一个东西,但总得有人管孩子……

他越成功,你越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段截取自陈朗写给她丈夫的悼文,在网络上一时激起千层浪。

有人痛惜,婚姻中伴侣的成就,总不可避免地建立在另一方的牺牲与托举之上。

有人敬佩女性在婚姻中的坚强,也心疼、愤怒,为什么婚姻要让女性活得如此隐忍。

更有人直言,夫妻就是最亲密的竞争者,中年人职场淘汰的第一刀,磨刀霍霍朝伴侣挥去。

在他们眼里,婚姻似乎是一方拿另一方献祭幸福、换取成功的“砝码”,让人直感婚后生活的惨烈与痛苦。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曾让无数人向往,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的婚姻,为什么会变成让人一提起就直摇头的存在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被看见的挣扎与牺牲

五一期间,百度前副总裁璩静用非常辛辣的语气在网上说:

“我为什么要考虑员工的家庭?”

“你男朋友(因为你长期出差)打电话要跟你分手,跟我有什么关系?”

“你这么在意你男朋友支不支持你,你可以辞职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番言论惹怒全网,无数人直批璩静“没人性”。

但在大家评判言论是非的背后,还有一个很重要却掩盖在语境下、未被看见的性别——“她”。

她收到了男朋友下的最后通牒;

她遭遇了在工作或关系间二选一的困境;

她的内心陷入了拉扯的痛苦。

类似的困境,也是很多女性在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中,切切实实遇到的痛楚。

在璩静视频爆火的背后,我想除了言论本身传达出来的无情与压迫外,还有女性集体潜意识的代入——

她们被话语中那种居高临下、理所当然的态度触发了内心的伤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然,情境中的“她”换成“他”,还会在网络上掀起如此大的波澜吗?我们不得而知。

有个做猎头的朋友“断言”:

“男性高管的离职,多半是出于对职业发展的考虑。”

“女性高管的离职普遍是考虑到家庭,比如:夫妻异地影响感情,担心孩子教育问题,计划二胎,要照顾家里老人等。”

于是这些女性在面试的时候,永远会被问到:

“结婚了吗?有孩子吗?”

“上班后,孩子谁照顾呢?”

“近3年,会考虑要二胎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一个问题背后,都直指女性很可能为了家庭,牺牲自己的事业。

似乎这些女性只能在工作和关系中二选一。

似乎在这些女性心里,相比事业上的成就,关系中的某些东西,对她们来说更重要。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回归家庭后,她们的生活又都怎样呢?

对K而言,小家随着她的“回归”变得越来越好。

孩子精神状态越来越好;

老公也更能全力在工作上冲刺;

公婆、爸妈也更能有人及时照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是K的老公之后还跟朋友合伙开了个工作室,事业发展越来越好,家里也越来越有钱。

所有人都开始夸K嫁了个好老公,可以享福了。

婆婆公公为他们的儿子感到自豪;

自己爸妈也为有这样的女婿骄傲;

孩子也会说“爸爸好厉害,最爱爸爸了”……

然而K却感觉自己融入不进他们的开心,相反,她时常高兴不起来。

似乎她是家里唯一不幸福的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

为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痛苦的背后,是遗失的自我

其实,幸福是一种很主观、个人化的体验,每个人都理应能够直接判断自己是开心或不开心,幸福或不幸福。

但当内在世界体验与外在世界评价出现错位时,人的情绪判断就会变得混沌又矛盾。

而这背后是在生活中逐渐遗失的自我。

之前,K谈及工作总是满面春风。

尽管薪水并不丰厚,但她深爱着自己的工作,觉得它很有意义,同事间的氛围也很好,还意外交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老公觉得K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忽视了家庭,他希望K辞职回家。

“又不是什么很高的收入”。

这句话,让K内心无比刺痛与委屈。

明明是她视作珍宝的东西,却被人一言否定。

这种不被爱人理解带来的情感伤害,远比任何物质上的损失都更加让人难以接受。

因为它触及到一个人对自我价值认同的核心信念,会让人忍不住地跟着别人的声音一起怀疑自我。

即便如此,K还是想继续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和过去纯粹因热爱而坚持的状态相比,这时候的坚持,多了份为自我价值证明的考虑。

但这份信念,随着家庭矛盾的日益激化,动摇了。

第一次动摇,是K发现:

在压力大的时候,平日里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会变得格外刺眼,让她无法忍受、情绪失控地冲孩子发火。

明明孩子说晚点把衣服放洗衣机,但她就觉得是孩子不听话;

明明孩子说这次考试很难,班级平均分60,但她就觉得是孩子不努力、找借口。

她知道这样不对,但她又避无可避地陷入这个恶性循环。

看着孩子质问、伤心的眼睛,K觉得自己狼狈又内疚。

但她觉得,自己多努力调整好情绪,应该可以再坚持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第二次动摇很快到来。

那天,K和老公都加班到很晚才回家。

打开门,他们发现家里一片漆黑,只有客厅的电视闪烁着微弱的光。

孩子一个人蜷在沙发上,面前放着碗冷掉的饭。

看着孩子孤独的身影,K瞬间红了眼眶。

她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也曾这样孤独地等待过父母回家,那份孤独感仿佛穿越了时空,再次涌上心头。

这一刻,K深深意识到,她真的没有能力同时兼顾好工作与家庭。

她开始质疑自己的坚持:真的对吗?真的好吗?真的值得吗?真的有意义吗?

这些自我质疑,让她内心无比撕扯,也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与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这意味着她不得不在工作与家庭中取舍。

而任何一种放弃,都是对那部分自我的割裂与灭杀。

但出于对孩子的爱,出于家庭的需要,出于对自己的无力……K离职了。

很多女性都有类似的心路经历与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想孩子跟从前的自己一样,在孤独、没有陪伴的生活中长大;

不想孩子跟从前的自己一样,一个人摸索着学习、成长,没有指引;

不想自己错过孩子的童年,留下太多的遗憾与愧疚……

她们回归做全职妈妈。

然而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她们某部分的自我逐渐遗失了。

这种遗失,让她们逐渐失去了内在力量;

让她们情不自禁地把目光偏移到别人身上,想抓取什么来填补自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每当老公加班或应酬晚回家时,她会忍不住地嘀咕:

“你说孩子很需要父母陪伴,那你为什么不能早点回来,多陪陪他?”

每当孩子不听话,考试成绩差时,她会忍不住地埋怨:

“妈妈特意辞去工作、全心全意地陪伴你,你怎么就不能懂事一点,表现得更好一点呢?”

每当因照顾双方父母而疲惫、不顺心的时候,她会忍不住地想,“为什么你们都不体谅、关心我?”

她渐渐忘了,当初自己在做出选择背后,有怎样的目标与期待,又经历了怎样的深思熟虑与权衡利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忘了这些,而痛苦与日俱增,生活越抓取越挫败。

后来,她的想法也变了,变成了:

“如果不是因为你让我辞职回家,我本来也可以跟同事一起这样奋斗、快乐。”

“如果不是因为要照顾你们,我本来也可以在事业上拥有同样的成功。”

“如果不是为了你们,如果给我足够的支持与时间,我会活得更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状态下,她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家庭关系,甚至连自己的情绪状态、身体健康都出现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改变

张德芬老师在亲密关系的分享中,总会提到这么一个词——自我负责

人的内在力量就源于为自己的感受和选择负全责。

像上述问题的发生,就源于对自我选择的责任让渡,以及责任让渡后带来的心念的转变。

转变前,“我期待,我想要,我发现了什么,所以我做出了当下最恰当、最能换来我想要的选择。”

转变后,“因为你,因为ta,让我不得不这样牺牲,所以你们要怎么样才行。”

类似这样微妙的心念变化,让人在自己做出的选择中变得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责任让渡与心念转变呢?

这背后是人性的常态:

顺境时,难事不难;

在生活中遭遇挑战、挣扎、不在状态的时候,人就会忘记当初的目的,就会怀疑、质问自己“为什么”。

而这种挣扎与自我怀疑的痛苦,让人不自觉地就让渡了选择权、责任。

因为迁怒别人的愤怒感,能给人带来类似正义的力量感。

因为怪罪别人,能让人逃避面对无力自我的脆弱。

因为“是你有问题,是我没办法”,能让人不用面对是自己把一切导向当下局面的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如果秉承着自我负责的态度,你就会发现,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困境,或多么糟糕的环境中,都至少有3种选择:

要么离开,及时止损;

要么改变,翻篇重来;

要么接纳,承认现状;

此外,人无可避免地生活在某些限制当中,每个选择背后都有另一条“我本可以的路”。

在遭遇迷茫、挫败的时候,你的目光就很容易望向、美化“没有选择的那条路”,把它当成脱离苦海的彼岸。

“如果当初……,就好了。”

在这样的假设下,内心会变得越来越痛苦。

所以,清醒知道自己在选择背后究竟要的是什么很最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朋友K,当初她要的是孩子童年幸福、家庭稳定,所以她离开职场、做了全职妈妈。

而今她变得“身在福中不知福”。

这种情绪的矛盾,也不是说她当时的选择错了,而是她之前的目标已经基本完成了。

生命在提醒她,“现在你该为自己考虑,你该做出新选择、为自己而活了。”

所以,在“他越成功,你越痛苦”之外,另一种表达应该是:

“你越支持,他越成功”

“他越成功,也许你该考虑新的选择了。”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亲密关系的知识,德芬老师把她40多年的经验总结,都放在了《亲密关系》体验营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由张德芬空间主笔团成员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小熊

编辑丨李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