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投什么(ID:ai_investor),作者:馒头大侠(社交方向PM),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主要观点

我将社交划分为1v1和NvN两种类型,用户在这两种社交中满足的需求点很不同。AI并不能直接替代这类场景中的社交关系,用AI bot来直接替代人际关系可能是一个伪命题。但是AI可以用更低成本、更好体验的解决方案,来部分地承接用户在其中对情绪反馈和攀比心的诉求。

在NvN社交中,抱团的相互认同、互相攀比获得的优越感是主要诉求。这一点无法被AI取代,但是AI可以在制造攀比心的等级标识物上发挥很大的作用。

在1v1社交中,AI的确定性太强,缺少波动,所以也难以替代人类社交中的真实感,从而难以成为长期的关系。但是AI具备强反馈的特征,非常适合单点地、场景化地承载情绪宣泄和倾诉的需求。被陪伴、被反馈、被理解的诉求可以部分地被AI满足。

由于AI的长项在于进行情绪反馈,较为适合它的产品形态可能并不是让AI成为人类的社交对象(人和一个拟人化的bot成为好朋友),而是与原有的宣泄情绪的场景或其他玩法直接结合。比如看小说/电影情节+AI、写日记+AI等等。

NvN社交

用户在NvN的群体社交中(社群、论坛、直播间、线下沙龙),身处集体中的群体认同、优越感和虚荣感是主要的满足点。这些诉求是难以用AI直接满足的。因为人类没有办法通过比AI优越来获得优越感。但是AI在NvN的社交中里面可以帮助打造外显优越感/虚荣心/攀比心理的标识。

这个是已经非常成熟的需求场景,在古今中外已经被各类承载物所验证过。比如,“我的摄影装备/运动装备/包比别人的更高级”“我在游戏里养成了更高级的装备、触发了更稀有的彩蛋”“我的音乐品味/艺术品味/阅读品味比别人更高级”。各种装备(现实or虚拟)都可以成为承载用户攀比心理的标的物。

那么AI在这个需求场景中能带来的优势和突破是什么?

一个可能的方向是,虽然AI本身无法作为承载攀比心理的标的物,但是AI可以是生产等级标识的有力工具。

原先的承载物都是确定性的,并且根据等级的不同,需要进行大量的设计和生产。比如摄影圈子通过相机镜头等设备作为等级标识物,这一点能成立的前提是市面上有丰富的、有等级差异的设备供给;再比如在奢侈品上的比拼,也需要大量富有设计感、价格不一的包包来作为等级标识、体现等级感。简而言之,人类的攀比心和优越感需要“等级”作为基础,而“等级”需要一系列物质性的符号和标识进行外化的体现。

历经时间的验证,C端用户对这套关于等级和身份的玩法的热衷基本是经久不衰的。那么,对于供应和设计这些等级的商家来说,AI在生产能力上的革新或许能让这套玩法演变出更多形态:

用户可自定义等级的承载物,让其个性化程度更高。比如在奢侈包包的等级体系里面,贵妇用户可以在包包里面融入自己个性化的设计,既可以体现等级,也再不用担心撞包的尴尬。而且自定义本身也可以成为特权的一种,仅对高level用户开放(包包上有自定义的元素,说明我更有钱)。

以AI为核心的虚拟装扮/装备/道具等,本身也可以有等级的区隔,并利用这种等级差异来激励用户持续投入。比如用户可以有AI宠物,通过跟宠物的互动来激励其成长,而社区里面谁能训练出来更有趣的宠物,也可以成为等级体系中的一环。

  • 除了能拓展基于等级的攀比心玩法外,AI毫无疑问地也可以节省设计环境的生产成本,也能更频繁地更新来刺激消费者的新鲜感。

  • 这个场景的商业化程度应该是非常好的。但凡是有优越感比拼存在的场景,就有为面子和攀比进行氪金的付费点。而且由于面子这种东西是非标化且非理性的,定价的空间和浮动性也是可以很大的。毕竟从1万的包到50万的包,都能成为不同圈子中的“面子”。

  • 值得一提的是,在等级和身份感的玩法中,除了在标志物本身对等级体系本身的区分外,让等级标志本身可以外显也很重要。可分享和讨论的社区版块可能在这类玩法中也是较为关键的功能之一。

1v1社交

用户在1v1社交中满足的需求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 心理/情绪价值:被倾听、被反馈、被理解、被接纳。

  • 理性价值:在某个专业领域该怎么做/做什么的建议 + 引导和训练。

  • 生理价值:荷尔蒙(谈恋爱),或只是肉身的、在场陪伴的感觉(“有点人气”)。

这些诉求中,心理/情绪价值是AI非常擅长的地方,理性价值更近于教育陪伴的场景了(后面另起文章讨论),而生理价值中在场陪伴的感觉在当前几乎是没有,但是荷尔蒙、恋爱般的情绪价值和虚拟陪伴感确实也是AI的擅长之处。

我们把心理/情绪价值和恋爱陪伴感结合在一起来看。在这几种诉求中,AI的优点都在于能够快速地反馈(即时)、永久地陪伴(稳定)、可以无话不说(私密安全)。但是问题在于,确定性太足、细微性不足,所以不够真实,会假会有ai味。它能给你反馈,这个反馈也可以在某些点上让你感到被打动,但是时间过长之后会发现这些反馈过于平稳、缺少波动。

在这样的互动模式下,AI很适合单向的倾听用户、接纳用户的情绪,但是很难直接替代真人来产生双向的互动。即AI适合单向地承接人类的情绪宣泄,并且是以更低的成本(相比于真人)让被反馈、被陪伴的感觉大幅度跃升。但AI并不那么适合替代人类直接发展深入长期的关系。

当引入了AI加持下的人机互动方式,人类已有的宣泄情绪的方式,或许都可以用AI改造一遍:

  • 直接应用于专业解决情绪问题的场景,例如心理咨询和辅导。这种场景是比较好想象的,且AI在其中也一定能发挥作用。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是,心理咨询会涉及到伦理的界限,这一点可能难以被AI所把握。(现在已经有upheal、林间疗愈这些产品了,后面的文章会再做分析)。

  • 写日记其实也是一个可以跟AI强结合的场景。日记本身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进行情绪的抒发,并且这个场景里面天然地解决了用户输入的问题(不像其他陪聊的产品,还需要用户在想发泄的时候找入口去输入)。在用户记录的同时,直接调用AI对其情绪进行对话和承接、基于日记的记录对其情绪状态做评估、在日记里面增加惊喜感+调动积极情绪的彩蛋,这些都是贴合着用户需求、且可以让AI强力发挥作用的地方。

  • 再继续展开说说当前大热的AI+角色扮演,代表性的产品有C.ai、星野、逐梦岛等。在这类产品中,AI bot可以生成各种各样具备人设和剧情背景的角色,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跟ta在聊天中扮演浪漫关系,从而来排解自己的孤独、进行yy和浪漫幻想。

    这种玩法看起来能解决孤独之类的负面情绪,仿佛正在成为新的社交关系。但实际上角色化的AI陪聊,更类似一场大型fiction,用户在里面自由探索、在无尽的想象中满足自己的情绪宣泄。

    这里面核心满足的点,不只是AI能有强反馈、情绪承接,更在于有各种可yy场景和剧情,让用户在里面自由地产生心理投射和心理满足,从而获得情绪价值。它的竞争对手实际上是传统的小说和文艺类的作品,且AI的实时交互能力让用户的代入感和参与感得到跃升,从而大幅度取代传统小说和电视剧的体验。因此旗帜鲜明地认为AI虚拟角色扮演和陪聊大有可为、且有不少的商业价值,毕竟其抢占的是传统yy小说+影视剧的市场。

无论是上述哪种思路,AI在社交中的作用都不是试图直接成为人与人社交关系的直接替代品,而是把人类在社交中的情绪宣泄诉求部分地外包出去,让AI协助解决。

情绪价值和社交关系实际上是两回事,在没有社交关系的状态下,对情绪价值的诉求也可以被外包式的解决。心理咨询是典型的例子,算命占卜也是以情绪价值为内核,更不必说夜场酒吧服务人员在情绪价值上的供给。设想下这些业态中的用户,他们会觉得咨询师、占卜师、陪酒女是自己的朋友吗?会真的关心这些人的生活状态吗?大概率不会,但是这些用户也切实地获得了安慰和陪伴。

而相比上面这些传统的解决方式,AI在提供情绪承接和陪伴这事上的可得性和成本其实低多了。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只要产品形态设计得当,AI可以极大地降低获得情绪反馈和承接的门槛。这一点可能不仅具有商业价值,或许也可以带来较大的社会价值。

结语

在AI陪伴真正覆盖广泛群体之前,先下一个暴论:AI+社交不是一个伪命题,因为AI能在NvN和1v1的社交中,以更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来部分地承接用户对于情绪反馈和攀比心诉求。但AI能直接替代人际关系、直接把AI bot朝着人类的朋友去打造,可能是一个伪命题。

基于对需求的基本判断,再来看产品形态上。基于AI来生产更丰富多样的等级标识,这个更可能是基于已有的业务进行创新,或是在已有的等级体系中进行融合。

而在1v1社交中,让AI能更丝滑地承接情绪、提供情绪价值,应该是需要更创新的产品设计;当前能看到除了C.ai、星野之外,还有心光能直接在日记场景里面融合AI反馈,林间治愈能直接切到情绪治愈和反馈的场景,也有进行宠物AI陪伴的尝试。这些我理解都是摆脱角色扮演的产品形态,试图切入到更日常的情绪反馈和陪伴的场景中。

如何让陪伴更快捷地触达到日常情绪的细碎场景、如何能让情绪表达和宣泄的门槛更低,以及如何让模型对情绪的识别和回应更加细微贴切,可能是产品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最后的最后,非常期待能有更多除了角色扮演之外的陪伴类产品出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投什么(ID:ai_investor),作者:馒头大侠(社交方向PM)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