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农家子郑洪,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分别取名郑蕃、郑宇。哥俩举止面貌都很相似,外人只能从衣服上分辨。

长大后,郑蕃做了颍州刑案使,娶妻殷氏。

郑宇未婚,在家砍柴种地侍奉父母。虽然是农民,但风度翩然,不亚于读书人。

某天,郑宇在山坡上锄田,见到一个铁簪子,古色斑斓,上面刻着一行小字,“熔金精,涤邪秽,朝百灵,辟水火,御刀兵。”郑宇很喜欢这个铁簪子,就插在头上带回去。

刚到家,有人捎信来,说哥哥被牵连到一桩舞弊案,已经下狱,让弟弟筹钱来颍州设法营救。郑宇很着急,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卖田产凑了百两银子,急忙赶往颍州。

到达后,贿赂狱卒,见到了郑蕃。兄弟见面,抱头痛哭。郑宇见到哥哥后,一边送饭,一边打点奔走。

虽然没什么效果,却也打听到郑蕃不是死罪。

有一天,他带了酒菜送到狱里,安慰哥哥说:

“不要焦虑,不是死罪,只是要羁押些日子。”

郑蕃落泪说:“不是死罪我是知道的,但是不知道要在狱里呆多长时间。你嫂子刚过门几个月,父母现在也不知道怎么样了。心里实在是煎熬。”

郑宇想了想,对郑蕃说:

“我俩面貌相似,我来替你坐牢,你回家一趟。”

郑宇用剩下的银子贿赂了狱吏,和哥哥对换了衣服。郑蕃脱离牢笼,和弟弟洒泪相别。

他回到家里后,一想起牢狱生活,就胆战心惊。干脆对父母说自己的官司已经了结,弟弟在颍州病死。和妻子过起百姓生活,对牢里的郑宇不再过问。

再说郑宇被囚禁在牢里,每天都打扫地面,得到了狱吏的好感。狱吏又感念他替兄坐牢的义举,尽量照顾。不戴刑具,让他在狱里充当打更的差事。

一天晚上,郑宇在院子里巡查一周,靠着墙壁小憩。忽然斜视到院子角落的大槐树下,有个毛茸茸的动物走出来。

那个动物褪下皮毛,变成一个白衫女子,又把皮毛卷起放到石头下,对着月亮吐出五个发光的丹丸。

丹丸忽上忽下,映着月光幻化出五色的雾气。一顿饭功夫,女子把丹丸吞下,穿上皮毛,进入大槐树的根部。

郑宇知道那是拜月的狐仙,并没声张。第二晚伏在暗处观察,狐狸又脱下皮毛变成美女。

趁她专心修炼,郑宇悄悄走过去把狐皮坐在身下。女子发觉大惊,急忙收起丹丸,要对郑宇动武。

忽然看到郑宇头上的铁簪子发出一道宝光,狐女不敢擅动,行礼哀求道:

“我是九尾狐,仙丹已经炼成,但是还不能彻底脱离这身皮囊,希望君子能够还我。”

郑宇把狐皮拿出来,狐女很高兴,送他一个药丸,并说有事就呼喊花吉祥娘子,她就会现身帮忙。

第二天,郑宇服下丹药后,骨节格格有声,皮肤皴裂脱落。狱医认为他生了大病,狱吏把他安排到驿馆,等病好听候安排。

几天后,郑宇病好,双目炯炯有神,身轻体健,而且过目不忘。

一个月后的某天,驿站长官派他到太守府做杂役。

太守府忽然火起,烈焰飞腾,太守仓皇奔出,大喊道:

“官印还在桌子上,怎么办?”

正在众人束手无策的时候,郑宇听到狐女在耳边说:

“这是好机会,你头上铁簪可避烈火。”

郑宇飞身入内,拿出了官印,周围的人都乍舌不已。太守又喊道:

“我女儿还在里边,谁能救出,就嫁他为妻。”

郑宇再次冲入火海,看到两个个红衣人正拉着小姐不让离开。他大喊一声:

“铁簪真人在此,赶快放手。”

红衣人松手,郑宇把小姐背了出来。

几天之后,太守找来郑宇置酒感谢,席间说道:

“我有一言要向你说明,我女儿自小娇惯,不适合嫁给一个囚徒出身的人。而且她已经自幼许配了人家,我当时仓促间失言,希望你不要介意。有其他要求尽管说,我能做到的一定做到。”

郑宇慷慨地说:“我是戴罪之身,从来没敢奢望,只要能放归故里,就感恩不尽!”

太守很高兴,说道:

“完全可以,我还准备了千两白银,给你父母做寿。”

郑宇极力推辞。

太守安排了车马把郑宇送回家,父母康健,看到郑宇先是吃了一惊,知道事情经过后,又悲又喜。

郑蕃羞愧万分,讪讪无言。但是看到那千两白银,又心生嫉妒。

没人的时候,狐女前来道贺,说道:“虽然已经脱离苦海,但筝娘的事还需要费点周折。”

筝娘就是太守的女儿,自那日被郑宇救下,对他念念不忘。听说父亲悔婚,愤恨不已。

一天晚上正在闷坐,一个白衣女子出现在房间,对她说道:

“如果想见郑家二郎,我可以助你。”

筝娘惊喜站起,白衣女把她背起来,一阵风飞走,片刻间离开颍州,来到了郑宇家。

郑家人看到筝娘靓丽,惊为天人。成婚后,筝娘毫无富贵气,夫妻和睦,孝敬公婆。

太守丢失了女儿,多方打探,得知已经嫁给郑宇,无可奈何,只是嫌弃郑家门第低微,不相往来。

一年多后,郑翁老夫妻去世,郑蕃就想析产分家。郑宇说道:“二老尸骨未寒就瓜分财产,怎么能这样?”

郑蕃吵闹不休,筝娘说道:

“我们留在这里也不过是为了照顾高堂,现在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于是,郑宇夫妻把全部家产都留给郑蕃,只带着一个婢女离开,不知去了哪里。

几年后,太守因某事被罢官。

回乡途中路过一座山岭,一伙强盗忽然杀出来。正在危急时候,一个道士打扮的人手持宝剑从山顶飞下,群贼望风披靡。

这人就是郑宇,他对太守行了翁婿拜见之礼,然后说自己住处离这不远,邀请太守前去做客。

到了一个山涧之中,溪水旁一座大宅,朱门绿瓦,白粉刷墙。客厅里摆着图书,棋枰,茶具。

东面架子上一个白玉瓮,里面长着一棵玉莲花。西面摆放一个水晶瓶,内插一只珊瑚树,高有三尺。

丫环禀报夫人出来见客,环佩叮当,正是筝娘。见到父亲,筝娘跪地,落泪说道:

“女儿不孝,背着父亲潜逃,今天实在无颜相见。”

太守泪落青衫,说不出话来。

片刻后点上银灯,摆上宴席,水陆杂陈,山珍海味。

接着有美女来访,说道:“妹妹没忘记我这个媒人吧!”

筝娘说:“姐姐的大恩,我们夫妇没齿不忘。”

女子说:“那可否把铁簪借我一用?很快就会奉还。”

郑宇拿出铁簪,女子接过,转瞬不见。

太守回到家乡后,派他的长子再次到这里探望妹妹。进山后兜兜转转并没找到,只好惆怅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