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谢贵龙,字怀古、別署怀玉山房主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会员、中原书画院特邀画师、池州市书协行草委员会秘书长。目前就读中国艺术研究院山水创作研修班。其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重大比赛中,入选入展并获奖。

画到笔墨微茫处,舜耕山顶自吟诗

——略论谢贵龙先生的书画艺术

文/高军

我与贵龙兄相识缘起于和厚之寻访懒悟法师的游踪。记得在懒悟法师纪念馆我看到两张小画,一张是升金湖一角,另一张画的是大历山(东至县境内的舜耕山)。据厚之介绍这两处写生地都在东至境内,这个很引起我的兴趣。于是和厚之相约作东至之行,在东至认识了贵龙兄,贵龙兄为人朴质渊雅,遂与之订交。贵龙兄话不多,但说及书画艺术则意兴湍飞。旅途中他带我们去了一个古村落,一条小溪从村子中间穿过。溪中怪石历历可数,石间生菖蒲如茸发,翠色欲扑人衣。我们散坐在石头上聊天,此时“水声激激风吹衣”,大有韩昌黎《山石》一诗中的意趣。我问贵龙兄喜欢书画是家学渊源还是科班出身?贵龙兄说是自幼就喜欢,过春节的时候看到当地老先生写字就围着看,觉得写好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他这样一说我立刻就明白了,禅宗公案《碧岩录》中有一种说法:“啄啐之机”,僧问镜清:学人啐,请师啄。清云:“还得活也无?僧云:若不活,遭人怪笑。清云:也是草里汉!这段公案的意思是一个人修为也好,兴趣也罢,就如同小鸡出壳一样它先存了个“生机”在那里,母鸡相当于“外因”,“内因”与“外因”两相结合才能破壳而出。贵龙的“内因”是这种呆在“绘画”和“书法”中的幸福感,这一点才是最弥足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临古 《千岳竞秀图》 130cm×34cm

他说上小学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绘画老师,就是喜欢《西游记》和《八仙过海》的连环画,有点空闲时间就照着小人书上画开始临摹。我问过许多喜爱书画朋友,大部分人都有过临摹小人书的经历。“小人书”在这些人群当中起着一种“启蒙老师”的作用。如果说齐白石、潘天寿他们那代人的美术启蒙书籍是《芥子园画谱》,那么生于六、七十年代的这群人启蒙教材就是“小人书”。有一次我去上海陆俨少家里,他儿子送我一套”小人书“就是陆先生画的,可以想见当时最好的中国画家都在画“小人书”,这种盛景以后也不可能重现了。贵龙兄说他系统开始学习书画是上了师范之后,常常通宵达旦的读书临帖和抄经。贵龙的书法造诣很深,是下过苦功的。我很喜欢看他写的颜鲁公,也许是天性相近。贵龙写的颜鲁公能体现出“颜字”特有的朴拙厚重的特点,因为一般学颜的人容易在细枝末节上考究,这个只是皮相上的学。真正好的学习应该是“拆骨还父,拆肉还母”,比如最典型的例子是“八大山人”学董其昌,真的如石涛所说的一口吞下,散无数莲花。贵龙兄的大草我也很喜欢,他的大草是一种“理性”的狂放。线条的“质感”控制得很好,写得自自然然,水流花开的样子。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赞曰:俯拾皆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蘋。薄言情晤,悠悠天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古《桃源问津图》局部

字是一个人性格的外延,是气质禀赋的流露。一个人的书法与绘画会随着年龄与环境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如怀素法师晚年的《小草千字文》,有一种从极至的“狂放”回归到一种“尘埃落定”的静寂。订交后我跟贵龙兄加了微信好友,通过他发表在微信中的书法与绘画发现这几年他的风格不断在“变”。这个过程如同炼剑,在不间断的淬炼自己的书法与绘画,他的艺术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精进着。黄宾虹先生说画画与书法要“三眠三起”。“三眠三起方可以栩栩化蝶”,贵龙兄画山水起初从研习《芥子园》入手,后由此上溯文征明、沈周、王蒙。这个阶段就是所谓“三眠”,“起”这个过程比较痛苦,是不断否定自己,要作“透网之鳞”。传统也是一个“网眼”很小的巨网,跟通关打怪似的,一关放出一关拦,鱼化龙,虫化蝶,电光火石一念之间。贵龙兄曾言:“山水画于我本就是一场修行”,一个人把一个事情上升到“修行”这个层面,就有一种很深的近乎于宗教的情节在里面了。现在许多从艺的人说起这个事情都喜欢用“玩”来概括,但与我更喜欢贵龙兄这的这个词,“修行”代表一种庄严,一种义无反顾的投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古《桃源问津图》局部

在这个“起”的过程中,贵龙兄又遇恩师廖勤俭先生的推介。负笈京门拜师程大利先生门下。程先生学养宏富,一直倡导中国山水画要“正本清源”,他是倡导者也是践行者。在教学中不断告诫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本体的认识,他强调中国画的民族性非笔墨无所见。当下许多画中国画的人无非是用毛笔在画西画或者东洋画,对于“笔墨”二字没有很好的体认。倪云林曾有言:“画竹聊写胸中逸气,不必辨其似与非,余此册即他人视为麻与芦,亦所不较第”。倪云林这段话不仅为画竹下一注脚,其实山水画又何尝不是呢?胸中“逸气”是什么?实质上是人希望通过笔墨达到心灵的诉求,如同木心先生所说的中国古代的诗中不提自然与植物简直开不了口,一部《楚辞》靠打比喻:香草美人,气度雍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古《桃源问津图》局部

贵龙兄在程先生的引领下得以窥山水画堂奥,这是一个画家开“天眼“的过程。在京期间的学习拓宽了他的眼界。我看贵龙兄近期创作的山水画,线条非常松动与自由,有新安画派的冷逸与简略,又融汇了北宗山水雄健浑厚的气质。所作松石课稿令人耳目一新。东至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所谓一方水土地养一方人。贵龙兄的书画艺术“俊得山水助”。黄宾老曾将池阳作为他终老田园的理想地方,许多作品上都有写于池阳乌渡河,我也曾多次去池阳寻访他笔下的乌渡河。辛稼轩曾在东至作词云:“野棠花落了,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华发多少?”,与贵龙一别也有好几年了,厚之与我也平添了不少白发。不知道贵龙兄怎么样,念念!

高军:六十年代末生人。画家、作家。出版作品有《世间的盐》、《橄榄成渣》、《快活馋》、《吹云记》、《咕噜咕噜下春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嶽写生 70cmX35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嶽写生 48cmX30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行写生 60cmX30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锥臼峪写生 70cmX35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锥臼峪写生 35cm X 70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嶽写生稿 70×34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冲山写生 60cmX35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生稿 70cmX35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生稿 70cmX35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生稿 70cmX35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生稿 70cmX35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生稿 70cmX35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锥臼峪写生创作作品 60cmX31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创作作品 70cmX35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法横幅 138cm X 35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法:对联 138cmX48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法:对联 180cm X 96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法:对联 158cm X 7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