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一案判决,当年轰动全国。她为何能逃过一死?背后故事你可能不知道...

那时候有一个人,他做了一件"正直"的事,却鲜为人知。这个在权力顶峰坚持清贫廉洁一生的人,值得我们重新认识和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6年10月,震惊中外的"四人帮"案件审理落幕。江青等"四人帮"成员被判处无期徒刑或死缓。然而,最高刑罚死刑却没有判下。这背后,有一个人的观点和坚持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就是陈云同志。

当时陈云是中央文革小组组长。在讨论"四人帮"案件量刑时,陈云坚持不判处江青死刑,而是主张从宽处理,判处死缓。他的理由是,江青不是阶级敌人,只是犯了严重的错误,死刑太重。陈云的观点最终获得通过。

陈云之所以如此主张,既有其政治考量,更多则源于他一生对共产党人的严格要求。作为党的领导人,他认为即使犯了大错,只要没叛党,就应给予改正机会。

而江青终究是革命年代的同路人,不应被绝杀。陈云的这一坚持,也昭示了他一生清正廉洁的本色。

陈云原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出身,2岁丧父,4岁失怙。从小就在贫困中挣扎求学。1919年,15岁的陈云因无钱读书,只能去上海一家印书馆当学徒。历经艰苦的生活历练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建国后,陈云官拜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副主席等高位,却始终保持着清贫的作风。

50年代初,陈云和妻子于若木都在财经委工作,陈云主持全国财经大权,配有红旗轿车,但妻子却从未搭乘过,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陈云对家人有严格要求:不许用公家车辆,不许看他的文件,未经允许不得进办公室,更不能打听国家机密。除了不让家人沾光外,陈云是从不收礼的。

有人送礼,他直接回绝。他说:"只收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礼物,因为他们不会有事求我。"

一次有公司想请他题词,特意送了文房四宝,陈云不但没收,还将此事向上级报告。1958年,他的恩师张行恭请他帮忙调动儿子工作,陈云也直接婉言拒绝。在陈云眼里,这都是不该做的事。

陈云对自己也同样严格。1976年,他住所受地震影响出现裂缝,陈云坚持不修,只用钢架支撑,就这样一直住到去世。一个国家领导人,生活如此朴素清贫,着实罕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生活清贫,陈云另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从不宣传自己。曾有关于他的电影和电视剧被叫停,背后故事让人感佩。

1935年,陈云奉命前往上海重建党组织,护送他出川的是一位叫席懋昭的地下党员。后者在回程中不幸牺牲,时年37岁。解放后,陈云多方查找席懋昭的下落,直到1983年才知晓其英勇牺牲的经历。

有电影制片厂为此拍摄了电视剧《陈云出川》,讲述这段传奇往事。但在剧组征求陈云同意时,陈云却给中央写信,要求立即停播。他在信中写道,自己平凡一生,所作所为都是应尽的本分,微不足道,不值得过多宣传。

上级尊重陈云的意见,这部剧仅播出13集就被叫停。这一举动昭示了陈云崇高的人格境界: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朴素本色,从不摆谱,也不需要宣传包装。一切都是出于本心,平凡而伟大。

陈云的一生,就是一个不平凡的革命历程。从早年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影响,到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根据地斗争,陈云用实际行动捍卫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

陈云后担任国家领导人,即使权力再大,他也永远坚持党的宗旨,保持了共产党人的艰苦朴素作风。清正廉洁,勤俭节约,毫不利用手中权力为个人或家人谋取私利,成为廉洁自律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云去世时已90高龄,离世前他依旧住在那间将倒的危旧房中,仍是一贫如洗的模样。他的一生,就是一面永不坠落的高尚镜子,为我们永远铭记什么是共产党人应有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力量。

如今,陈云已离世多年,但他那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让我们重温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段传奇的革命历程,从中汲取力量,用实际行动来捍卫和发扬光荣传统,永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