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有一位叫葛须鑫的主任医师,他以其精湛的医术和深厚的医德,成为了众多患者心中的救星。从医三十多年来,无论角色如何变化,他始终坚守着悬壶济世的赤子情怀,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解除病痛,守护生命的尊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患者生命相托,唯有全力以赴

呼吸,这个看似与生俱来的能力,往往最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对于健康人而言,一呼一吸之间是生命的涌动,是美好的享受;但对于呼吸疾病患者来说,一呼一吸带来的却是病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系统呼吸领域的权威专家,葛须鑫深知这一点,因此他总是急病人之所急,凭借精湛的医术,更快速、更准确地进行病情评估,然后给予更科学、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尽最大可能为病人解除病痛。

从咳嗽到咯血,从气喘到呼吸困难,从迁延不愈到急危重症,从发热待查到肺结核、以及新冠肺炎等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呼吸内科医生面对的复杂且危险,对医生的能力要求非常高。

而葛须鑫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路走来,历经严格、系统性的专业训练,在临床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学术、科研领域也投入了大量精力,如今已是主任医师的他,还担任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会员,河南省呼吸与危重症学会间质性肺疾病分会委员,河南省睡眠研究会呼吸与睡眠障碍分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等,在国内核心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于多年大量的临床诊治经验和严谨科学的研究分析,面对呼吸内科领域众多疑难杂症,葛须鑫凭借一双“火眼金睛” ,可以很快明确诊断,再对症诊治。53岁的刘先生患胸骨后疼,被多家医院诊断为肋间神经痛、心绞痛等病,多方治疗没有效果,找到葛须鑫后,经过细致的问诊及详细的体格检查,最终给患者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建议患者去消化内科进一步诊治。但患者强烈要求就让其治疗,他给病人口服促胃动力药和抑酸药后,病人的胸骨后疼痛消失了。

在临床工作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常见。由于慢阻肺病情会进行性发展,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且常并发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令许多呼吸科医生感到棘手、头疼。遇到困难,有的人选择逃避、避重就轻,而葛须鑫一贯的选择是迎难而上、迎接挑战。

基于多年大量的临床诊治经验和严谨科学态度,葛须鑫在重症慢阻肺患者的处理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首先确诊后,要往前看,全面分析探查病因,再往后推,预判患者可能出现哪些问题,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 葛须鑫说。

说到呼吸科的疾病,最变幻莫测的当属“发热待查”:它可以很简单,未用药自愈,也可以很复杂,危及生命;可以是急性的,来去匆匆,也可以是慢性的,迁延数月,甚至数年;可能病因很简单,也可能病因复杂,主任医师、教授专家都难以定论……葛须鑫认为,发热待查非常考验呼吸科医生的基本功,要求医生既要熟练掌握本专科专业知识,又要广泛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还要在日常工作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团乱麻中察觉出真相的 蛛丝马迹。当遇到棘手的发热待查时,他的经验是要认真详细地问病史、查体、梳理各项化验检查结果,不能疏漏任何一点。在此基础上沉下心来理清思路寻找出最有价值的线索,然后有的放矢。

医者仁心 战“疫”一线熠熠闪光。

2020 年的春节非同寻常,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展开,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始终奋战在防控斗争第一线,用他们的辛劳与奉献为人们构筑起了一道健康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2月9日凌晨一点葛须鑫接到援鄂通知,他毫不犹豫地随河南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到达武汉。作为呼吸内科资深专家,葛须鑫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的一线工作,对于疾病防护、诊断以及呼吸重症的处理有一定的经验。葛须鑫负责全院18名队员健康防护的同时,还要负责医疗小组对新冠病人核酸与CT结果的辨别,分析病情变化,可见他的工作量和压力是如此之大。

2020年2月15日在方舱医院B舱住着十几位70多岁的老人,年龄大的都已经82岁了。帮助他们翻身、拍背、喂水、喂饭已经成为他工作中的常态。有的病人因新冠疫情,因短时间内失去了亲人,而出现了失眠焦虑、甚至孤独消沉的情绪。

73岁患者栗某三天前其爱人因新冠而突然病逝,她也出现了发热、咳嗽被感染的症状,每次查房或者巡视病房时,都能感觉到她的悲伤无助。只要有时间葛须鑫就会陪老人聊天,心理疏导、鼓励她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这位老人的心情有了明显转机,配合服中药等疗法,精神饱满地痊愈出舱,临出舱时连声谢谢河南医生真是好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艰巨繁重的防控任务,葛须鑫勇于担当,他和救治专家组成员不间断会诊和治疗,深入方舱医院,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在急、难、险、重、岗位上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面对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他舍身忘我、夜以继日投入抗击疫情工作,他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力争抢救更多病人,与所有白衣战士们一起为患者燃起希望。

一心为患,不负生命的重托

2012年郑州市二七区有位76岁退休的老干部患肺癌想放弃治疗,家属找到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葛须鑫通过化疗,肿块明显缩小,各种不良反应也基本消失,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每逢葛须鑫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呼吸科门诊坐诊时,他都是那些慈祥的话语。 “您好!请问哪不舒服?,能帮助你些什么?”简单问询后,葛须鑫已经大致了解患者的病情,如果需要进一步检查,他会认真给患者解释清楚检查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患者,尤其是慢性病或者农村的患者,经济上都比较困难,我真舍不得让他们多花不必要的检查钱”葛须鑫如是说。科学规范化的诊疗一直是他的原则。 葛须鑫说,虽然现在医学都在提倡要运用现代技术对疾病进行早发现、筛查早。但有些 “大海捞针”的做法产生的效益与实际耗费并不对等。以肺结节为例,日常门诊中,他经常有患者对3-4mm的结节耿耿于怀,不到复查期,强烈要求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葛须鑫都会委婉拒绝:因为患者没有医学知识,我得用专业知识给患者讲解、暂时没有这个必要,让其释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呼一吸间是患者生命的延续,一分一秒外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与患者“同呼吸共命运”的医术仁心。 “医生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它更是一门生命科学,只有秉承对患者负责的原则,工作上认真细致精益求精,才能让更多患者去摆脱病魔带来的困扰。 ”多年来,葛须鑫一直坚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临床一线,他认为只有这样才对待起患者的生命相托!(闫文)